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高淳法院执行干警直播变卖大闸蟹引20万人次围观:善意执行也应敬畏“身份”与“规则”
10月31日晚,京东资产交易平台与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法院联合开设的“司法变卖直播专场”上线。
三位高淳法院执行干警身着制服出现在镜头前,轮流推介一批即将上市的大闸蟹。
直播间很快吸引超过20万人次停留,弹幕里不断出现“法官带货?”“法院也直播?”等疑问,相关截图随即在各大平台扩散。
![]()
这批螃蟹全部来自被执行人秋兰家的养殖塘口。
秋兰父母年过六旬,早年跑船运输,2010年前后在一次船舶碰撞事故中赔光积蓄并背上高额债务。
2015年5月,秋兰母亲又因一起交通事故被高淳法院判决赔偿受害人26万余元,家庭债务总额最高时达到80余万元。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主持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
此后九年,两位老人坚持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到法院缴纳赔偿款。
女儿秋兰白天经营小吃店、夜里摆夜市,螃蟹上市季帮父母摆摊,已累计代偿20多万元,但旧债未清、利息与新的经营亏损又不断叠加。
2024年9月,秋兰父母向高淳法院提交“类个人破产”申请。
法院执行局与管理人走访蟹塘、核对账册后确认,其债务均因意外事故与经营失利形成,未发现逃废债行为。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20名债权人表决同意:交通事故赔偿款须全额清偿,其余债务按本金九折一次性了结。
为一次性凑足偿债资金,法院拟定“资产处置+金融纾困”方案,先变卖当年螃蟹,若仍有缺口,再协调银行发放低息“淳信重整贷”。
然而养殖过程再遇波折,高温与喂养技术不足导致螃蟹迟蜕壳,产量前景黯淡。
执行团队联系全国人大代表、青松螃蟹养殖合作社党委书记邢青松派出技术人员驻塘指导,帮助螃蟹顺利脱壳并达成商品规格,同时与秋兰家建立长期帮扶机制。
进入10月,螃蟹成熟待售,法院决定通过公开直播方式实现“破产财产价值最大化”,于是出现了法官亲自推介的场景。
整场直播持续约两个小时,身穿制服的法院执行干警与合作社技术员轮番介绍蟹的规格、口感、发货时效,页面链接直接跳转至京东资产交易专区。
记者在后台看到,订单同步生成后,工作人员即刻分拣、捆扎、装箱。
11月1日上午,记者向直播团队求证得知,全部订单已打包发运,销售总额“尚在汇总”,但可以确定“卖得挺好”。
高淳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强调,销售收入进入法院专门账户,将严格按照债权人会议方案用于清偿债务,并接受债权人、审计部门双重监督。
对于“法官是否不务正业”的质疑,法院方面回应称,直播未占用正常工作时间,由执行干警加班完成。
目的是帮助诚实守信却暂时陷入困境的债务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同时普及善意执行理念。
目前,法院尚未决定是否继续以直播方式处置其他破产财产或生鲜产品。
![]()
高淳法院为诚信债务人直播卖蟹,舆论场呈现两极:一端点赞“能动司法”,一端担忧“角色越界”。
从结果看,20万人次围观、订单一夜发完,似乎皆大欢喜,但从程序与职业伦理角度,风险并未因“卖得好”而消失。
首先,法官身份带有强制力背书,其公信力是司法体系最稀缺的“公共资本”。
当法院执行人员身着制服在镜头前推介商品,观众很难区分这是“国家信用”还是“市场吆喝”,一旦后续出现品质纠纷、物流迟延或售后争议,受损的首先是法院公信力。
中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明确要求法官“谨慎出入社交场合,不得参与与自身职务、身份不相称的活动”。
直播带货显然不在法定司法拍卖方式之列,其合规性先存疑问。
其次,即便法院有意借助直播手段提升变现效果,也应严守法定边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法院以拍卖方式处置财产的,应当优先采用“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平台”这一法定平台,以公开竞价、价高者得为原则,而非在商业平台以直播秒杀、流量变现的方式进行营销。
法官身着制服出现在京东资产交易平台的直播间,实质上将司法强制行为嵌入商业营销场景,既缺乏明确法律依据,也模糊了“司法拍卖”与“商业带货”的界限。
若今后对二手房、二手车等标的继续“直播带货”,司法拍卖的严肃性将难免被流量逻辑稀释。
第三,专业分工是现代治理的基本逻辑。
螃蟹品质把控、仓储物流、售后客服均属高度市场化环节,法官既无资质也无精力承担。
即使本次“卖得不错”,也难保未来不出现滞销、死蟹、价格波动,一旦变现效果不佳,债务人、债权人是否会对法院提出国家赔偿?
司法责任与商业风险混同,将把法院拖入不可预测的责任泥潭。
第四,程序正义要求“看得见的公正”而非“感觉上的善意”。
直播卖蟹的策划、选品、定价、分润过程,目前仅有法院单方通稿,既无第三方评估报告,也无债权人现场监督视频。
公众只能看到“20万人次”的宏大数字,却无法查证竞价是否充分、价格是否公允。
司法处置一旦离开公开竞价轨道,就容易变成“好心办坏事”的灰色地带。
法官的“心”可以是热的,但“手”必须是“冷”的。
解决诚信债务人困境,法院完全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暂停执行、引入管理人、招募专业电商平台代卖,或由行业协会统一收购,而非亲自下场“带货”。
司法资源有限,每一次“跨界”都在消耗制度权威。
当法官忙于写脚本、对灯光、数订单,便必然减少研究卷宗、梳理证据、监督执行的时间和精力。
社会失去的是中立裁判者,得到的是随时可能“翻车”的带货主播。
“卖得好”不是挡箭牌,下一次若“卖得不好”,受损的将是整个司法体系的信任账户。
让法官回归裁判者、让市场回归市场、让救助回归救助,才是对善意最负责任的安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