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件网购的白大褂、一个伪造的胸牌、一个精心策划的剧本——在直播间里,这些元素包装出的“伪专家”侃侃而谈,向民众“科普”并推销着保健品。近日,《法治日报》一则关于“假道具假证书堆出假医生乱象:医院工牌随意买卖”的调查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国家出台系列举措进行打击,但假医生乱象仍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
假医生,即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3年修正)》第三百三十六条,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属于严重非法行医行为。现如今,假医生往往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打着“专业医疗科普”的幌子行诈骗之实。假医生直播乱象并非新鲜事,却始终难以根治,且手段不断翻新。随着AI技术的介入、假道具假证书的加持,其迷惑性大大增加,让更多消费者上当受骗。
有人质疑,为何一些人不选择去医院,而是去直播间看病?医疗机构、监管部门反复宣传报道,提醒民众擦亮眼睛,为何仍有人落入假医生陷阱?仔细分析,这背后存在诸多堵点难点。
一方面,民众健康意识增强,但医疗知识相对匮乏。面对复杂的健康问题容易产生焦虑,尤其是一些整天为健康焦虑的老年人。假医生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以看似专业、贴心的“科普”获取信任。
![]()
另一方面,去医院看病往往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挂号、排队、检查,一些人“偷懒”不愿意麻烦。而直播间看似便捷的“问诊”方式,恰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再就是,一些网络平台为了留住网民,扩大平台影响力、收视率和广告流量,无人投诉举报便对此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网络假医生乱象严重危害民众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严惩假医生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在打击网络假医生的过程中,平台、医疗机构、监管部门和民众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乱象频发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首先应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假医生。真正的医生有严格的职业准入门槛和规范,在网络平台上,可通过查看其是否具备合法资质证书、所在医疗机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等方式进行辨别。若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避免上当受骗花冤枉钱,重要的是千万别耽误了正规治疗。
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审核需要严之再严。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平台规范管理提供了遵循。网站平台应严格实行医生实名认证与专业资质核验,比如要求认证医生“扫码+刷脸”双验证,从分类核查认证账号资质、清晰展示账号资质信息、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坚决清理假医生开展科普等违法违规信息。对资质造假、非法挂靠执业医师证书等违法违规行为,立即采取取消认证、封禁账号等处罚,并向监管部门举报。
![]()
医疗机构需加强内部管理,防止工牌等标识随意流出,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工作,为民众提供权威、准确的医疗信息,引导他们增强对假医生的辨识能力。此外,医疗机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挂号流程,通过线上预约、分时段就诊等方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生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监管部门则要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对假医生乱象重拳出击,形成高压态势,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只有这样,才能为民众筑牢健康防线,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安全、可靠。
来源 |医院管理论坛报 插图来自百度网络
声明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健康资讯之目的。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