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要搞薪酬改革的消息,传了快小半年。
从春天开始,银行人的社交圈里就没断过讨论。有人说改革要搞 “职级一刀切”,还有人翻出所谓的 “358方案” 截图,普通员工年薪30万封顶,部门负责人50万,高管80万。
截图在各个同业群里转来转去,连基层网点的柜员都拿着手机问主任:“这消息是真的吗?”
有人慌了神,悄悄联系猎头打听外面的机会。也有人抱着侥幸,觉得 “传闻而已,未必能落地”。毕竟前几年也说过要调整薪酬,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直到国庆节前两周,财新报道说财政部给27家中央金融企业下发了指导文件,从总行层层传到基层网点。
这下没人再抱侥幸了,传闻了半年的薪酬改革,真的落地了。
改革方案落地,27 家金融央企先 “开刀”
这轮薪酬改革,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 2015 年的 “限薪令”,到 2022 年财政部要求 “薪酬向一线倾斜”,再到 2025 年初人社部明确 “解决职级与薪酬倒挂”,政策的绳子其实一直在慢慢收紧。
只是这次不一样,方案从 “方向” 变成了 “细则”。财政部下发的指导文件里,明确了 27 家中央金融企业的改革范围,包括中投公司、三家政策性银行、五大国有大行、六家保险公司,还有中信、光大这样的金控集团。
这 27 家企业,可不是行业里的 “小角色”。它们的资产加起来,占了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六成以上,是实打实的 “压舱石”。先从它们开始改,等于给整个行业定了调子。
最先有动作的是国有大行。公众号“大行做题家”的一篇文章引用财新的报道说某国有大行已经拿出了初步方案,把各层级的薪酬上限写得明明白白。总行里,厅局级的部门总经理,税前年薪上限定在100 万;处级干部稍低,上限80万;处级以下暂时没设限。
分支机构的情况稍微灵活些。根据财新的报道,省分行的中层干部,薪酬可以参照总行同级别,最高能上浮 2 倍。比如北上广深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分行行长,之前年薪能到 200 万左右,这次改革后,只要业绩达标,还能维持在这个水平。但中西部一些省份的分行,原本年薪就 100 万上下,就算能上浮,实际到手的变化也不大。
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暂时还没被纳入改革范围。但行里的人都清楚,国有大行是风向标。当年的 “限薪令”、金融科技转型,都是先从国有大行开始,再慢慢传到中小银行。有朋友在某股份制银行做人力资源,国庆后已经开始整理各层级薪酬数据,“说是‘提前调研’,其实就是在为后续改革做准备”。
有人愁有人稳,不同层级银行人境遇大不同
改革落地后,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总行的中层干部。
某国有大行总行的一位部门总经理,之前年薪能到150万。按照新方案里 100 万的上限,一下少了三分之一。他这个层级的人,在总行里不算少 一个总行有三四十个部门,每个部门按 “一正四副” 算,差不多有200人。
这些人大多四五十岁,在银行里干了二三十年,从基层一步步爬到部门负责人的位置。家里大多背着高额房贷,孩子要么在国外读书,要么到了结婚买房的年纪,处处都要花钱。有位经理私下里算过账:“每个月房贷1万 多,孩子留学一年几十万,现在收入少了,只能把之前定投的基金停了,周末的高尔夫也不敢去了,改成在家做饭。”
相比之下,处级干部的日子要安稳些。大部分处级干部,之前年薪就在 60 万到 80 万之间,新方案定的 80 万上限,对他们来说几乎没影响。甚至有些年轻的处级干部,还觉得松了口气。之前 “358 方案” 传得最凶的时候,他们怕自己刚晋升就遇上薪酬封顶,现在看下来,“至少没降,也算踏实了”。
基层员工的感受更不明显。某国有大行基层网点的柜员小周,每个月工资加绩效,到手也就七八千。年终奖之前多的时候能拿两三万,少的时候一万多。他翻着手机里的政策解读说:“你看,文件里写了‘薪酬向一线倾斜’,总部员工薪酬增速要低于全行水平。说不定以后我们基层的绩效系数还能涨点,到手能多几百块呢。”
最淡定的是行领导。早在 2015 年 “限薪令” 之后,国有大行董事长、行长的年薪就降到了90万左右,这几年一直没怎么涨。这次改革对他们来说,更像是 “确认一下上限”,实际收入几乎没变化。
高薪时代落幕,不过是 “盛宴” 后的结账
很多银行人想不通,为什么好端端的要降薪?自己每天加班到半夜,拉存款、做项目、控风险,挣的都是辛苦钱,怎么就到了要限薪的地步?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想想这十几年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
最近这十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靠的是两个重要工具:土地财政和银行信贷。之前的房子,不只是用来住的,更像一个能撬动需求的金融产品。一个普通家庭,买一套房子,要签一份25到30年的房贷合同,这相当于把未来二、三十年的劳动所得,在今天一次性 “花” 掉。
