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开学,校园里都会迎来一批新学生,对班主任而言,接手新班,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奔赴,也是一次“用心搭建”的旅程。
如何让陌生的彼此快速熟络?怎样创建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第一次家长会、第一堂班会课应该讲些什么……本报邀请部分名师和专家,分享带班“秘笈”,让更多老师和学生实现“双向奔赴”!
问题1:第一次家长会如何准备?
常作印(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班主任,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
开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是班主任与家长的“首次正式对话”,更是奠定家校合作基调的关键节点。班主任要从三个维度“破冰”,让第一次家长会成为家校协同的良好开端。
1.会前筹备:用“精准﹢细节”筑牢基础
第一次家长会的核心是“知己知彼”,要重点做三件事:
设计三维需求问卷,找到共商“支点”。设计问题,摸清家长的真实需求,为第一次家长会找到共商“支点”,让后续沟通更有针对性。
收集学生心声素材,消除共情“盲点”。收集学生真实声音,拍摄一些学生在校的素材,让家长看见孩子的努力与成长,消除家长与孩子共情的“盲点”。
制定班级成长路线图,明确共育“节点”。将一学期的班级工作分解为“适应—融入—提升”三阶段,并相应设计家长可参与的具体环节,让合作落到实处。
2.会上沟通:用“尊重﹢互动”凝聚共识
注重营造平等、尊重的沟通氛围,通过三个环节提升家长的参与感:
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场。播放一小段记录班级日常的视频,或是分享学生写下的真实感言。
其次是设置“家长微论坛”。邀请几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有心得、有方法的家长,围绕某一主题做简短分享。
结尾是拟定“家校协作清单”。在会上发放一份简洁明了的协作指南,明确家校双方的“责任清单”。这会让家长感到“有方向、有目标、有方法、有后盾”。
3.问题应对:用“坦诚﹢回应”化解分歧
家长会上难免会遇到质疑或困惑。教师要注意把握原则:
不回避、不否定、不施压,以专业的态度和真实的案例积极回应。
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家长提出问题。
家长会结束,不代表沟通终止。班主任不妨整理并在班级群中发布“精简版会议纪要”,标注重点,附上后续跟进的事项,让每一位家长都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
问题2:如何上好第一堂班会课?
熊丽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
第一堂班会课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连接、奠定班级基调的关键一课。它远非一堂普通的收心课,而是一个庄重的仪式,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教师要多用心准备,让师生“友谊的小船”温馨启航、精准“定标”。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打破这层看不见的隔阂,让教室真正成为学生愿意回归的“家”。开学前一周,我会在家长群中征集孩子假期中最生动的生活照,并做成小视频,在班会上播放。同时,我还提前做一项功课:反复对照姓名和照片,努力在第一面时就叫出尽可能多学生的名字。看似简单,却真诚地传递出“你很重要,我们是一家人”的温暖信号。
轻松的氛围建立起来后,班会课就进入了第二个重要环节:收心定位,共建秩序。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既需要情感的温度,也离不开清晰的规则和共同的目标。目标既要有集体目标,也需要每个学生立足自身情况,认真拟定两到三项个人目标。可以进行“我们的班级约定”讨论,让全班学生共同签名、一起张贴,让规则真正实现了从“外在要求”到“内在认同”的转变。
最后,可以在教室后方设置一本“班级日记”,每天由一名同学负责记录。这本日记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见证,更是班级师生之间情感流动的桥梁。总之,第一堂班会课要在温馨中建立信任,在协商中明确规则,它或许不能面面俱到,却努力为新学期绘好温暖而明亮的第一笔。
问题3:如何提升新班级凝聚力?
李雅菲(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新班级创建从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以学生为本的共建过程,无需复杂的方案,几个精心设计的小活动就能串联起师生情感,让集体快速萌发归属感。
破冰——用温暖消融距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萌发独立意识,面对新换的班主任,他们既好奇又警惕,不愿轻易敞开心扉。此时,破冰不是单纯的游戏,而是通过有温度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的真诚,从而主动融入集体,接纳老师。
立规——以公约为基 铸集体之魂
班集体的有序运转,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则。我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规则的制定、执行与维护,让每一份约定都扎根于集体共识,真正成为凝聚人心、塑造班风的集体之魂。
同时,我和学生们构建了“约定—监督—激励—改进”的双向激励闭环,每周班会上评选遵规守纪小标兵,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免作业券、换座位特权等学生喜欢的福利。
聚魂——以文润心 筑就精神家园
班级文化不是简单的教室布置,而是能让学生浸润其中,生发出归属感的精神符号。一个有温度、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能凝聚集体向心力,让学生们真正爱上这个家。
新班启航,从无固定模板,却有永恒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真诚消融距离,以共建确立规则,以文化汇聚力量。作为班主任,要和孩子共同将集体打造成有温度、有力量的精神家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此找到归属、绽放光彩。
问题4:怎样为新班级立规?
张晶(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
接手一个新班,快速地建立班级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乎班集体的建设,更关乎学生心灵的成长。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规矩不是约束的枷锁,而是成长的翅膀;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温暖的约定。我认为,“三步法”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
绘规:从抽象到具体的规则建构
开学第一周,我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的“颜色排序”活动。我准备了七种颜色的卡片,随机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在3分钟内按照彩虹的颜色顺序站好队,并制定了三条具体规则:听从指令,安静排队;按顺序站立,不插队;记住自己颜色对应的位置。
这样学生们能直观地感受到规则的必要性。我将这些具体规则迁移到日常排队和活动中,每次排队前都会重温这三条要求,让抽象的行为规范变得具体可操作。
践规:建立可持续的激励系统
在实践过程中,我采用了“彩虹积分卡”制度。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一道由35个色块组成的七色彩虹。每天放学前5分钟,我会带领学生反思当天的表现,只要做到以下基本要求,就能在对应的格子里涂上相应的颜色。学生可以兑换“彩虹小标兵”徽章、“彩虹进步之星”奖状。
小学生年龄尚小,自控力仍在形成阶段。将抽象的行为要求拆解为具体可观察的标准,能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活动的积极性。
润规:从外部约束到自我管理
“规则反思会”是每周微班会的固定活动。我会根据班上近期出现的问题,设计具体情境供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再分享各组的解决方案。通过探讨真实情境,学生学会了灵活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在一次次真实情境的思辨中,学生的规则意识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规矩的本质是藏在约束背后的爱与理解,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教育艺术。规矩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循序渐进——既要坚守原则底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通过将规则内容具体化、搭建可持续的激励系统、推行参与式的班级管理,教师能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快适应学校生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筑牢基础。
专家观点:
新班级不妨从“心”开始
涂元玲(北京教育学院):
新学期,班主任不妨从“整合”视角构思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心理发展结合起来,除了提升学生在心理课或心理班会课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关认识自我、情绪调适、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等心理健康素养。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进班级日常工作中,不会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额外负担”。同时,班级管理工作也将更加轻松并高效,学生也发展得更好。
班主任可以从两个维度考虑:
从班级工作的维度而言,分为班规制定与实施、班级文化建设、心理班会召开、班级活动开展及日常班级管理等几个方面;
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维度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班主任还应该由表及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深层因素,要从整合的视角,在班级管理各项具体工作中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提供给学生自己参与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有意识地提供给不同学生发展和展示的机会,可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此外,家校合作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以“整合”角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日常班级沟通中。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张广林
编辑:苏珊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