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的裁决打破了离岸信托的“神话”——授权清盘人全面接管许家印名下资产,连其藏于海外的77亿美元信托财产也被纳入接管池,同步签发的全球禁制令给这些资产上了“全球锁”。
![]()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这一史无前例的判决,直指许家印通过信托转移资产的核心问题,更让恒大2.4万亿港元的债务窟窿与家族海外资产的强烈反差浮出水面。
可以说,许家印家族的资产转移早有预谋,且贯穿恒大危机爆发的全过程。2009年恒大登陆港交所后,依托开曼群岛红筹架构,许家印与丁玉梅通过股息分红累计套现超50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经离岸公司层层划转,最终注入海外账户。
危机苗头显现后,转移动作愈发密集:2019年前后,为两个儿子设立23亿美元离岸信托,构筑“代际隔离”屏障;
2022年,丁玉梅砸4.6亿在伦敦购置33套公寓,加上加拿大物业,海外房产估值达2.85亿美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3年的“技术性离婚”,恒大物业134亿元存款将被强制执行前夕,丁玉梅账户出现异常资金流动,随后其资产加速转入信托,法院最终认定此举“缺乏情感基础,具有避债动机”。
![]()
▲图源:视频截图
这一系列操作的关键在于时间节点——恒大早在2017年已开始财务造假,而许家印在明知公司濒临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仍持续转移资产,完全符合“欺诈性转移”的法律界定。
最后,香港法院击穿信托“防火墙”,并非否定信托制度本身,而是精准打击了其滥用行为,核心依托四大法律逻辑:
法院首先认定资产转移的“欺诈意图”。清盘人提交的证据显示,2017-2020年恒大财务造假期间,许家印仍支取60亿美元分红用于信托注资,这种“一边欠巨债,一边留财富”的操作,直接触碰《欺诈性财产转移法案》红线。
其次,通过“实质重于形式”审查,发现许家印作为委托人仍保留信托资产的投资决策权、受益人变更权,受托人沦为“傀儡”,信托实为“委托人的延伸”。
此外,信托独立性的缺失与债权人保护优先原则,进一步瓦解了资产隔离的合法性。
对富豪群体而言,此次判决彻底击碎了离岸信托的“避债幻觉”。过去被追捧的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信托架构,在“欺诈性转移”认定面前不堪一击。
信托行业人士透露,已有高净值人群紧急自查架构,信托公司对资金来源的审查标准也显著升级,“突击设托”逃避债务的空间已被彻底封死。
对普通人来说,警示则藏在残酷的现实反差中:业主背负房贷却面临烂尾楼,近万家供应商被拖欠货款,10万名投资者理财血本无归。
尽管77亿美元资产被接管,但相较于2.4万亿负债仍是杯水车薪。这提醒普通人:面对“大公司光环”需保持警惕,购房时核查资金监管账户、理财时远离高息承诺,方能规避类似风险。
许家印信托被击穿的判决,本质是一场司法对“制度滥用”的矫正。它证明无论资产藏得多深、架构多复杂,只要触碰“欺诈债权人”的底线,终将被法律追索。
对恒大业主而言,这或许不是债务清偿的终点,但却是公平正义的起点——它昭示着:财富的积累必须锚定诚信,任何企图用制度漏洞割裂责任与财富的行为,终究会付出代价。
参考消息:
中国慈善家:《许家印家族信托“防火墙”崩塌记》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