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
没有爱,就没有伤害
爱是一次永久的期待
没有爱,就没有伤害
——《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汪峰
![]()
![]()
十一假期,最爽的,居然是9月30日下午
今天就是8号了,这意味着国庆、中秋双节长假,已经结束了,从明天开始,大家就要回到办公室,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了。
![]()
有点依依不舍,毕竟还没在家待够,甚至有些人,比如我,都还没正式进入休假模式。
![]()
比依依不舍更强烈的感受,是不嘻嘻,假期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
虽然但是,我并不是从今天开始才感到工作焦虑的,有一说一,我在10月1日早上一睁眼,就开始有点焦虑了。

焦虑的另一方面,是开心,那么什么时候最开心呢?
对我来说,最开心的不是10月1日,也不是10月5日,更不是10月8日,而是9月30日,也就是放假的前一天,具体来说,是9月30日下午。
八天以后,面对明天上班的噩耗,我依然能清晰地想起那个不太遥远的下午:
工作依旧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六神无主,但是,下午茶味道开始变甜,夕阳西下,仿佛旭日东升一般充满希望,不用任何人提醒,我都知道,国庆长假马上到了。

有人说,假期最快乐的瞬间,不在旅途中,不在朋友圈九宫格,而是在放假前一天的下午。

对此,我举双手双脚赞同。
没错,就是那个你还坐在工位上,手指敲键盘,却心早已飞走的时刻。空气里仿佛都带着甜味,连同事八卦都变得格外动听。
奇怪吧?明明还没放假,却比放假时更快乐。
![]()
假期就像恋爱,最快乐的永远是暧昧期
事实证明,我并不孤独,很多人都有这种“放假,不如盼着放假开心”的感受。
很多 人的假期体验高峰,在假期正式开始前,就提前到来,并很快结束了,甚至草草收场。
有人说,就像恋爱,最快乐的永远是暧昧期:
![]()
有人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有人说,约会前的期待,也比约会快乐,前者充满想象,后者就那样:
![]()
有人说,人在最接近幸福的时候,倍感幸福:
![]()
有人说,假期过半,旅客返程高峰开始,就特别焦虑低落了:
![]()
有人说,因为后面都进入假期倒计时了:
![]()
有人说就好比周末更喜欢周六和周五晚上,到周六晚上就不嘻嘻了:
![]()
![]()
有人提到了多巴胺,说多巴胺的快感就是对期望的回应,而不是对实际快乐的回应:
![]()
有人说很想回到9月30日傍晚:
![]()
有人说就像网购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收到快递那一瞬间:
![]()
有大学生说,放假前下午没课,中午点好外卖,开着空调看综艺,后面还有八天长假,太美好:
![]()
有人说,放假前的下午,就算忙工作的人,心情也是愉快的:
![]()
有人9月30日发烧了,但一点不高兴都没有:
![]()
有人9月30日加班到七点,都觉得开心:
![]()
有人还记得30号下午,期待和对象见面的情景:
![]()
有人说,人是活在明天的动物:
![]()
有人说人在最接近幸福的时候,才最幸福:
![]()
有人说旅游也是一样,出发前最幸福:
![]()
当然也有人表示一直很珍惜在家里的时间,显然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长假:
![]()
反观我的十一长假,除了在家躲着,外地哪里也没去,最多就是去家附近的河边、公园溜 溜,景点都懒得去,不想凑热闹。

最多就是看看《嗜血法医》,打打《王国 保卫战》,然后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仅此而已。
也没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事情,至少这几天都没有30号那天那么开心。
![]()
为什么是“放假前一天下午”?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么多人都觉得盼着放假,比放假都开心,这肯定不是一小部分人的错觉。背后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呢?
简单来说,是人性的小秘密:期待的快乐,往往比拥有更强烈。

