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男子饮酒后启用智能驾驶系统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新闻引发广泛热议。据“央视网”报道,某日晚间,一名男子在饮用大量白酒后,借助其车辆搭载的智能驾驶功能,行驶约20公里,最终因酒后困倦将车辆停在高速公路行车道上入睡。民警在巡逻中发现异常,破窗后检测到其体内酒精含量远超法定标准,确认为醉酒状态。事后,该男子被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网民围绕“智能驾驶是否能让醉酒驾驶免责”展开讨论。
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得出结论:即便使用智能辅助系统,“醉酒驾驶”的本质不变,法律风险依然存在。
热点解读
一、酒后使用“智能驾驶”构成“醉驾”吗?
在现行法律体系中,醉酒驾驶的认定并不依赖于车辆是否处于人工操控状态,而是基于驾驶人是否在酒精影响下处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范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及相关司法解释,危险驾驶罪的核心构成要件包括: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毫克/100毫升,且驾驶行为发生在公共道路区域。这里的“驾驶”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手脚操控,更涵盖了驾驶人作为车辆安全责任主体的法律地位。
具体到本案,该男子在饮用约3斤白酒后,血液酒精浓度高达205毫克/100毫升,已远超醉驾标准。尽管其启用了智能驾驶系统,但关键在于:他仍坐在驾驶位,车辆处于行驶状态,且系统要求其随时准备接管控制。这种情境下,法律视其为实际驾驶人,而非乘客。智能驾驶系统仅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不能改变驾驶人醉酒状态下操控车辆的本质。
实践中,法院在判断是否构成醉驾时,会综合考量车辆运行状态、驾驶人位置、系统提示与接管要求等因素。只要驾驶人未完全脱离对车辆的控制职责,其饮酒后启用辅助驾驶的行为,即被纳入醉驾规制范围。
二、“智能驾驶”的法律地位
当前市场上广泛宣传的“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等功能,其技术本质均属于“辅助驾驶”范畴。根据国内外汽车行业标准与交通安全法规,这些系统旨在为驾驶人提供便利与安全支持,如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但无法独立承担全部驾驶任务。驾驶人必须始终保持对路况的监控,并在系统发出提示时及时干预。
从法律角度解读,智能驾驶系统的引入,并未改变驾驶人在道路交通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地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应当依法取得驾驶证,并遵守安全驾驶规范。这意味着,无论车辆搭载何种先进技术,只要驾驶人位于驾驶座且车辆在公共道路上运行,其便负有确保行车安全的法定义务。
本案中,该男子在酒精作用下逐渐失去意识,双手脱离方向盘,导致车辆安全机制激活后停车,恰恰证明了辅助系统的局限性——其无法替代人的清醒判断与应急反应。
此外,车辆用户手册及相关协议通常明确提示:辅助驾驶功能需在驾驶人全程监控下使用。若因醉酒等原因导致驾驶人丧失接管能力,不仅违反使用规范,更直接触犯法律。
三、警惕酒驾醉驾其他情形
1.隔夜(餐)酒驾:中午过量饮酒后夜间开车,或是晚上“喝高了”第二天早上开车,不能想当然地就认为“没事了”,如果体内酒精没有完全代谢干净、血液中仍然含有大量酒精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仍然有可能构成酒驾或醉驾,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隔餐醉”或是“隔夜醉”。
2.酒后挪车:部分驾驶员在酒后心存侥幸,认为挪车不算驾驶行为,但事实上驾驶员发动汽车并发生移动,即处于驾驶行为当中。所以只要车动了,不管速度快慢都算开车,就算挪车也是违法。
3.共同犯罪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强迫、指使、纵容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对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明知司机酒驾依然搭车,或者劝酒后纵容司机开车的,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在自己远离“酒驾”的同时,不仅要对饮酒后驾车的同伴及时劝阻,更不能为图方便、顾面子搭乘“酒驾”车辆。
泽达寄语
面对日益普及的智能汽车技术,驾驶人亟需树立正确的使用观念。首先,应彻底摒弃“科技万能”的误区,,任何辅助系统都受限于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其功能边界需在购车或使用前充分了解。驾驶人应仔细阅读用户手册,熟悉系统激活、退出及接管条件,避免在复杂路况或自身状态不佳时盲目依赖。
其次,使用智能辅助驾驶过程中,必须保持“手在方向盘、眼观路况、心系安全”的基本准则。系统提示接管时,须立即响应,恢复人工控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饮酒、服药后或疲劳状态下,绝对禁止驾驶车辆,无论是否启用辅助功能。
最后,建议驾驶人定期参与交通安全培训,更新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同时强化法律意识。唯有将“喝酒不开车”内化为行为准则,方能从根本上杜绝醉驾风险。
科技应当服务于安全,而非成为违法的挡箭牌。
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对不同法律规定、热点、案件、裁判文书的梳理和研究,旨在为更多读者提供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观察的视角。但需注意,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且司法实践中不同案例的细节千差万别,切不可盲目参照。
如果您遇到类似纠纷难以解决,也建议您及时咨询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以便更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作者: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 朱现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