无数个这样的家庭,一起创造出了巨大的需求。钢厂开足马力生产钢铁,建材市场里瓷砖、地板卖得断货,装修公司的订单排到半年后,甚至连家电、家具行业都跟着火了起来。
这段时间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是靠金融工具,向未来借了一笔 “大钱”。
金融行业在其中,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银行放出去的房贷,一年比一年多;客户经理忙着拉企业贷款,投行部门帮房地产公司发债、做项目。行业高速发展,从业者自然也分享了时代红利,有人年终奖拿几十上百万,有人跳槽时薪酬能翻番,连刚入行的应届生,起薪都比其他行业高一大截。那时候的金融行业,是人人羡慕的 “金饭碗”。
但未来已来。房子建得差不多了,需要买房的人越来越少;之前借了钱的房企,开始还不上贷款;普通家庭的房贷压力越来越大,也没了再买房的力气。
之前靠预支未来创造的需求,慢慢退了潮。
钢铁厂的订单少了,建材市场冷清了,房地产企业开始爆雷。金融行业的好日子,自然也到了头。
这轮薪酬改革,不是谁跟金融行业过不去。它更像是一场 “盛宴” 后的结账 ,之前需要你帮助老百姓加杠杆,所以让你赚得多,金融行业站在了风口上,踩对了时代的节奏。现在风口过了,不需要你帮忙加杠杆了,待遇回到和行业贡献匹配的正常水平,其实是必然。
银行人未来怎么办?苟住,然后等下一个风口
面对薪酬改革,不少银行人慌了神。有人想着跳槽去还没被纳入改革的中小银行,有人琢磨着转行去互联网公司,还有人甚至动了 “离开金融行业” 的念头。
但其实不用慌。要想明白未来的路,得先想清楚金融行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分工和经济发展,核心在于交换。农民要把粮食换成钱,再用钱买农具;工厂要把产品卖出去,再用回款买原材料;普通人要把现在的钱存起来,留到未来养老、教育。而金融,就是连接这些交换行为的通道。
只要人类还在分工协作,只要经济还在向前发展,就离不开这个通道。农民需要贷款买种子,工厂需要融资扩产能,普通人需要理财规划未来,这些需求不会因为薪酬改革就消失。金融行业不是 “可选行业”,而是 “必需行业”,这一点从始至终都没变过。
现在大家觉得焦虑,其实是因为之前熟悉的 “通道形式” 在变。过去靠房贷、对公贷款就能撑起业绩,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但新的通道正在慢慢打开,数字科技带来的金融升级,就是下一个机会。
就说虚拟货币,很多人觉得它是 “新鲜事物”,甚至觉得和传统银行没关系。但实际上,虚拟货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正在改变金融交换的效率。之前企业之间跨境转账,要通过好几家银行,走繁琐的流程,至少要 3 天才能到账,手续费还高。现在用区块链技术做跨境支付,秒级就能到账,成本大幅下降。
除了虚拟货币相关技术,AI 也在重构金融通道。之前银行做信贷审批,要人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流水,一个项目至少要审一周。现在用 AI 模型分析企业的经营数据,甚至能抓取企业用电、物流的数据做参考,一天就能出审批结果,还能更准确地判断风险。
有位在银行做信贷审批的朋友,之前天天对着报表加班,现在跟着团队学 AI 模型训练。他说:“以前觉得 AI 离自己很远,现在发现学会了 AI,不仅工作效率高了,还成了部门里的‘香饽饽’,连领导都经常找我聊模型优化的事。”
还有智能投顾。以前只有高净值客户才能享受专属理财顾问,现在普通用户通过手机银行,就能获得 AI 定制的理财方案,根据风险承受能力,搭配基金、理财、保险,比自己瞎买要靠谱得多。
这些不是 “未来的故事”,而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数字科技没有淘汰金融行业,而是把金融通道升级得更高效、更便捷,也创造了新的岗位需求。
对银行人来说,未来的路不是 “逃离”,而是 “跟上升级节奏”。不用去纠结 “要不要转行”,而是要想 “怎么在金融行业里,把新技能学会”。
如果是做基层柜员,别只盯着柜台业务,多学一学智能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以后网点里智能柜员机多了,懂技术的柜员肯定更吃香;如果是做客户经理,别只想着拉存款、放贷款,多了解一些区块链、AI 在金融里的应用,以后给企业客户推荐服务时,能说出 “用区块链做结算能省多少成本”,比单纯说 “我们利率低” 要管用得多;如果是做中后台,比如风控、合规,多学一学数据分析、模型搭建,以后用 AI 做风险预警,比人工排查要高效得多。
薪酬改革确实让金融行业的 “好日子” 变得更实在了,但这不是行业的终点。只要人类社会还在交换,经济还在发展,金融行业就永远有需求。而能抓住数字科技升级机会的银行人,未来依然能在这个必需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与其焦虑抱怨,不如沉下心来学新东西。毕竟,金融的本质没变,变的只是做事的方式。跟上方式的变化,就能跟上行业的未来。
参考:财新,《头部国有大行薪酬改革新进展 不同层级上限几何》;格隆汇,《格隆博士万字雄文:这会是我们这代人最纠结的一轮牛市吗?》;大行做题家,《头部国有大行薪酬改革即将落地!中层降薪超3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