放假前一天下午的快乐,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我从查到的资料意识到,这至少是三重心理机制叠加的结果。
这些心理作用,让“期待”本身,变成了比“拥有”更上头的幸福。
1. 预期性快乐:多巴胺的“渴望峰值”
科学研究早就爆料过:大脑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比“当下拥有”更能刺激多巴胺。
放假前一天下午,就是渴望的顶点。
你已经能清晰想象:明天睡到自然醒,晚上和朋友聚餐,回家就能吃妈妈的拿手菜。
这种想象,就像盯着一个还没拆开的礼物盒,明知道里面是惊喜,却偏偏在“还没打开”的那一刻最兴奋。
2. 峰终定律:假期记忆的“隐性高光”
诺奖得主卡尼曼提出的“峰终定律”告诉我们:记忆靠的是“最强烈的瞬间”和“结尾”。
多年后你可能忘了假期里具体干了什么,但一定记得9月30日下午偷偷收拾行李、心早已飞回家的那股雀跃。
那就是假期记忆的高光时刻。
3. 记忆建构:没有杂质的“完美想象”
最后,放假前的期待,给了大脑无限美化的空间。
堵车、人挤人、亲戚催问?统统被大脑自动屏蔽。
你只留下“自由、放松、新鲜体验”的滤镜版假期。
于是,放假前的快乐是纯净的想象,假期中的快乐,是掺杂现实的体验。
前者自然更纯粹。
![]()
为什么“放假当天”反而没那么爽?
当然,幸福的高点总是短暂的。
因为一旦假期真的开始,快乐的曲线就开始往下滑。
要证明“前一天下午”的特殊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比。

很多人发现,真正放假那天,快乐反而打了折扣。
1. 理想期待被现实琐碎打破
堵车、行李太重、朋友临时放鸽子、父母催走亲戚……
这些小插曲像砂纸一样,一点点磨掉了愉悦。
而前一天下午,完全没有这些干扰。
2. “过渡态自由”消失,进入“任务态”
前一天下午,你可以光明正大摸鱼,畅想未来。
但放假当天,你会进入“任务模式”:查路线、准备礼物、拍照打卡。
哪怕是玩,一旦变成“必须完成的事”,快乐就打了折扣。
3. 对比效应减弱
前一天下午的快乐,来自“和日常忙碌的反差”。
但放假当天,你已经脱离了加班和deadline,没有参照物,松弛感自然没那么特别。
就像蛋糕吃到第五天,甜味也会变淡。

包子吃到第十个,也会反胃,边际效用递减。
![]()
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前一天下午”最愉悦
虽然但是,这种“预期峰值”的快乐,也不是人人都有。
无固定节奏的人
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士,日常就是弹性时间。
长假对他们来说,只是“更长的弹性”,没有强烈的反差,自然也没有期待的峰值。

高焦虑型人格
完美主义者会纠结“工作没收尾怎么办”,焦虑型人格会担心“车票会不会出问题”。
他们的快乐,往往要等到假期真正开始、确认一切顺利后才会出现。
![]()
不止假期:生活中所有“期待峰值”都有同款逻辑
其实,放假前一天下午的快乐,并不是孤例。
生活中很多场景,都在重复同样的逻辑:期待往往比拥有更让人兴奋。
比如,你买到一张演唱会门票,真正让你心跳加速的,不是演唱会当天,而是出门前收拾应援物的那一刻;
你准备给爱人送礼物,最甜蜜的瞬间不是礼物被拆开,而是礼物包装好、等待对方回家的那段时间;
周五下午下班前的30分钟,盯着打卡机的那几分钟,往往比周末本身更让人激动;
甚至连等快递,最爽的不是拆快递,而是快递员打电话说“在楼下”的那一瞬间。
所以说,期待是一种带滤镜的幸福。
这些时刻的共同点,就是“美好即将发生,但还没被现实打扰”。
滤镜最清晰的时刻,永远是“即将揭开但还没揭开”的瞬间。
![]()
如何利用“期待峰值”,让日常更有“盼头”?
懂了“期待峰值”这个逻辑,就能主动制造“小确幸”。
以下是我查到的一些小窍门:
1. 给日常设置“小期待锚点”
不用等长假,每周都能安排点小期待。
周三喝奶茶,周五看电影,周末试新餐厅。
短周期的小期待,能持续给生活加燃料。
2. 避免期待过高
提前给自己打预防针:可能堵车,可能人多,可能被催问。
降低滤镜,反而能让假期更扎实。
3. 利用“对比效应”提升效率
告诉自己:做完这部分工作,就能提前进入“摸鱼时间”。
先苦后甜的明确关联,会让效率更高。
说来说去,“国庆长假9月30日最开心”现象,并不是矫情,而是人性的小温柔。
“放假前一天下午的快乐”,是人类对自由的本能向往。
它集合了无压力、强期待、近在咫尺、集体共鸣四大要素,是生活中少有的纯粹快乐时刻。

理解它,就能主动为生活创造更多“类似的下午”。
毕竟,生活的快乐,一半来自拥有,另一半,来自对拥有的期待。
也许,人生的幸福本就如此:不在远方,而在路上。就在此时,此刻,此地,此人,此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