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一则关乎广大退休人员切身利益的消息传来:自今年11月起,多地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迎来一笔基本养老金的“差额补发”。这笔钱因何而来?工龄20年、25年、30年的退休人员,到手的补发金额究竟能相差多少?本文将为您抽丝剥茧,详细解读。
![]()
第一、为何会有“差额补发”?背景与机制解析
近期,包括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在内的二十余个省市,陆续公布了2025年度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的上下限标准。这标志着各省份2024年度的“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已正式出炉。
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如国办发〔2019〕13号文件)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要求,各省必须以本省上一年度(即2024年)的这个“全口径社平工资”作为基准,来核定本年度的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并同步作为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基数。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9月,上海、浙江、西藏、黑龙江、福建等多个省份已顺利实现社保缴费基数、养老金计发基数与全口径社平工资的完全并轨统一。
![]()
这意味着这些省份在2025年度,直接采用本省2024年的全口径社平工资作为新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的计算标准。
例如:
黑龙江省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为每月7570元;
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每月8179元;
浙江省则采用每月8433元。
随着新计发基数的公布,一项重要的后续工作随之启动——对2025年度内已退休但此前按旧基数预发养老金的人员,进行待遇的重新核算与差额补发。
![]()
第二、谁能领到这笔钱?受益人群明确界定
理解“差额补发”的关键在于明确其来源。简单说,它指的是预发临时养老金与实际应得养老金之间的差额部分进行补发的过程(也可称为“重算补发”)。
为何有“预发”?
企事业单位职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时,如果恰逢当年度(如2025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尚未由当地统计和人社部门公布,为了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人社部门通常会暂时采用上一年度(2024年)的计发基数来测算其养老金待遇,并按此标准预发临时养老金。
何时“补发”?
一旦当年度(2025年)的计发基数(基于2024年全口径社平工资)正式公布,人社部门将依据新的、更高的基数,对这部分在基数公布前已退休并领取预发养老金的人员(即2025年1月1日之后新退休的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进行重新精确核算。核算后,新待遇标准减去已领取的预发待遇,其差额部分将一次性补发到退休人员的账户。
因此,本次11月启动的差额补发,其明确受益群体是:在2025年1月1日之后新办理退休手续,并且在当地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之前(通常是公布月份之前),已经开始领取按2024年基数预发的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
以浙江省为例,其2025年计发基数(8433元/月)于9月公布,那么2025年1月至8月期间在浙江新退休的人员,就属于本次补发对象。他们之前是按2024年的基数8310元/月预发待遇,新基数更高,必然产生差额。
![]()
第三、补发金额怎么算?核心公式与影响因素
补发差额并非一个固定数额,其计算严格遵循我国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公式,主要受以下四大因素综合影响:
累计参保缴费年限(工龄):年限越长,补发金额通常越高。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反映在职期间缴费水平的高低(如按60%档、100%档、300%档缴费),指数越高,补发金额越多。
计发基数的上涨幅度:新基数相比旧基数增长的绝对值(如浙江:8433 - 8310 = 123元/月)和比例,涨幅越大,差额越大。
视同缴费年限及指数(主要影响有视同年限的“中人”):视同年限越长、当地认定的视同缴费指数越高,涉及的过渡性养老金补发部分越多。
![]()
具体补发差额的计算主要涉及两部分:
基础养老金补发差额 = (2025年计发基数 - 2024年计发基数) × (1 +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 2 × 累计缴费年限 × 1% × 补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补发差额 = (2025年计发基数 - 2024年计发基数) × 本人视同缴费指数 × 视同缴费年限 × 过渡系数 × 补发月数
(注:过渡系数由各省确定,常见值为1.0%到1.4%)
重要提示:个人账户养老金完全来源于个人账户储存额,其计算不受年度计发基数调整的影响,因此不参与此次差额补发。补发的部分仅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因基数提高而产生的增量。
![]()
第四、工龄20年、25年、30年,补发额相差有多大?浙江实例测算
理论需结合实际。我们以浙江省已公布的数据为例(2025年基数8433元/月,2024年基数8310元/月),在设定相同前提条件(便于直观对比工龄差异影响)下进行模拟计算:
假设条件: 三位退休人员平均缴费指数均为1.0,视同缴费指数均为1.4,过渡系数均为1.3%,补发月数均为6个月(假设1-6月退休,7-12月补发前6个月差额)。三人区别仅在于累计缴费年限(工龄)和视同缴费年限(假设随工龄增长):
A:累计缴费20年,视同缴费5年
B:累计缴费25年,视同缴费8年
C:累计缴费30年,视同缴费10年
计算结果如下:
工龄20年(A):
基础养老金补差 = (8433 - 8310) × (1+1) / 2 × 20 × 1% × 6 = 123 × 1 × 20 × 0.01 × 6 = 147.6元
过渡养老金补差 = (8433 - 8310) × 1.4 × 5 × 1.3% × 6 = 123 × 1.4 × 5 × 0.013 × 6 ≈ 67.16元
总补发额 ≈ 147.6 + 67.16 = 214.76元
工龄25年(B):
基础养老金补差 = 123 × (1+1)/2 × 25 × 1% × 6 = 123 × 1 × 25 × 0.01 × 6 = 184.5元
过渡养老金补差 = 123 × 1.4 × 8 × 1.3% × 6 ≈ 107.45元
总补发额 ≈ 184.5 + 107.45 = 291.95元
工龄30年(C):
基础养老金补差 = 123 × (1+1)/2 × 30 × 1% × 6 = 123 × 1 × 30 × 0.01 × 6 = 221.4元
过渡养老金补差 = 123 × 1.4 × 10 × 1.3% × 6 ≈ 134.32元
总补发额 ≈ 221.4 + 134.32 = 355.72元
对比结果显而易见:
工龄25年比工龄20年,补发总额多出约77.19元。
工龄30年比工龄25年,补发总额多出约63.77元。
工龄30年比工龄20年,补发总额多出约140.96元。
关键结论: 在设定的相同条件下(缴费指数、视同指数、补发月数一致),工龄越长,补发的养老金差额总额越高。这充分体现了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核心原则。工龄每增加5年,在此案例中带来的补发差额增长在60元至80元左右。30年工龄的退休人员,其一次性的补发总额比20年工龄的退休人员高出140多元。
![]()
第五、重要提醒与结语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计算是基于浙江省的基数差额(123元)和一系列特定假设参数得出的示例性结果。
每位退休人员的实际补发金额,需要严格依据其个人的累计缴费年限、实际平均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及指数、当地新旧计发基数的具体差额、当地过渡系数标准以及从退休之月到基数公布之月之间的具体补发月数等因素,由当地社保经办机构通过系统精确计算得出。
![]()
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基数增长幅度不同,个人缴费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实际补发金额会存在显著差异。
本次养老金差额补发工作的启动,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机制不断完善、更加精准化的体现。
它确保了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能够及时、准确地对接最新的社平工资数据,更合理地反映其在职期间的劳动贡献,为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更坚实的制度支撑。这也彰显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追求公平与效率方面的持续进步。
温馨建议: 请2025年1月1日后新退休的老年朋友们,密切关注您所在地级市或区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社保局)的官方通知(官网、公众号、社区公告等)。
![]()
补发工作预计从11月起陆续开展,具体到账时间可能因地区及银行处理进度略有不同。对于个人补发金额的疑问,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来源始终是当地社保经办机构。祝愿各位退休老同志都能顺利收到这笔补发待遇,安享幸福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