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很多人只知道他带领农民起义,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差点改写中国历史的人物,当年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他13岁就中了童生,按说脑子够用,可为什么之后连续四次科举都名落孙山?直到看见他留下来的那些字迹,答案就摆在眼前了——这字写得实在拿不出手。
![]()
一个读书人的书法,怎么就能决定他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朝代的走向呢?
清朝的科举制度跟今天的高考完全是两码事。
现在高考看分数,只要你答对了就行,字写得丑点也没关系。
清朝不是这样,考官拿到试卷,第一眼看的不是你写了什么,而是你怎么写的。
那会儿科举考试用的是"馆阁体",说白了就是一种特别规矩、特别工整的小楷。
每个字都得横平竖直,大小一致,排版整齐得跟印刷品似的。
考官们批卷子的时候,先看字。
![]()
字写得不好看,内容再精彩也白搭。
有句话叫"字如其人",在科场上更是硬道理。
你字写得潦草,考官就觉得你这人不够严谨;你字写得歪歪扭扭,考官就觉得你态度不端正。
很多才华横溢的考生,就因为字没练好,一辈子都进不了仕途。
洪秀全就是这么倒霉的典型。
道光七年,也就是1827年,洪秀全13岁。
这个年纪的他已经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了。
他家里虽然不算富裕,但好歹是个耕读之家,7岁就送他进私塾念书。
洪秀全这孩子脑子确实够用,经书理解得透彻,作文也写得不错。
![]()
那年他参加花县的县试,也就是童试的第一关,成绩相当不错,顺利拿到了"童生"的资格。
拿到童生资格,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读书人的圈子。
家里人高兴坏了,觉得这孩子将来肯定能光宗耀祖。
洪秀全自己也挺得意,信心满满地去参加广州府试。
府试是童试的第二关,过了这关才能成为真正的秀才。
结果这一考,就把他打回了原形。
榜单公布的时候,密密麻麻的名字里就是没有他。
这次落榜对洪秀全打击不小,可他还年轻,觉得自己还有机会。
于是接下来几年,他一边打零工赚钱,一边继续读书备考。
![]()
广州府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洪秀全又考了两回,结果都是一样——落榜。
这时候他已经不再是十几岁的少年了,身边同龄人该成家的成家,该立业的立业,只有他还在科举这条路上死磕。
到了洪秀全25岁那年,他第三次参加府试。
这次考试之前,他把书都快翻烂了,自我感觉准备得特别充分。
考完之后,他还挺有把握,觉得这次应该能过。
结果榜单一出来,又是一盆冷水兜头浇下。
![]()
这次落榜对洪秀全来说不只是失望那么简单,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回到家之后,洪秀全大病一场。
病得有多重呢?整个人昏迷不醒,家里人都以为他挺不过去了。
就在昏迷当中,洪秀全做了一个梦,梦里有声音跟他说"奉天之命,下凡降妖除魔"。
这场病前后拖了好些日子,等他终于醒过来的时候,整个人都变了。
以前那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眼神发狠、说话冲的怪人。
家里人发现他不对劲,性格变得特别偏激。
动不动就说些奇奇怪怪的话,对朝廷的态度也变得很不客气。
![]()
不过洪秀全还是没有放弃科举,他心里还是觉得只要能考上秀才,一切都能回到正轨。
这个执念支撑着他又熬了好几年,等待下一次考试的机会。
1843年,洪秀全大概29岁了。
这一年他第四次走进考场,也是最后一次。
这次考试他格外用心,每个字都写得很仔细,生怕再因为书法问题被刷下来。
可命运就是这么爱捉弄人,等了几个月,榜单公布,还是没有他的名字。
![]()
这一次,洪秀全是真的绝望了。
四次科举,十几年时间,耗尽了他所有的青春和热情。
他想不明白,自己经书读得那么熟,文章写得也不差,为什么就是考不上?直到有一天,他拿出自己以前写的试卷草稿,对比考上的那些人的字迹,才恍然大悟。
那些考上秀才的人,试卷上的字简直就像是刻出来的一样,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大小一致,排版整齐得赏心悦目。
再看看自己的字,虽然不至于龙飞凤舞,但确实称不上好看。
