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
“这道题对不对?”“这个知识点懂了吗?”“大家都明白了吗?”
在不少老师的课堂上,这类提问就像“口头禅”一样频繁出现。学生们齐声回答“对”“懂了”“明白了”,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互动也很频繁。但实际上,这样的提问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脑思考,教学效果也微乎其微。课堂提问本是连接教与学的核心桥梁,是激发学生思维、检验学习效果、引导深度探究的重要手段。可很多时候,它却成了走过场的教学环节。想要让提问真正发挥作用,不用依赖复杂的教育理论,抓好三个核心就行:问得准、问得巧、反馈实。
1
问得准
别瞎问,问题要踩在点子上
很多老师提问没效果,根源在于没想清楚问什么。要么问题太简单,学生不用动脑子就能回答;要么问题太随意,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要么问题太难,学生根本无从下手。真正有效的提问,必须踩在点子上,精准命中教学的关键。
(一)要在核心知识点上提问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也有主次之分。提问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聚焦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知识点和重难点。比如,在教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这时候就不用再反复提问“万以内的数怎么读”。而是应该直接指向新知识点,问:“面对比万更大的数,比如‘123456’,我们该怎么读?它和我们之前学的万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一个问题,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引到新知探究上,带着明确的问题去思考,效率自然更高。
(二)要在思维转折点上提问
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或者出现理解偏差时,正是提问的最佳时机。比如,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一开始可能会用列表法,虽然能算出答案,但效率很低。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提问:“如果笼子里的鸡和兔数量很多,列表法就太麻烦了。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大家可以想想,鸡和兔的腿数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正好点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引导他们从列举转向假设,从而找到新的解题思路。
(三)要在认知冲突点上提问
当学生的现有认知和新知识产生矛盾,或者不同学生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探究欲。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有的学生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商不变”,有的学生却隐约记得老师说过“0不行”。这时候老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到底这个‘数’能不能是任何数?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会怎么样?咱们一起算一算,看看结果有什么问题。”让学生在动手验证中自己发现问题,比老师直接灌输“0除外”这个规则要深刻得多。
(四)问题要分层设计
班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提问不能“一刀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问一些基础性、回忆性的问题,比如“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帮他们巩固基础,建立信心。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问一些理解性、应用性的问题,比如“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问一些分析性、创造性的问题,比如“这个方法和我们之前学的有什么区别”“如果换一种思路,你能想到别的解法吗”。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提问才有真正的价值。
2
问得巧
别硬问,方式要勾住学生
光有好问题还不够,怎么问也很关键。有的老师把问题扔出去就急着要答案,学生没来得及思考,要么沉默,要么乱答;有的老师只叫几个优等生回答,其他学生根本没有参与感;还有的老师提问语气太严肃,像在“审问”,学生自然会紧张回避。想要问得巧,记住三个小技巧。
(一)给足思考时间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也最重要的一点。很多老师刚说完问题,就马上喊谁来回答,甚至学生才犹豫两秒,就迫不及待地叫下一个人,或者干脆自己把答案说了。学生的思考需要时间,尤其是面对那些需要分析和理解的问题。老师应该在抛出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大家先静静思考一分钟”,或者“可以和同桌小声讨论一下”。这段等待时间能让更多学生,特别是内向或基础弱的学生,有机会组织语言,从而敢于举手回答。
(二)用情境带出问题
干巴巴的问题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如果把问题放在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里,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教“百分数的应用”时,别一上来就问“什么是折扣”,而是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小明去商场买玩具,看到一件原价100元的玩具打八折,他应该付多少钱?商场为什么要打折呢?”或者播放一段商场促销的视频,然后提问:“大家看看,视频里说的‘八折’‘满200减50’,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计算最划算?”这样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他们自然会主动去思考。
(三)变单人问答为全员参与
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模式,往往只能让少数学生参与进来。可以试试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方式:
1.小组讨论后派代表答
把问题抛给小组,让学生们互相启发、补充,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2.头脑风暴式提问
针对一个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们自由发言,不管对错都先记下来,最后一起讨论筛选,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反问和追问
当一个学生回答后,可以问全班:“大家觉得他的回答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对回答的学生继续追问:“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吗?”让一个问题带动全班思考,比一个个提问效率高多了。
3
反馈实
别只说好或不好,要帮学生查漏补缺
提问后的反馈,是最能体现老师水平的环节,也最容易被敷衍。很多老师听完学生回答,要么简单说“很好”“不错”,要么就说“不对,坐下”,然后叫下一个学生。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错在哪,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真正有用的反馈,要点透问题、给出方向。
(一)别着急下判断
学生回答错了,不要马上打断或直接否定。比如,学生解释“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说“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老师不要立刻“说错了,是乘或除以”。而是可以追问:“那我们来验证一下,比如1/2,分子和分母都加上1,变成2/3,1/2和2/3大小一样吗?你再试试同时乘2,看看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在动手验证中自己发现错误,比老师直接纠正印象深刻得多。
(二)要具体,不要笼统
说“很好”不如说“你说得很具体”。当学生回答得好时,要具体指出好在哪里:“你这个比喻很形象,一下子就把这个抽象的概念说明白了,非常好!”“你不仅说出了答案,还解释了自己的解题思路,逻辑很清晰,值得大家学习。”这样的反馈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也能让其他学生明白好的回答的标准。
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要具体指出缺在哪里:“你找到了两个原因,说得都对,但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大家再仔细看看课文的第三段,能找到吗?”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补充方向。
(三)反馈要面向全体
虽然提问是针对一个学生,但反馈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受益。当一个学生回答完毕后,可以问全班:“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者:“他的思路是这样的,有没有同学有不一样的思路?”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你觉得自己刚才的回答,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吗?”这样一来,一个学生的回答就变成了全班的学习资源,每个人都能从中反思和提升。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核心很简单,就是心里装着学生,手里抓着目标。问之前,想清楚为什么问、问什么,确保问题有针对性;问的时候,考虑学生能不能跟上、爱不爱参与,让提问方式更灵活;问之后,告诉学生好在哪、怎么改,让反馈真正起到作用。做到这三点,提问就不会再是走过场的形式,而是能真正点燃学生思维、帮助他们学会思考的钥匙。好的课堂提问,不是老师问得爽,而是学生想得透。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综述,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扫码报名!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科研能力、论文撰写与成果发表专题研修)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