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清朝一考生,抱着一麻袋的馒头参加殿试,康熙:状元就是你了

0
分享至

说起科举考试,大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寒窗苦读、挑灯夜战的画面。

康熙年间有个43岁的考生李蟠,他进京赶考时背着一麻袋馒头就上路了。

这馒头吃完了还找监考官要吃的,这事儿最后竟然传到康熙耳朵里。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康熙不但没怪罪他,反而亲自召见,当场就把状元给点了。

一个馒头的考生怎么就成了状元?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康熙三十六年的春天,京城贡院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举子。

43岁的李蟠从江苏徐州一路北上,身上背着的行李很简单,就是一个装得鼓鼓囊囊的麻袋。

这麻袋里装的不是什么值钱东西,全是白面馒头。

李蟠这人食量大得出奇,一顿饭能吃下十几个馒头,家里条件不算好,也没法给他准备什么精致的干粮,就蒸了满满一袋子馒头让他路上吃。



殿试那天,李蟠坐在考场里奋笔疾书。

写着写着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他从怀里掏出几个馒头,边啃边写。

周围考生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他,毕竟殿试是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能进来的都是各省的精英,谁见过这么吃馒头的?李蟠倒是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把带来的馒头全吃光了,可肚子还是饿。

他实在憋不住了,就喊来监考官,说自己没吃的了,能不能想想办法。

监考官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考生在殿试上要吃的,这还是头一回。

他不敢做主,就把这事儿报上去了。

消息一层层传递,最后传到了康熙皇帝那里。

康熙听了觉得挺有意思,这年头能在殿试上饿得找监考官要饭吃的,不是傻子就是真有本事的人。



他让人给李蟠送了些吃食,自己倒要看看这个考生的答卷能写成什么样。

考试结束后,康熙看了李蟠的试卷。

答得还真不错,文章写得有见地,对时政的分析也很到位。

康熙决定亲自见见这个人,于是把李蟠召进了宫。

李蟠进宫的时候还挺紧张,毕竟是要见皇帝,他这辈子离权力中心最近的一次。

康熙见到李蟠,开门见山就问他对当前军事形势的看法。

李蟠愣了一下,马上就条分缕析地说起来。



他提到边疆防务应该如何布置,军队训练有哪些弊端,粮草运输存在什么问题。

康熙越听越满意,接着又问他对朝廷政策的看法。

李蟠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对吏治、农业、水利的见解都说了出来。

他说话直白,不绕弯子,有什么说什么。

康熙问了他大半天,涉及到的问题五花八门。

李蟠都能答上来,而且答得有理有据。

康熙心里已经有数了,这个人是真有才学,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

他当场就做了决定,今年的状元就是李蟠了。



消息传出去,整个京城都炸了锅,那个抱着麻袋馒头来考试的人竟然成了状元,这事儿太稀奇了。

李蟠家在江苏徐州,算是个书香门第。

他爷爷在明朝的时候考中过举人,父亲在南明时期是个拔贡。

到了李蟠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没什么钱财了,但读书的传统还在。

李蟠从小就跟着父亲读书,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

他天生聪慧,对书本上的东西一学就会,家里人都觉得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李蟠36岁那年考中了举人,在当时算是大器晚成。



他一直想再进一步,考个进士出来。

家里条件不好,供他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李蟠学习特别刻苦。

他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能吃,一顿饭能吃别人三顿的量。

家里人开玩笑说,养他一个人顶得上养三个人。

李蟠也不在意,他觉得只要能把书读好,吃得多点也没什么。

43岁那年,李蟠终于等到了进京赶考的机会。

家里凑了些盘缠给他,母亲怕他在路上饿着,专门蒸了一大袋子馒头。

李蟠背着这袋子馒头就出发了,一路上走走停停,馒头也吃得差不多了。



到了京城,他身上已经没什么钱了,好在很快就要考试,他把剩下的馒头都带进了考场。

谁能想到,这些馒头竟然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李蟠中了状元后,按照惯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位。

这是个清贵的官职,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编修史书。

李蟠到了翰林院,工作倒是认真负责,就是性格太耿直了。

别人说话拐弯抹角,他总是直来直去。

有时候同僚之间要打打太极,说些场面话,李蟠完全不懂这一套,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翰林院的同僚们私下里都叫他"饽饽状元",因为他中状元那会儿抱着馒头的事儿实在太出名了。

