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常常怀揣最温柔的初衷,却不知不觉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岔路。
这是一位母亲与十三岁女儿的故事,也是百恩家庭教育中无数家庭的缩影。
当“爱”以共情之名悄然变质为纵容,当亲子关系在情绪的漩涡中逐渐迷失,我们该如何找回彼此真实的模样?
一、 温柔的陷阱,当“共情”沦为“共生”
女儿降生时,一句流行语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童年缺乏共情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爱的补偿。”
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自己成长中那些未被理解的瞬间。于是,我暗自发誓:定要让女儿在情绪的沃土中自由生长。
她跌倒,我第一时间拥她入怀:“疼吗?妈妈懂,想哭就哭吧。”
她与朋友争执,我轻抚她的后背:“是不是很难过?妈妈明白。”
哪怕是她因调皮被老师批评,我也率先共情:“被指责的滋味确实不好受。”
我以为这是爱的滋养,是理解的桥梁。直到她八岁那年,我渐渐察觉:她的脾气愈发急躁,容不得半点异议,总要求他人无条件顺从。
三年级竞选班长失败,她冲回家摔了书包,泪水中带着愤怒:“凭什么?我成绩更好!你去让老师重选!”
我试图安抚:“妈妈理解你的失落……”
她却尖声打断:“你不去,我就不上学!”
那一刻,我所有的育儿知识仿佛瞬间崩塌。
进入初中后,她愈发敏感。一双不搭的袜子、一句同学的玩笑、一次老师的提醒,都能成为她拒绝上学的理由。某个清晨,因为一件未干的卫衣,她彻底爆发:“你明知我要穿!现在让我穿什么?丑死了!”
我轻声建议:“那件蓝色的也不错。”
她嘶吼着:“没有那件,我就不去!”随即瘫坐在满地衣物中痛哭。
积压的疲惫与无助终于冲垮了我的理智。我拽住她的手臂,声音陌生而尖锐:“这世界不围着你转!没人欠你!”
她猛地推开我,眼中满是恨意:“走开!你根本不爱我!”
那句话像一把刀,刺穿了我所有温柔的坚持。
![]()
二、 从“虚假共情”到“事实边界”
偶然间,我读到一篇关于“虚假共情”的文章,如醍醐灌顶。原来,我与女儿之间那些看似亲密的互动,实则是“共生”的陷阱——以爱为名的过度介入,悄然扼杀了她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
什么是“虚假共情”?
那是我将自身的不安与期待投射于她:
她或许只是稍感委屈,我却认定她“被伤害”;
她可能仅是短暂困惑,我却引导她“必须悲伤”。
久而久之,她学会用情绪绑架现实:
“老师冤枉我”成了逃避的借口,
“你不顺从我”等于“你不爱我”。
是我,亲手将她养成“情绪的巨婴”。
她混淆了感受与事实,认为规则应为情绪让步,责任能为不适妥协。于是,厌学与叛逆成为必然——既然“不开心”不被允许,那么放弃便成了“合理”的选择。
在百恩教育王素新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渐明白:
真正的共情,不是替她承担情绪,而是陪她直面现实;
不是渲染她的痛苦,而是厘清问题的边界。
![]()
三、 在事实与温情之间找到平衡
转变始于我的觉醒。我学会了三件事:
1. 厘清边界:你的情绪我懂,你的责任你担
“拎得清”是亲子关系中最难的功课。我不再一见她哭泣便慌乱妥协,而是平静告诉她:
“你可以选择躺着,但妈妈希望你想明白两件事:
第一,未来需要文凭的是你,还是我?
第二,真正让你丢脸的,是那句‘不上学’,还是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态度?”
说完,我转身离开。那一刻,手心满是汗,内心却无比清晰:
真正的爱,不是包办,而是放手让她经历成长的阵痛。
2. 尊重事实:褪去情绪滤镜,直面问题本质
她抱怨老师“针对”她时,我不再附和:“这太不公平了!”
而是轻声问:“当时你确实说话了吗?老师是否在强调纪律?”
她沉默片刻:“我就借了块橡皮……”
我继续引导:“你觉得老师是针对你,还是针对‘说话’这个行为?”
她喃喃道:“可能谁说话都会被抓吧……”
这一次,她没有沉溺于抱怨,而是默默翻开作业本。
事实本身最有力量。当我们剥离情绪的渲染,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3. 从“改造”到“同行”:接纳彼此的真实
曾经,我总想把她塑造成“理想中的女儿”,她也期待我成为“完美的母亲”。当我们执着于改变对方,矛盾便不断升级。
如今,我学会欣赏她的独特性:
她切土豆不够熟练,却认真专注;
她关心我的腰疼,在我生日时准备惊喜;
她主动分担家务,轻声说:“妈妈,现在和你在一起很舒服。”
当我们不再彼此要求,反而看见了更多美好。
![]()
写在最后
回望这段历程,我恍然醒悟:
那句“童年缺乏共情的孩子,一生在寻找补偿”,我或许误解了前半句。
真正的共情,不是为孩子扫清一切坎坷,而是陪伴她跨越坎坷;
不是做她情绪的救世主,而是成为她生命中最坚实的同行者。
在百恩家庭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坚信:
健康的亲子关系,从来不是共生缠绕,而是并肩成长。
当我们敢于划定温柔的边界,当孩子学会在事实中锚定自己,那些曾以为无解的矛盾,终将化为理解与成长的阶梯。
如今,女儿已能按时上学,家中充满了轻松的笑语。我们依然会为电影情节感动,为选择百合的颜色讨论,在阳台上共享静谧的阳光。
这一切,始于放下“完美母亲”的执念,终于接纳“真实彼此”的勇气。
如果您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如果您觉得生活不开心都可以找我聊聊,我跟您一起分析问题,给您一些有效的建议,尽我所能帮助您!
别怕心事重重,百恩陪你慢慢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