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青少年厌学、拒绝返校的现象愈发普遍。当孩子用沉默、对抗甚至自伤的方式表达对学校的抗拒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焦虑地讲道理:“现在不吃苦,将来怎么办?”“别人都能坚持,你为什么不行?”但这些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孩子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可能更封闭。
![]()
被说教包围的孩子,为何越劝越“逆”?
心理学中的“情绪过载”理论能解释这一现象。当孩子处于厌学状态时,往往伴随着挫败感、孤独感甚至自我否定。此时,家长的说教如同在伤口上撒盐:他们需要的不是“正确”的道理,而是被理解的情绪出口。
一位初中生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因成绩下滑被老师当众批评后,他开始逃避上学。父母轮番劝说“学习是为了自己”,却忽略了他躲在房间时颤抖的双手和泛红的眼眶。直到心理咨询师发现,他真正恐惧的是“被同学嘲笑笨”“让父母失望”。当父母第一次放下评判,说“你一定很难过吧”,孩子才哭着说出压抑已久的委屈。
“被看见”的力量,远超千言万语
“被看见”不是简单的关注,而是透过行为看到背后的心理需求。当孩子拒绝上学时,可能是在用行动呼喊:“我需要安全感”“我害怕失败”“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被爱”。
一位母亲分享了她的转变:发现女儿装病逃课后,她没有指责,而是请了一天假陪女儿散步。路上,女儿突然说:“妈妈,我其实不是怕考试,是怕考不好你们就不爱我了。”这位母亲才意识到,女儿的厌学源于对“条件式爱”的恐惧。此后,她开始每天主动询问女儿的感受,而非成绩,女儿逐渐愿意主动聊起学校的困扰。
如何做到真正的“看见”?
首先,暂停评判,建立情感连接。当孩子拒绝沟通时,不妨用“我注意到你这几天很沉默,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代替“你怎么又这样”。
其次,用行动代替语言。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份他爱吃的点心,比“我理解你”更有说服力。
最后,允许“不完美”的存在。接受孩子可能暂时无法达到预期,重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他知道:“无论你怎样,我都和你站在一起。”
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斯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当孩子陷入厌学困境时,说教如同往冷灰里吹气,而“被看见”则是递上一根火柴。
曾有位父亲在儿子逃学后,带他去工地体验了一天体力劳动。晚上,儿子主动说:“爸爸,我还是想回去读书。”这位父亲没有说教,只是用行动让孩子自己领悟:逃避不是出路,而面对需要勇气。
每个厌学的孩子,都是一颗暂时蒙尘的星星。他们需要的不是被推着向前,而是被温柔地擦亮,重新看见自己的光芒。当父母学会用“看见”代替“说教”,用理解代替评判,那些紧闭的心门,终会慢慢打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