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特朗普,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标签就是“关税铁腕人物”,动不动就对其他国家商品施加高额关税,仿佛他是国际贸易规则的唯一解读者。然而就在10月1日,剧情出现了戏剧性转折——美国密歇根州州长惠特默在多伦多公开发声,直指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存在严重问题,甚至声称这种政策最终只会成就一个赢家,那就是中国。
- 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格外熟悉?这正是典型的美式政治话术:一旦出现困境,第一反应就是把责任推给中国,似乎只要将矛头指向东方,所有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可冷静想想,这种逻辑未免太过简单粗暴?难道只要不对盟友加征税负,美国就能自动成为全球贸易的最大受益者?别急着下定论,深入剖析这件事背后的链条,你会发现现实远比想象更荒诞离奇。
- 惠特默认为中国的“得利”源自特朗普的关税误判,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在全球多个市场的出口屡创新高,并非依赖对手犯错,而是源于长期战略布局。彭博社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产品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持续强劲。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
- 尽管对美出口有所下滑,但面向东盟与拉美地区的出口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水平。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多年来在新兴市场深耕细作的结果,绝非临时应对之举。以东盟为例,双方已顺利完成自贸区3.0版谈判,并首次构建起涵盖数字基础设施与规则标准的全链条合作体系,这样的战略深度和广度,绝非短期所能达成。
- 与此同时,中国与拉美的贸易往来正快速升温,非洲市场更是早已深度布局多年。关键在于,“中国制造”如今已成为许多国家不可或缺的选择——从工业设备到消费电子,很多领域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过硬的质量、可靠的供应链以及良好的用户口碑,构成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当美国还在用关税筑起高墙时,中国已在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开辟新路径,两者根本不在同一维度竞争。
- 因此,无论特朗普是否发动关税战,中国拓展多元化市场的步伐本就会稳步推进。若非要说两者有关联,那也只能是他的强硬政策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进程的提速,相当于为中国提供了反向助力,最终导致自身利益受损,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面对不断恶化的局势,特朗普终于在10月1日坐不住了。他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在四周后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与中国代表会面,重点讨论大豆采购议题。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被逼到墙角后的紧急求援信号。自他对华加征关税以来,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农产品尤其是美国大豆首当其冲。
- 近期美国主流媒体频繁报道,大豆与玉米大量滞销,库存积压严重。要知道,在2023至2024销售年度,中国曾购买了美国54%的出口大豆,总金额高达132亿美元,是无可争议的最大买家。然而自2025年5月起,中国再未采购任何一粒美国大豆,连一艘运粮船都未曾预订。
-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今年美国大豆迎来超预期丰收,本应是农业界的喜讯,却因缺乏出口渠道变成了沉重负担。仓库爆满,港口货轮闲置晒太阳,供需严重失衡。这一精准打击直接命中特朗普的政治软肋——农民群体长期是共和党的核心支持力量,农业基本盘一旦动摇,其执政根基也将面临严峻挑战。
- 每日经济新闻10月9日的一篇报道揭示了令人揪心的真实图景:美国农户当前处境艰难。过去依靠大豆出口还能维持运转,如今销路中断,现金流枯竭,不少家庭只能靠变卖农机设备勉强维生。
-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叠加大豆市场价格不断走低,双重压力之下,许多农场主多年积累的资产正在迅速缩水。按往年惯例,此时中国早已开始预订新季大豆,通常占美国预估出口总量的14%左右。但今年订单迟迟未现,这种异常延迟让种植户和贸易商夜不能寐,焦虑情绪蔓延整个产业链。
- 特朗普并非毫无回应,他曾承诺将关税收入用于补贴农民,农业部长也表示正在研究援助计划。然而时至今日,具体执行方案依然杳无音信。这些所谓的“救济承诺”更像是空头支票,难以缓解燃眉之急。农民们等不起,地里的收成已经完成,却换不来现金支付房贷和农资欠款,除了出售设备,几乎别无选择。
- 美国大豆协会早已忧心如焚。早在8月21日,该组织就向特朗普递交公开信,强烈呼吁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取消关税壁垒,恢复中国市场准入。信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若中国继续暂停采购,美国农业将迎来深远且不可逆的损害,农民无法承受与最重要客户之间的长期贸易僵局。
- 协会会长拉格兰进一步警告称,关税政策正持续削弱美国大豆的国际竞争优势,若谈判拖延至秋季收获季后,损失将进一步扩大。遗憾的是,白宫方面始终反应迟缓,反而试图寻找其他买家填补缺口,结果却是徒劳无功——没有任何国家具备接替中国市场需求的能力。
- 与此同时,中国早已调整采购方向,将目光转向南美。央视财经10月9日报道指出,2025年1月至10月,巴西大豆出口量突破1.022亿吨,刷新2023年全年纪录,预计全年出口将达1.1亿吨。这其中有多少原本属于美国的订单份额?答案不言自明。
- 阿根廷同样抓住机遇加速出货。路透社9月底消息称,在免税窗口期内,阿根廷登记出口40批次大豆,总计266万吨,大部分目的地为中国,占同期海外预订总量的一半以上。美国农民看到这些数据,恐怕只能无奈叹息:自家的大豆堆积如山,竞争对手却在中国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
-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此前不断指责中国存在“产能过剩”,鼓吹所谓“经济脱钩”。如今,真正陷入产能过剩困境的却是自己手中的大豆产业。这张脸被打得响亮无比。既然美方执意推行单边脱钩政策,那么中国自然没有理由继续维持原有采购节奏。强制推销的老套路,在今天的中国行不通了。
- 更何况,特朗普政府早已丧失谈判主动权。他们一边撕毁既有协议框架,一边持续对中国企业实施隐蔽制裁,现在眼看国内农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才想起要谈合作?天下哪有这般如意算盘。仅凭一句轻飘飘的“我想谈谈”,就想让中国在原则问题上退让,简直是异想天开。
-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美进口大豆数量同比下降39%,而这可能只是开端。如果农业危机持续发酵,那些传统上支持共和党的农村选民是否会重新考虑立场?美国大豆协会频频催促政府重启对话,正是出于对政治后果的深切担忧。
- 归根结底,中美经贸关系远非一颗大豆所能概括。中国当前的外贸格局,是依靠数十年不懈努力、技术创新与全球协作建立起来的,不是任何外部势力“赐予”的红利。特朗普折腾多年,关税未能撼动中国经济根基,反而让自己的核心支持群体陷入困境,还无形中助推了中国加速开拓多元市场。
- 至此,特朗普手中可谓牌已打尽。曾经引以为傲的关税武器,如今不仅失去威慑力,还引发盟友不满、国内反弹。他口中反复强调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在成片滞销的大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 不妨借用他本人常说的一句话来回敬:特朗普,你手里已经没有牌了。接下来APEC峰会如何收场尚不得而知,但想要中国在根本原则上妥协让步,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真正的主动权,早就不再掌握在他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