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觉醒年代——文学“自觉”的来临
文学“自觉”之前
魏晋南北朝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这首先突出地体现在文学的“自觉”上,换句话说,魏晋南北朝诗文是中国文人文学真正的开端。要注意,这个表述中有两个限定词:一是“文人”文学,二是“真正的”开端,其中的区别在哪里呢?这就不得不从魏晋南北朝之前文学的性质讲起了。
“文学”一词出现得很早,《论语》中就已经有了,《先进》篇中列了“孔门四科十哲”,其中的子游、子夏就是“文学”科的佼佼者。不过这里可不是在说子游、子夏他们有灵感、有文采、会写诗、会作文,而是指他们通习儒家经典文献知识,《尚书》记得熟、《礼记》背得好、《春秋》理解得通透,用我们当今的视角来看就是夸他们博闻强识、博学多才,跟妙笔生花、健笔凌云这些就关系不大。所以说,早期的“文学”其实指的是“经典之学”“文献之学”,在含义上更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术”一词。
不过,为了深入浅出地阐释学术思想,使之更加明辨、透彻,从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在撰写学术论著的过程中会综合使用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会讲求声韵、辞藻和篇章结构,使之产生较强的可读性。这种可读性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文学性”,如今我们对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作品进行的“文学研究”,其实准确地说就是对这些文献的“文学性”研究。但我们很难说这种“文学性”是有意为之、自觉运用的结果,更不是创作的真正目的与追求,毕竟它们是直接服务于学术、依附于政治的,因此这时的“文学”还没有“自觉”,只是为后世文学的“自觉”发展孕育了可能。
先秦文学除作为学术、政治的附庸,没有独立地位以外,在艺术形式本身上也不具备独立性,而是一种“诗、乐、舞”杂糅的综合艺术。以先秦文献中文学性最强的《诗经》为例,其中收录的诗篇本质上都是周王朝的礼仪性乐章,主要应用于贵族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如朝会、宴射、外交、行军、婚丧嫁娶等方面,在使用时,这些诗篇、诗句并不是干巴巴地念出来,而是要配乐演唱,甚至有相应的舞蹈乃至戏剧情节演绎的— 大家可以留心关注,先秦历史文献中但凡出现诗句,前面必定是“歌”或者“诵”,区别是前者有乐器伴奏,后者只有人声,但都是有旋律的演唱;而《左传》中更是通过“季札观乐”这样一个情节,完整地展现了先秦时期“诗、乐、舞”共奏的场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相关文本加以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先秦文学活动的参与者,除诗篇的写作者之外,还有为之谱曲的太师,以及参与演奏、歌唱、舞蹈的乐工和歌舞伎等,所以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的文艺团体参与的综合性文艺活动,而很难将其视作单纯的文人文学创作,就好比我们如今很难把歌词作者当作独立的作家来看待一样。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说:因为“诗、乐、舞”的杂糅和太师、乐工、歌舞伎在文艺活动中的广泛参与,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文学还不是单纯的“文人”文学;同时,由于服务于学术、依附于政治的特性,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文学也还不是“真正的”文学。
■摘选自《士族的晨昏》第一讲
制作:凌小凡
初审:司丽丽
复审:李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