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价签约,暗埋隐患
说起中俄那笔伊尔-76和伊尔-78的军贸订单,得从上世纪末中国空军急需大飞机说起。那时候,苏联刚解体,俄罗斯手里攥着不少老本,军工出口门一开,中国自然想补上运输和加油机的短板。
伊尔-76载重近50吨,航程七千多公里,早就是空军眼里的香饽饽。首批引进的几架已经在边境拉练和救灾上立过功,可数量总不够用,空军任务越来越重,跨区调动、战略投送啥的,都得靠它顶着。
![]()
2001年头,谈判就启动了。俄罗斯那边报价高,中国压价狠,从每架2200万刀砍到1800万,扯皮四年多。2005年3月,总算签下合同:34架伊尔-76MD运输机,外加4架伊尔-78MK加油机,总价10.45亿美元,每架2000万刀左右。
中国先甩出定金,重启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厂的生产线。这厂子本来早停摆了,苏联遗产,技术老旧,工人也散了不少。定金一到,厂子勉强转起来,承诺2007年出首架,到2012年全交货。合同里还带了240台D-30KP-2发动机,价值3亿刀,够轰-6K和运-20原型用。
这笔买卖看着划算,俄罗斯表面上让步大,实际心里有数。塔什干厂产能弱,90%的零件得从俄罗斯运过去组装,成本高不说,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还有老账没清。
签约前,俄罗斯就知道厂子隐患多,可没吱声。低价揽单,等于钓鱼,先收定金稳住中国,再找借口加码。果然,合同刚签,问题就冒头。中国空军按计划调整训练,模拟加油对接啥的,可俄罗斯那边,生产线刚热身,就开始卡壳。
生产变卦,加价施压
![]()
2006年3月,雷炸了。塔什干厂因为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分配争端,直接冻结合同。厂子只给了中国15段机身段,剩下的全黄。俄罗斯内部早有准备,12月宣布把生产挪到自家乌里扬诺夫斯克厂,说是塔什干不靠谱。
挪厂得额外花钱,物流、整合啥的,全推给中国。俄罗斯开口就要加4亿刀,理由是通胀和设备更新,每架从2000万涨到3200万甚至4000万,总价直奔15亿刀去。
中国不干,重申原合同,拒绝单方改价。俄罗斯还不死心,2007年7月抛出升级方案:把伊尔-76MD换成伊尔-476,发动机从D-30KP-2升到PS-90A76,推力大点,油耗低13%到17%,还符合国际排放。
听起来高大上,可价格水涨船高。俄罗斯说这是为中国好,实际是变相加价。约旦订单都拖到2011年才交付,俄罗斯以此为由,强调成本涨了。中国考察乌里扬诺夫斯克厂,对伊尔-476不买账,型号不符,产地变了,价格还翻倍。
![]()
谈判卡在那儿,中国空军计划全乱。时间一拖,战略投送受影响。俄罗斯继续施压,电报一个接一个,措辞越来越硬。2008年6月,俄罗斯消息人士放风,说中国愿意谈新协议,但得重议型号和价格。
中国坚持原价,考察组去厂子转了圈,回来摇头。俄罗斯低估了中国底线,以为定金在手,就能逼让步。结果,2009年合同正式搁置,伊尔-78部分直接剥离。俄罗斯空手套白狼,生产线白重启,损失不小。
这变卦不是意外。俄罗斯军贸老毛病,签低价后总找茬加钱。塔什干厂老旧,产能本就跟不上,俄罗斯签约时就清楚,却瞒着。挪厂后,成本真涨了,可俄罗斯借机狮子大开口。
发动机合同倒没断,2009年12月首批32台D-30KP-2提前到货,原计划55台,到2012年全给。中国转而用这批引擎搞自研,俄罗斯的圈套反倒帮了中国忙。加价施压到这儿,俄罗斯开始慌,普京都亲自打电话协调,可中国立场稳如泰山,不追加一分。
![]()
转向自研,俄方让步
合同黄了,中国没干等着。空军需求急,2009年转向乌克兰库存。乌克兰继承苏联遗产,手里有23架伊尔-78,早闲置仓库。2011年,中乌签协议,3架伊尔-78MK,4800万刀一架,总1.44亿。
乌克兰经济差,这笔钱解燃眉之急。中国拿到现货,2014到2016年陆续交付,机号20641到20643。先用作加油机,填补短板,后来2019到2020年改回运输机,拆油箱,喷新涂装。乌克兰还给了技术支持,设计图纸啥的,对中国自研有借鉴。
![]()
俄罗斯那边,2011年底低头了。先签3架二手伊尔-76MD,从海军和民航拆的,2012年11月增到10架,实际给了13架,分批到2017年。来源俄空军、白俄罗斯空军和航空公司,翻新后入役,机号20541到20640、21141到21143。
中国空军现役伊尔-76增到26架左右,包括早年的10架和改装的。发动机合同继续,2012年第二批184台,2016年第三批224台,到2020年总463台,单价从130万涨到300万刀,用在轰-6K和运-20上。
这让步来得快。俄罗斯见中国不松口,圈套破了,只能服软。二手货虽旧,但解了燃眉。空军边用边学,2010年玉树地震,伊尔-76拉物资,暴露数量不足,更坚定自研路。
2007年就立项运-20,参考伊尔-76气动和C-17结构,载重66吨,航程7800公里。2013年1月26日首飞,2016年6月首批2架服役。运油-20基于此,2017年地面试,2018年飞起来,加油40吨,能给歼-20续航。
![]()
俄罗斯的伊尔-476呢?生产慢,2012到2021年才13架,俄军39架订单还拖着。中国运-20到2022年60到70架,用国产WS-18后换WS-20,自给自足。俄罗斯加价那套,在中国这儿碰壁。乌克兰交易,俄罗斯二手供应,全是权宜之计。
中国空军从依赖进口,转向自主,空中力量稳了。俄罗斯军贸反思多,损失定金和信誉,订单流产教训深。这事儿说到底,俄罗斯想占便宜,反倒推中国自强。空军现代化,步子稳,路子对,未来投送能力,世界看齐。
这笔旧账,搁那儿提醒人,军贸水深,合作得睁眼。俄罗斯服软后,中俄关系照旧走,发动机订单续着,可中国不傻了,自研为主,进口为辅。运-20家族壮实,加油、预警全覆盖,战略空军格局变了。俄罗斯伊尔系列老黄历,中国新篇翻开,接地气说,这波操作,中国赚大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