李蟠也不生气,他觉得这外号挺好,至少说明大家记得他。

他在翰林院干了两年,规规矩矩做事,从来不巴结权贵,也不走什么后门。

有人想通过他在皇帝面前说点好话,他直接就拒绝了,说这种事儿他干不来。

康熙三十八年,朝廷要选派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

这可是个肥差,很多人想要这个位置。

康熙想到了李蟠,觉得他为人正直,做主考官应该能公平公正。

李蟠接到任命后,就开始准备考试的事情。



他定下规矩,所有试卷必须按照水平高低来录取,不管考生是什么背景,只看文章好坏。

顺天府乡试开考了,李蟠坐镇考场,严格按照自己定下的规矩办事。

他阅卷的时候特别仔细,每份卷子都认真看,写得好的就打高分,写得差的就淘汰掉。

结果考试结束后,好几个权贵子弟都落榜了。

这些人的家长在朝中都有势力,他们没想到自己花了大价钱疏通关系,孩子还是没考上。

这些权贵心里憋着火,开始四处打听是怎么回事。

一查才知道,主考官李蟠根本不看后台,只看卷子写得怎么样。



他们气坏了,心想这个李蟠也太不识抬举了,居然敢得罪这么多人。

很快,就有人开始在朝堂上弹劾李蟠,说他在科举中营私舞弊,收了某些考生的银子,才让他们中举的。

李蟠听到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他一分钱都没收过,怎么就成了收贿赂的人?他写了奏折为自己辩解,说自己问心无愧,所有试卷都是公平评判的。

康熙接到奏折后,也觉得这事儿有蹊跷。

他了解李蟠的为人,这个人虽然耿直,但绝对不会干这种事。

康熙下令彻查此案,把所有试卷都调出来重新审阅。

康熙组织了专门的人员重新批阅试卷,结果证明李蟠选拔出来的考生确实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那些落榜的权贵子弟,试卷写得确实不怎么样,不录取是正常的。



康熙看完调查结果,心里明白了,李蟠是被人陷害的。

他本想直接给李蟠平反,让他继续做官。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那些诬陷李蟠的人在朝中势力太大,他们联合起来给康熙施压。

康熙虽然是皇帝,但也不能完全不顾朝臣的意见。

他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既然查明了李蟠没有收贿赂,但为了平息众怒,还是要给他一个处分。

康熙最后下旨,把李蟠流放到边远地区,期限三年。

李蟠接到圣旨的时候,整个人都蒙了。

他做事公正,没有一点私心,到头来还是要被流放。



他心里明白,这是那些权贵在报复他。

李蟠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踏上了流放的路。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李蟠在流放地过得很苦。

他想不通,自己坚持原则有什么错?为什么好人要受这样的罪?

流放的日子里,李蟠看透了很多东西。

他明白了在官场上,光有才学是不够的,还要懂得人情世故,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

他太耿直了,不懂得变通,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

三年后,李蟠终于被允许回家了。



他回到徐州老家,见到了久别的亲人,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李蟠回到家乡后,就不再想当官的事情了。

他在家里教书种地,日子过得平淡安静。

康熙一直记得李蟠这个人,他知道李蟠是被冤枉的,一直想找机会把他重新启用。

几年后,康熙南巡路过江苏,专门派人去徐州把李蟠找来。

康熙见到李蟠,发现他比以前苍老了很多。

康熙对他说,当年的事情是个误会,现在想让他回朝廷做官,官职比以前还要高。

李蟠听完,沉默了很久。



他抬起头对康熙说,自己已经心灰意冷,不想再回官场了。

这些年他想明白了,自己不适合做官,还是在家乡教书育人更适合。

康熙听了很是惋惜,他知道李蟠是真的心伤了。

一个有才华的人,就因为太过正直,在官场上混不下去,这也是朝廷的损失。

康熙没有强求,他赐给李蟠一些银两和物品,让他好好在家养老。

李蟠谢恩后就回了家,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徐州。

李蟠在家乡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他收了一些学生,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年轻人。

乡里人都很尊敬他,知道他曾经是状元,还被皇帝亲自考过。

李蟠过得很平静,再也不去想京城里的那些事。



74岁那年,李蟠在家中去世,走的时候很安详。

他这辈子起起伏伏,有过辉煌也有过落魄,最终还是选择了平淡。

李蟠去世八十多年后,朝廷里有官员偶然翻出了他的档案,重新调查了当年的案子。

这位官员发现李蟠确实是被冤枉的,那些诬陷他的人早就死了。

官员上奏朝廷,请求为李蟠正名。

朝廷下旨,正式为李蟠平反,承认当年对他的处罚是错误的。

只是这个时候,李蟠已经离开人世很久了,正名来得太迟了。

李蟠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他有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本该有一番作为。

他太过耿直,不懂得官场的规矩,最后落得被流放的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做人做事都要有原则,但也要懂得保护自己。

李蟠虽然仕途不顺,但他坚守了自己的底线,这份气节值得尊敬。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狂飙!涨幅一度超黄金!不少人天天喝

