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时代呼唤下的战略升级——从单一诊疗到全周期健康管理!这家医院做到了!
引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肥胖已成为席卷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它不再仅仅是个人形象的困扰,更是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义的慢性疾病,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心血管疾病乃至多种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面对这一复杂而严峻的健康威胁,传统、单一、碎片化的医疗模式已难以应对。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重管理医学中心为代表的专业机构应运而生,它们以高瞻远瞩的设立初衷,致力于将体重管理从被动、无序的个体行为,转变为主动、系统、全周期的医学干预过程。基于此,医学界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小燕教授、李清秀教授与李娜主任,探寻其在肥胖干预、科学理念普及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上的宝贵经验与宏大愿景,为我国肥胖防治事业提供一份生动的“广医一院样本”。
初心与基石: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十五年深耕与迭代
对话伊始,陈小燕教授便回顾了中心成立的“初心”。早在2010年,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就搭建了一个多学科的体重管理专家平台。陈教授指出,当时的核心理念就是打破科室壁垒,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分流管理。我们的初衷,就是让肥胖患者经过我们内分泌科的初步筛查,把不同程度、不同风险的肥胖患者分流到不同的科室,确保患者“一开始就能得到高质量的、专业的处理”。
经过十五年的常态化运作与沉淀,这一平台日趋成熟。借由“体重管理年”的东风,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成为健康管理科、内分泌科共同牵头,协同胃肠外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营养科、老年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理科、妇产科、儿科、骨外科、康复医学科乃至医务科等在内的“体重管理医学中心”,实现了从专家平台到实体化医学中心的战略升级,让科学体重管理更贴近老百姓需求的生动体现。其目标清晰而坚定:构建一个规范、合理、流程化的多学科诊疗体系,为国内医疗机构开展合规有效的体重管理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
图1 体重管理医学中心
科技赋能、精准高效的减重利器:“4+2”健康管理医学减重新模式
李清秀教授深入阐述的“4+2”健康管理医学减重新模式,该模式回归医学本源的“对因治疗”,直击肥胖根源。
![]()
图2 健康管理专科门诊
“四大核心技术”直击减肥痛点:
专业医疗技术:以慢病精准诊疗为核心,整合多学科医疗资源,不仅减肥,还能为肥胖的合并症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提供病因-防治-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管理,从饮食到心理全方位干预,覆盖专业的健康宣教和行为指导,确保疾病干预的医学专业性与安全性。
风险评估技术:通过生活方式评估、疾病风险评估、膳食评估、运动能力评估、运动风险量化评估等分层筛查,识别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和行为风险因素,检测代谢异常,排查共病,为个性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营养处方:创建了营养数据库,收录了3000多种食材及食物成分,运用云计算精确计算出每日食谱中的总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比例及含量,以及胆固醇、嘌呤、矿物质元素(钾、钠、钙、磷)、叶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根据肥胖者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指标,开具疾病适配的个性化营养处方,在精准减重的同时,实现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降尿酸等慢病干预。患者不再为减肥怎么吃焦虑了,专业的精准量化、疾病适配食谱让您不用担心营养不良,吃得安心又有效,是持续体重管理和慢病控制的关键。
运动医学处方:区别于普通健身房单纯锻炼肌肉或者减脂,运动医学诊疗的原则是安全第一!我院依据运动风险评估、智能化体适能测定、运动风险量化评估结果,出具可量化数字运动处方。将运动处方从模糊建议升级为以数字化为支撑的现代医学诊疗手段,既保障运动安全,规避运动损伤,又能实现精准高效诊治,为数字化运动医学处方闭环管理及长期疗效追踪提供依据。
运动处方库含300 多个运动视频涵盖有氧、抗阻和拉伸训练等,实现动作标准化和规范化,按年龄、病情制订运动医学处方,患者不用担心选择什么运动方式适合自己,怎样运动才能精准高效。通过量化评估后开具的数字运动处方,还可对高危患者进行运动实时监护。
![]()
图3 医学营养诊疗之一:电子化营养处方
![]()
图4 医学营养诊疗之二:饮食处方打卡,了解执行情况
![]()
图5 运动医学诊疗之一:运动风险评估+运动监护
![]()
图6 电子化运动处方
“两大科技赋能”破解执行难题。
李清秀教授指出,改变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极为困难。为此,中心创新性地引入“5G+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减重”闭环。
问诊与诊疗数字化:通过电子问卷轻松收集信息,云计算精准配比营养,互联网技术将处方推送至患者端,助力患者规范、准确执行处方。
全闭环追踪:一站式控制总能量。患者通过小程序进行饮食/运动打卡,了解能量总摄入及能量总消耗,医生可全程远程监控患者执行情况。
实时效果评价:借助可穿戴设备,如动态血糖仪、运动手环、睡眠呼吸监测仪等,实时获取血糖、运动心率、睡眠等数据,实现医患无缝连接。
李清秀教授形象地称“两大科技赋能”医让生成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它能提供即时正向反馈,极大提升患者信心与行动力,解决了减肥处方“执行难”的终极痛点。
![]()
图7 运动医学诊疗之三:运动打卡
![]()
图8运动医学诊疗之四:运动处方追踪
成效与愿景:从个体成功到全民健康的使命延伸
典型案例分享:
1、肥胖合并慢病:
叶女士,59岁,诊断:中度肥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风险高,既往有腰部手术史。
诊疗原则:
慢病诊疗:生活方式风险评估、疾病风险评估、健康宣教、行为干预;
医学营养诊疗原则:开具限能量平衡膳食减重处方及低钠、低胆固醇、低脂、低嘌呤的疾病适配营养处方;
运动医学诊疗原则:运动风险评估,开具个性化、数字化有氧+阻抗+拉伸训练处方;
全闭环追踪:一站式控制总能量。饮食打卡,实时计算能量总摄入;可穿戴式设备运动手环上传运动执行情况,实时计算能量总消耗。
效果评价:定时上传体重、血压、可穿戴式设备监测睡眠呼吸情况,实时效果评价。
诊疗效果:经过广东省电视台21天追踪减重报道:21天减重8.6斤,腰围减少11厘米,血压降至正常,胆固醇及血尿酸水平均明显改善,夜间血氧饱和度提升。
2、糖尿病
吴先生,61岁,确诊糖尿病6年,伴有脂肪肝、骨量减少及心血管高风险。
诊疗原则:
慢病诊疗:生活方式风险评估、疾病风险评估、健康宣教、行为干预;
医学营养诊疗原则:开具低能量减重处方及低GI、限脂、高钙疾病适配营养处方;
运动医学诊疗原则:运动风险评估,开具个性化、数字化有氧+阻抗+拉伸训练处方;