有些字写得偏大,有些偏小;有些笔画太重,有些又太轻;整体排版看上去乱糟糟的,一点美感都没有。
![]()
洪秀全这才明白,自己输就输在这支笔上。
就在洪秀全心灰意冷的时候,他想起多年前在广州考试时,有人塞给他一本小册子。
当时他随手接过来,根本没当回事,扔在箱子底下吃灰好几年。
这次彻底放弃科举之后,他闲着没事翻箱倒柜,又把那本小册子翻了出来。
这本册子是讲基督教的,里面说的那些内容跟洪秀全之前做的梦简直一模一样。
什么上帝啊,什么降妖除魔啊,全都对上了号。
![]()
洪秀全越看越觉得神奇,越看越觉得这就是天意。
他开始琢磨,可能自己考不上秀才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上天给他安排了别的使命。
从那以后,洪秀全不再读四书五经了,转而专心研究这套基督教理论。
他把里面的内容跟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搞出了一套自己的东西,叫"拜上帝教"。
这套理论听起来挺邪乎,说白了就是洪秀全把自己包装成上帝的二儿子,来人间铲除妖魔的。
他到处传教,还真拉拢到不少信徒。
科举这条路走不通,洪秀全就换了条路。
他不再想着进朝廷当官,而是想着推翻朝廷自己当王。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正式起事,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
他把那些跟他一样对清政府不满的人聚集起来,一股脑地造反。
这场起义来势汹汹,洪秀全带着农民军打下了半壁江山。
他在南京建都,称天王,俨然就是另一个朝廷的样子。
太平天国最鼎盛的时候,控制的地盘包括好几个省,人口有好几千万。
洪秀全当年想通过科举当官,结果落榜四次;现在他自己当了王,建立了政权,还真让他实现了"治理天下"的梦想,只不过方式完全变了。
可惜好景不长。
太平天国内部问题一大堆,东王西王互相残杀,洪秀全自己也沉迷享乐,根本管不好这个政权。
清政府缓过神来之后,联合西方国家一起围剿太平天国。
![]()
打了十几年,到1864年前后,太平天国被彻底剿灭。
洪秀全也在南京城破之前死掉了,具体是病死还是自杀,至今说法不一。
洪秀全死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了一些他当年写的东西。
这些字迹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原来这位差点改变历史的人物,字写得确实不怎么样。
他的字看上去很用力,笔画粗重,可就是没有那种流畅的美感。
字的大小不统一,有的字撑得满满当当,有的字又显得瘦小。
排版也是歪歪扭扭,一行字高低不平,看着就别扭。
![]()
清朝科举对书法的要求有多严格呢?考官批卷子的时候,字写得不好看直接就扔一边了,连内容都不看。
馆阁体要求每个字都得一样大小,笔画粗细要均匀,整个试卷看上去要像印刷品。
洪秀全的字明显达不到这个标准,就算他文章写得再好,考官看到这字就没兴趣往下看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洪秀全考了四次都考不上秀才。
不是他笨,也不是他不用功,而是清朝的科举制度太看重书法了。
![]()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或者放在不那么重视书法的地方,洪秀全说不定早就高中了。
可偏偏他生在清朝,又偏偏书法不过关,就这样被挡在了仕途门外。
洪秀全的一生挺讽刺的。
一手烂字把他挡在科举门外,让他当不成朝廷的官。
可也正是因为这手烂字,他才走上了另一条路,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如果当年他字写得好,考上了秀才,进了仕途,也许就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历史上根本不会有他的名字。
![]()
字写得差这件事,毁了他的科举梦,却成就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只不过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不仅他自己丢了命,还连累无数人卷入战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支笔就能改变一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