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于2025年1月1日正式落地,特定年龄段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迎来了退休时点的新变化。
以1965年10月出生、具有事业单位正高级专业技术四级岗位(非管理岗)的男性人员为例,其法定退休年龄将由原定的2025年10月,延迟至2026年1月。
这看似仅3个月的延迟,却因“跨年”这一关键节点,对养老金待遇产生显著提升。本文将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计算逻辑与具体收益,为处于相似境遇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清晰参考。
![]()
第一、政策背景:延迟退休与“跨年退”的双重效应
根据《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1965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的男性职工,自2025年起实施“每4个月延迟1个月退休”的渐进调整。1965年10月出生者,法定退休年龄精确延迟3个月,对应退休时间为2026年1月(即满60周岁3个月时退休)。
“跨年退”的核心价值:养老金计发核心参数——“退休时所处省份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即养老金计发基数),是以自然年度(1-12月)为统计周期。
2026年1月退休,将采用2025年度的新计发基数;而若按原时间2025年10月退休,则采用2024年度的旧基数。通常,该基数每年随经济发展有一定幅度(如2%-5%)的增长。同时,缴费年限延长3个月也直接增加累计缴费时间。
![]()
第二、养老金构成:正高四级“中人”待遇公式解析
作为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且在10年过渡期结束后退休,其养老金严格按新办法计发,由三部分组成:
基础养老金 = 退休时本省上年度社平工资(计发基数) × (1 +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 2 × 累计缴费年限 × 1%
个人账户养老金 = 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 ÷ 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 = 退休时本省上年度社平工资(计发基数) × 视同缴费年限 × 视同缴费指数 × 过渡系数
![]()
第三、关键变量:延迟3个月带来的三项增益
以下基于典型假设案例(非实际个人,用于说明原理),量化分析延迟3个月退休对各项待遇的提升:
增益一:基础养老金提升(源于基数增长+缴费年限延长)
假设条件:
本省2024年计发基数(旧):8000元/月
2025年计发基数(新,预计涨幅2%):8160元/月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1.5
至2025年10月累计缴费年限:30年整
延迟3个月后累计缴费年限:30年 + 3个月 = 30.25年
计算对比:
2025年10月退休(旧基数,30年):
基础养老金 = 8000 × (1 + 1.5) ÷ 2 × 30 × 1% = 3000元/月
2026年1月退休(新基数,30.25年):
基础养老金 = 8160 × (1 + 1.5) ÷ 2 × 30.25 × 1% ≈ 3085.5元/月
月增额:3085.5 - 3000 = 85.5元
增益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提升(源于账户续存+计发月数变化)
假设条件:
2025年10月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13.6万元
月缴费工资基数(示例):1.2万元
个人缴费比例:8%
延迟3个月新增缴费额(忽略利息):1.2万 × 8% × 3 = 2880元
2025年10月退休计发月数(60岁):139个月
2026年1月退休计发月数(60岁3个月):约137个月(按政策精确到月)
计算对比:
2025年10月退休:
个人账户养老金 = 13.6万 ÷ 139 ≈ 978.42元/月
2026年1月退休:
个人账户养老金 = (13.6万 + 2880) ÷ 137 ≈ 1011.88元/月
月增额:1011.88 - 978.42 ≈ 33.46元
增益三:过渡性养老金提升(源于基数增长)
假设条件:
视同缴费年限(2014年9月30日前工龄):18年11个月 ≈ 18.92年
视同缴费指数:1.8
过渡系数:1.3%
计算对比(过渡性养老金与本人实际后续缴费年限无关,只与计发基数、视同年限等相关):
2025年10月退休(旧基数):
过渡性养老金 = 8000 × 18.92 × 1.8 × 1.3% ≈ 3540.38元/月
2026年1月退休(新基数):
过渡性养老金 = 8160 × 18.92 × 1.8 × 1.3% ≈ 3611.21元/月
月增额:3611.21 - 3540.38 ≈ 70.83元
![]()
第四、总收益:每月养老金可增加多少?
将上述三项增益相加,即为延迟3个月退休带来的月度养老金提升:
基础养老金增额(85.5元) + 个人账户养老金增额(33.46元) + 过渡性养老金增额(70.83元) ≈ 189.79元/月
这意味着,在示例条件下,选择按新规在2026年1月退休,相比原计划2025年10月退休,每月养老金可增加约190元。长期累积下来,加上养老金后续的年度正常调整,总额度提升可观。
![]()
重要考量与策略建议
1.个体差异是关键:上述189.79元为示例计算结果。实际增加额因人、因地而异,主要取决于:
所在省份2025年计发基数相比2024年的实际涨幅(涨幅越大,增益越多)。
个人平均缴费指数高低。
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及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
延迟期间实际缴费工资基数(影响个人账户新增额)。
当地过渡系数。
2.“跨年”是核心:延迟退休的月份是否跨越自然年度(即是否用到新年度的更高计发基数),对结果影响巨大。本案例中3个月延迟恰逢“跨年”,是形成显著增益的主因。
3.健康与意愿是前提:《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赋予符合条件人员(含事业编专业技术人员)弹性选择权。若身体健康、岗位适应且无迫切退休需求,按新规或弹性延迟退休确能提升长期养老保障水平。反之,若希望尽早享受退休生活,也可在符合条件下申请弹性提前退休。
4.精确计算需咨询:临近退休人员,应主动向单位人事部门或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咨询,根据个人精确的缴费记录、工资指数、视同年限等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养老金预核算比较,作为决策依据。
![]()
结语
对于1965年10月出生的事业单位正高四级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因延迟退休政策调整而于2026年1月退休(而非原2025年10月),虽仅推迟3个月,却巧妙利用了“跨年”带来的计发基数更新红利,同时增加了宝贵的缴费时长。
综合作用下,养老金待遇获得切实提升,在典型示例中月增额近190元。这既体现了国家养老保险制度“长缴多得”的基本原则,也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继续贡献力量提供了正向激励。
![]()
建议符合条件人员,结合自身健康状况与职业规划,充分理解政策收益,做出最有利于个人长远福祉的退休时机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