全闭环追踪:一站式控制总能量。饮食打卡,实时计算能量总摄入;可穿戴式设备运动手环上传运动执行情况,实时计算能量总消耗。
效果评价: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实时了解饮食、运动治疗后的血糖波动情况。
诊疗效果:经过6个月健康管理医学诊疗,糖化血红蛋白降至5.52%,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提升至99.1%;体重下降1.6公斤,体脂肪率与体脂肪量均明显降低;脂肪肝消失。
李清秀教授指出,二个典型案例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第一,精准找到病因,对因治疗,真正体现了回归医学本源;第二,四大核心技术组合,确保减重诊疗技术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第三,个性化的营养与运动处方+ 一站式能量控制,是精准高效的核心;第四,5G+物联网技术赋能,解决长期执行难题;第五,多学科团队的精诚协作。该模式不仅能实现精准体重管理,还获得了巨大的代谢获益和整体健康提升。
利器与纵深:应对顽固性肥胖的“武器库”与个性化方案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顽固性肥胖患者,中心拥有一个层次分明、精准匹配的“干预武器库”。
1、创新内镜技术:微创介入的“温和手术”
中心成熟开展三大主流内镜减重术式:胃内球囊置入术、内镜下胃袖状成形术和胃转流支架置入术。这些技术适用于BMI≥27.5 kg/m2且饮食运动无效,或BMI在25-27.5 kg/m2之间但已伴有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问题的患者。陈小燕教授特别提醒,这类“温和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管理至关重要。支架或球囊通常放置3-6个月,取出后需严格配合饮食运动,避免反弹。千万别把它们当作可以暴饮暴食的“借口”。
2、经典减重手术:长期有效的代谢修正
对于重度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患者,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手术是两大主流且效果显著的外科术式。其适应证严格,通常针对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且需经多学科团队(MDT)全面评估。中心教授们强调,手术虽有显著降低反弹率的优势,但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二字。患者必须终身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调整饮食结构并配合运动,才能确保远期疗效。
3、理念升级:从“医生主导”到“患者中心”的共享决策
除了不断丰富的技术手段,陈小燕教授更着重介绍了中心理念的根本性转变。现在的减重也与时俱进,我们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这意味着,医疗团队的角色从指令下达者转变为合作伙伴与顾问。我们现在的减重也与时俱进。以患者为中心,就是以患者的需求以及整体健康为目标,给患者ABCD方案,让他自己选最愿意接纳的方案,然后我们就陪着他共同执行。这种共享决策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参与感和依从性,为长期成功奠定了心理基础。
李娜教授明确表示,中心的服务范围远不止于单纯减重。我院体重管理医学中心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诊治中心,致力于为超重/肥胖、代谢异常及特殊体重需求人群(如围产期女性、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提供科学化、个性化、全周期的体重管理服务。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化多学科协作,强化“筛查-评估-干预-随访”全闭环管理。
在技术创新与服务拓展上,中心将继续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优化诊疗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与可及性。陈小燕教授补充道,中心将持续进行“不同层面的科普”,丰富内涵建设,并与国家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其终极目标,是希望通过体重管理这条路径,不仅帮助民众达成理想体重,更在此过程中提升全民健康科普素养,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风险,实现“健康中国”的远大目标贡献核心力量。
以人为本,科技赋能——中国体重管理事业的“广医一院”启示录
展望未来,该中心的实践告诉我们,体重管理是一项需要系统性布局、精细化运营的长期事业。它不仅是医学技术的展示,更是管理智慧、科技应用与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正如陈小燕教授所期盼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探索,无疑为全国体重管理事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树立了宝贵的标杆,其“精诚为强”的团队理念与“对因治疗”的医学本源回归,必将激励更多同行携手,共同架起慢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桥梁,助力每一位公民实现“我的健康我做主”的美好愿景。
专家简历
![]()
陈小燕教授/三级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
南山学院内分泌模块教研室负责人
第三届“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
广东省保健协会糖尿病分会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保健协会甲状腺保健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更年期健康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妇幼骨质疏松防治专委会副主委
广州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药理学会内分泌代谢药理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病工作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女性精神卫生学组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糖尿病分会常委
专家简历
![]()
李清秀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
广东省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老年保健第三届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国家二级营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
专家简历
![]()
李娜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科主任
广州市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委员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第三届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协会委员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