案情,2022年5月30日,智利大型食品公司 CIAL 的支付系统出错,一名月薪约人民币3700元的办公室助理,意外收到约人民币123万元,相当于他 330个月的工资。
![]()
员工一开始还挺坦白,主动告诉主管:“打多了。”
但公司没立刻采取措施,也没冻结账户。
三天后,他提交辞职信、账户被清空、人彻底失联。
公司报警,控告他挪用资金或盗窃。
但经过三年审理,智利圣地亚哥法院在2025年9月判决:
驳回公司指控,认为员工行为不构成盗窃,属于“未经授权的收取”,公司自身有重大过失。
员工无需退款,也不承担刑事责任。
分析-
一 行为定性:不是“偷”,是“收错”
法院认为:
这笔钱是公司主动错误转账,员工没有欺骗、没有技术手段占有他人财物,不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因此,刑事上不成立盗窃罪。
员工的行为只属于“未经授权的收取”,应通过民事程序解决,而非刑事追诉。
二 公司责任:知错不止付,风险自担
法院指出,员工已主动汇报错误,但公司在三天时间内未冻结账户、未追回资金,存在明显管理过失,因此应自担部分责任。
三 法律路径:刑事不成,民事可追
根据《智利民法典》第2295条,若支付人因错误支付而不负有债务,有权要求返还。
这被称为“错债清偿”,性质上等同于不当得利。
因此,公司仍可通过民事途径起诉要求返还,但员工失踪、账户清空,执行几乎无从下手。
若在中国
一 行为定性:属于“不当得利”,严重时构成“侵占罪”
根据《民法典》第985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
换言之,只要公司能证明“误发+对方得利+无合法依据”,法院判返还的胜诉率接近100%。
也就是说,员工必须把错发的钱还回去。
若员工明知是公司误打款却拒不退还,且金额巨大(例如123万元),则涉嫌《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2年以下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上5年以下徒刑,并处罚金。
二 若拒不退还:民事+刑事双线后果
民事阶段:
法院判返还全部款项+利息+诉讼费;
若转移财产,法院可冻结、划扣账户;进入失信名单,限高、限制出境。
刑事阶段:
经催告仍拒不退还 → 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123万元属“数额巨大”,通常判处1–2年有期徒刑,并责令退赔;
刑期服完仍须继续履行退赔义务。
一句话
智利法院的判决,不是员工“合法发财”,而是刑事追诉失败、民事途径未完结。
换到中国,这名员工的行为:前期构成“不当得利”,后期拒还则升级为“侵占罪”。
他不仅要全额退还123万元,还可能坐牢1–2年并继续还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