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3号线上,一家子外地游客正聊得开心:“待会儿去红山动物园看熊猫,回来顺道去鸡鸣寺上个香。”
话音未落,一个穿粉衣、戴眼镜的女子突然掉头冲回来,一声怒吼:“你们谁都别走!”
![]()
好家伙,这不是拍悬疑剧,是现实版《地铁风云》。
她指着这一家子,控诉他们用“鸡鸣寺”三个字骂她。全车厢人都愣了,鸡鸣寺?那个香火旺盛、樱花遍地、连周杰伦都来打卡的千年古刹?怎么就成了“侮辱性词汇”?
![]()
更绝的是,她还现场演绎逻辑闭环:“如果我对你说‘叽叽叽’,你高兴吗?”
游客一脸懵:我们说的可是“鸡——鸣——寺”,不是“叽叽叽”啊大姐!
结果她还不依不饶,转头对游客老公说:“那我说你是鸭呢?”这下全车人都听明白了,敢情她把“鸡”字自动代入了自己,觉得人家在影射她。
![]()
好一个“自我代入式理解”,堪称当代“被迫害妄想症”教科书案例。这年头,说个地名都能惹官司,那以后南京人是不是得改口叫“那个有樱花的寺庙”?
红烧肉不能提“猪”,盐水鸭得改名叫“白切鸟”?不然保不齐哪天又有人跳出来说:“你是不是在骂我?”
可笑的是,这位粉衣女子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掏出手机就报警,哭得那叫一个梨花带雨,控诉游客“没素质”“故意羞辱”。
![]()
游客一家真是比窦娥还冤:我们大老远来南京旅游,啥景点没看,先上了一堂“语言歧义课”。
好在女游客脑子清醒,立马开录像。这年头,出门在外,不怕遇到事儿,就怕遇到事儿还说不清。你刚想讲理,对方一哭二闹三报警,回头短视频一剪,你成“地域黑”“恶意游客”了。
所以,遇到情绪不稳定的,第一反应不是对骂,而是——录下来。
两边举着手机互拍,一个要报警,一个要自证清白,活脱脱一出“地铁双机位直播现场”。最后闹到警方介入,真相大白,游客无责。
但当事人事后坦言:“挺后怕的。”不是怕被讹,是怕万一碰上更极端的人,带个“情绪炸弹”上地铁,后果谁担?
这事传到网上,网友直接笑不活了:
“鸡鸣寺:我1700年没惹过谁,今天背锅了。”
“建议南京文旅给鸡鸣寺申遗,申个‘最冤地名奖’。”
“照这逻辑,以后说‘凤凰’是不是也得先问一句:您介意鸟类吗?”
![]()
玩笑归玩笑,这事背后却挺扎心。
鸡鸣寺,南朝第一寺,明朝朱元璋亲题寺名,有人说因山形如鸡笼,也有人说取“闻鸡起舞”之意,劝人勤奋上进。多正的寓意,愣是被某些人脑补成“骂人暗号”,这不是糟蹋文化,是给历史泼脏水。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过度敏感”,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病。
前阵子武汉大学那个“偷拍乌龙”,女生觉得男同学在拍她,闹得人家差点退学,结果监控一查,人家根本没对着她。最后呢?男生名誉受损,学业受挫;女生轻飘飘一句“我太敏感了”,继续过她的日子。
![]()
这类事件多了,大家就学会了“少说话、少交流、少露脸”。聊天不敢开玩笑,发言怕被截图,连正常用词都得三思。
“鸡”不能说,“鸭”不能提,“狗”是不是也得拉黑?照这么发展下去,咱们的日常对话迟早变成“加密通话”。
当然,女性有防范意识,天经地义。社会确实存在恶意,我们也要支持正当维权。但问题是,防范不等于臆想,自尊也不等于玻璃心。你不能因为自己心里有鬼,就觉得全世界都在说你坏话。
![]()
说到底,这事儿最受伤的不是游客,也不是粉衣女子,而是“鸡鸣寺”这三个字本身。它本该让人想到晨钟暮鼓、禅意悠悠,如今却被贴上“骂人标签”,成了网络段子里的梗。
这对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声的伤害。
我们常说要保护文物,要传承文化,可语言何尝不是一种“活文物”?当一个词、一个地名,因为少数人的曲解而被污名化,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表达的自由,还有文化的尊严。
![]()
所以,别让“鸡鸣寺”变成“禁忌词”。它不是骂人的话,它是一座千年古寺,是南京的骄傲,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安静角落。
下次你去鸡鸣寺,不妨多拍几张照,多上一炷香。
用行动告诉某些人:这世上,有人喜欢无理取闹,但更多人,只想安安静静地看一场樱花,听一声钟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