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室性心律失常(VAS)的介入治疗中,我们是否正站在一场技术革命的前夜?
![]()
作为一种基于不可逆电穿孔(IRE)的非热消融技术,脉冲电场消融(PFA)自2018年以来快速进入心脏介入领域,其独特的组织选择性和潜在的安全性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电生理医师的目光。
专家简介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刘启明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心血管病学系主任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湖南省芙蓉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领军人才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美国心律学会资深会员
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国家心律失常介入技术医疗质控中心专家
国家卫健委授予“健康卫士”荣誉称号
PACE《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期刊编委
曾在美国Oklahoma大学和德国汉堡St.Georg医院访问学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2项,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2项
主编国内首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专著
一、传统消融的困局:热能量的“两难境地”
目前主流的射频(RF)与冷冻消融,始终难以摆脱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艰难权衡。
·能量不足,易致病灶消融不彻底、传导恢复;
·能量过高,则面临穿孔、血栓、冠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风险。
刘启明教授坦言:“心室结构复杂,心肌肥厚,RF单次损伤深度通常仅约6 mm,常难以实现透壁改建。” 尤其在处理位于梗死瘢痕深部的关键峡部时,纤维化组织对RF能量更耐受,导致手术时间长、成功率不稳定。
PAUSE-SCD试验证实,尽管RF消融能降低VT复发与ICD电击,却未能显著改善患者再住院或死亡率。这促使我们迫切寻求更优的能量模式。
二、PFA何以成为“破局者”?三大特性颠覆认知
PFA通过施加高电压、超短脉冲,在细胞膜上打出“纳米级小孔”,从而实现精准、非热的细胞清除。
1.组织选择性:心肌细胞的电穿孔阈值(约400 V/cm)显著低于血管、神经与食管等邻近组织。这意味着,PFA能在高效毁损心肌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关键结构。
2.非热机制:避免了“热凝固”带来的组织碳化与胶原变性,理论上显著降低血栓形成与腔道狭窄风险。
3.深部穿透与连续损伤:临床前研究显示,PFA在瘢痕组织中的损伤深度优于RF,且对脂肪组织具有一定穿透力,利于处理心外膜下与肌间深部病灶。即便在接触不良的复杂区域,也能形成相对连续的损伤带。
三、临床证据初显:希望与挑战并存
多项临床报告已记录PFA成功治疗难治性VT的案例。
一项纳入44例(其中23例为瘢痕相关VT)的双中心研究显示,VT组PFA即刻成功率83%,但3个月无复发率仅52%,提示对于复杂瘢痕相关VT,单次 PFA的长期疗效仍有改进空间。
AVAAR研究在验证Lattice-tip系统治疗VAS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同台联合RF与PFA的策略,以期兼顾深部与广覆盖病灶改建。
总体而言,现阶段证据肯定了PFA的可行性与初步有效性,同时也暴露出若干问题:其一,长期无复发率仍需提升;其二,现有导管并非为心室解剖量身设计,限制了能量释放与电场塑形的最优化。
四、未来已来:PFA的四大发展方向
尽管前景广阔,PFA要真正成为室速消融的“主力军”,仍需跨越几道关键门槛:
1.参数标准化:各厂商脉冲参数不一,亟需建立统一的“剂量-反应”与安全窗口。
2.导管专用化:现有导管多非为心室解剖量身定制,开发专用于心室的电极/可塑形导管是提升疗效的硬件基础。
3.策略整合化:探索“PFA+RF”混合消融策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1+1>2”的效应。
4.证据坚实化:推动多中心RCT研究,用硬终点数据证实PFA在降低复发率、住院率与死亡率方面的净获益。
五、总结与展望
PFA有望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提升对复杂室速基质的改建效率,但其参数标准化、导管专用化与长期疗效证据仍是推进广泛应用的关键。
供稿专家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刘启明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