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流转,我们已迎来秋季第五个节气——寒露。若说“白露”是暑热向凉爽的过渡,那么“寒露”便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古语有云“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此时气温下降速率加快,露水更寒,渐有凝霜之势,自然界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日渐趋盛。
中医养生的核心在于“天人相应”,即人体生理活动需与自然节律变化相契合。因此,寒露节气的养生重点可概括为:防寒保暖、滋阴润燥、养护脾胃、调畅情志。
一、起居·穿衣:保暖从“足”始,作息顺天时
1.适时添衣,告别“秋冻”:民间谚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正是对此时保暖的精准指引。寒露过后,需避免赤脚穿凉鞋、身着短裤短裙,尤其要注重足部、腰部、背部与颈部的保暖。这些部位是人体阳气运行的关键枢纽,一旦受寒,易诱发感冒、咳嗽、腹痛,甚至导致旧疾复发。每晚可用温水泡脚,水位没过脚踝,泡至身体微微发热,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驱散体内寒邪。
2.早卧早起,顺应敛藏:秋季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人体作息亦需随之调整。遵循“早卧以顺阴精收藏,早起以应阳气舒达”的原则,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机体正气的恢复与储备,为抵御后续寒冷打下基础。
二、饮食·药膳:润燥为要,少辛增酸兼健脾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五脏之肺,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寒露时节的“燥”邪,已从初秋的“温燥”转为“凉燥”,易损伤肺阴与脾胃功能,引发口干、咽干、皮肤干燥、大便不畅等不适。
1.饮食调理需遵循“少辛增酸、健脾养胃”的原则:
少辛:减少生姜、大蒜、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此类食物性属发散,易耗伤人体津液,加重秋燥症状。
增酸:适当食用山楂、石榴、葡萄、柚子、蜂蜜等酸味、甘润之品。“酸甘化阴”,可有效滋阴润燥,补充身体所需津液。
2.推荐三款食疗方:
莲子百合银耳汤:相较于雪梨羹,此方更显平和温润。银耳、百合能滋阴润肺,莲子可健脾安神,既能防治寒露时节的“凉燥”,又能助眠宁心,适合多数人群。
山药小米粥:山药健脾补肺,小米养胃安神。脾胃功能强健,才能将食物有效转化为人体所需津液,从根源上对抗秋燥,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日常食用。
芝麻红枣茶:将黑芝麻炒熟研末,与去核红枣一同用热水冲泡。黑芝麻可润燥补肾,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是一款温和滋补的秋季代茶饮。
三、运动·情志:动静相和,心神宜宁
1.运动贵乎舒缓:秋季运动忌大汗淋漓,以免导致阳气过度外泄。建议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平缓温和的运动方式。天气晴好时多到户外锻炼,呼吸新鲜空气,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疏解情绪。
2.情志需守安宁:秋日草木凋零,易让人产生“悲秋”之情,这与中医“肺在志为悲”的理论相符。因此,需主动调节心态,保持乐观开朗。可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或通过登高望远、赏菊观叶等方式,宣泄积郁情绪,维持心神平和。
四、穴位保健:固护卫气,通经御寒
寒露时节寒气渐重,保健重点在于巩固体表“卫气”,提升抗寒能力。推荐两个易操作的养生穴位:
1.大椎穴——人体“阳气总司令”。
位置:低头时,颈后最突出骨头下方的凹陷处。
作用:大椎穴为“诸阳之会”,按摩或艾灸此穴可振奋阳气,有效预防风寒感冒。若感觉肩颈部发凉、怕风,及时搓热大椎穴,能快速缓解不适。
方法:用掌心快速搓热大椎穴,或用中指指腹按揉,每次3-5分钟,早晚各1次。
2.肾俞穴——培补根本,温煦全身。
位置:后腰部位,与肚脐处于同一水平线的脊柱(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两指宽处。
作用:寒露后自然界阳气向内收藏,对应人体而言,正是补肾固精的好时机。温煦肾俞穴可补益肾气,肾气充足则全身得以温养,能更好抵御深秋寒冬的寒气。
方法:双手搓热后,掌心紧贴肾俞穴反复摩擦,直至腰部感觉温热,此法俗称“搓腰眼”,简便且效果显著。
寒露过后,寒意渐深,健康养护更需细致。愿大家都能在这个深秋时节,守住安康,为即将到来的冬季积攒充足的健康能量。
作者:计毅 来源: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编辑:王宝瑞 黄迪 校对:陈泽明 初审:李济强 审核:崔乐文
免责声明:本文配图除注明单位外,其他来自于AI生成或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