狂飙!涨幅一度超黄金!不少人天天喝

极目新闻
2025-11-09 08:17:25
71岁吴海燕现状:消瘦太多神情落寞,丈夫去世后,如今的她很孤单

71岁吴海燕现状:消瘦太多神情落寞,丈夫去世后,如今的她很孤单

白面书誏
2025-11-08 12:53:23
耗资84亿造不出一辆车,员工却花5000万吃零食,被央视痛批后破产

耗资84亿造不出一辆车,员工却花5000万吃零食,被央视痛批后破产

振华观史
2025-10-31 16:25:53
27岁赵露思太丰满,黑色紧身裙都兜不住好身材,难怪直男都喜欢她

27岁赵露思太丰满,黑色紧身裙都兜不住好身材,难怪直男都喜欢她

蓓小西
2025-11-09 09:54:54
10连胜+8场零封戛然而止!补时被绝平,阿尔特塔赛后怒批球队防守

10连胜+8场零封戛然而止!补时被绝平,阿尔特塔赛后怒批球队防守

听我说球
2025-11-09 10:42:04
30年没见过!广东渔民市区捞上1只“通天河神兽”,收网时吓一跳

30年没见过!广东渔民市区捞上1只“通天河神兽”,收网时吓一跳

万象硬核本尊
2025-11-08 18:16:56
湖人102-122老鹰 球员评价:3人及格,7人低迷

湖人102-122老鹰 球员评价:3人及格,7人低迷

篮球资讯达人
2025-11-09 12:10:44
今日金价:大家不必等待了!接下来,金价很可能会重演历史了

今日金价:大家不必等待了!接下来,金价很可能会重演历史了

前沿天地
2025-11-09 11:38:37
10.7挟持以色列婴儿拍炫耀视频的哈马斯被击毙

10.7挟持以色列婴儿拍炫耀视频的哈马斯被击毙

桂系007
2025-11-08 14:12:39
国民党内斗升级,郑丽文临阵换大将!

国民党内斗升级,郑丽文临阵换大将!

再战五百回合
2025-11-08 10:24:17
央视实锤,蒸汽弹射改电弹,福建舰甲板设计存缺陷,依然全球最强

央视实锤,蒸汽弹射改电弹,福建舰甲板设计存缺陷,依然全球最强

阿龙聊军事
2025-11-09 13:06:28
马斯克涨完工资一高兴,把FSD对华开放时间自曝了

马斯克涨完工资一高兴,把FSD对华开放时间自曝了

智能车参考
2025-11-07 18:51:56
台湾美女替爷爷回大陆寻根,谁料找到老家时,却发现爷爷已成独苗

台湾美女替爷爷回大陆寻根,谁料找到老家时,却发现爷爷已成独苗

山河月明史
2025-10-18 10:41:00
全球独此两棵!1960年在荒废的别墅中找到,嫁接后年产值81亿元

全球独此两棵!1960年在荒废的别墅中找到,嫁接后年产值81亿元

不写散文诗
2025-10-27 18:03:24
斯洛文尼亚媒体:谢什科接受初步医学检查,初步迹象令人乐观

斯洛文尼亚媒体:谢什科接受初步医学检查,初步迹象令人乐观

懂球帝
2025-11-09 07:44:11
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服?胖东来工作人员称自营羽绒马甲利润不超30%

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服?胖东来工作人员称自营羽绒马甲利润不超30%

闪电新闻
2025-11-09 13:19:49
掘金大胜步行者豪取4连胜 约基奇32+14+14第170次三双

掘金大胜步行者豪取4连胜 约基奇32+14+14第170次三双

醉卧浮生
2025-11-09 12:35:55
不吹牛?河南队主帅:我们的实力是中超前3,仅次于海港、国安

不吹牛?河南队主帅:我们的实力是中超前3,仅次于海港、国安

国足风云
2025-11-09 09:50:25
央视新剧《四喜》开播遭群嘲!理由出奇一致,实力派蒋欣也救不回

央视新剧《四喜》开播遭群嘲!理由出奇一致,实力派蒋欣也救不回

潘殤旅行浪子
2025-11-08 00:15:36
降温,为什么劝中年女人别穿“冲锋衣”出门?看这几组对比就懂了

降温,为什么劝中年女人别穿“冲锋衣”出门?看这几组对比就懂了

时尚穿搭生活馆
2025-11-02 22:03:48
2025-11-09 14:04:49
老呶侃史
老呶侃史
白话说历史 我不生产历史 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
1056文章数 1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张家界荒野求生最后17人中又有1人退出 大赞泡面好吃

头条要闻

张家界荒野求生最后17人中又有1人退出 大赞泡面好吃

体育要闻

他只想默默地拿走最后一亿美元

娱乐要闻

《繁花》剧组又回应了?

财经要闻

10月CPI同比上涨0.2% CPI同比下降2.1%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时尚
数码
旅游
艺术
本地

伊姐周六热推:电视剧《四喜》;电视剧《唐朝诡事录之长安》......

数码要闻

天马携多款Micro-LED透明技术亮相进博会

旅游要闻

记者Vlog丨探秘大埃及博物馆小众宝藏打卡点

艺术要闻

广东马路中央“最牛钉子户”,给300万不搬,结局太意外了!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