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武汉江夏区,薄雾还未散尽,金水办事处武当村的田埂上已经传来了脚步声。58 岁的村民张桂兰挎着竹篮,沿着整齐的田垄走向一片水域 —— 这里不是普通的池塘,而是武汉市嘉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 600 亩鳝鱼养殖基地。水面上,一个个网箱如同 “水上良田” 般排列有序,偶尔有黄鳝在网箱内游动的波纹,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以前在家门口只能种种菜,现在在基地上班,一个月能拿八千多,一年下来十万出头的收入,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张桂兰一边熟练地检查网箱的稳固性,一边笑着说道。
![]()
这个藏在江夏乡村里的鳝鱼养殖基地,如今早已不是 “小打小闹” 的农家养殖项目。自 2019 年武汉市嘉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以来,它就以 “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园” 为定位,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不仅成为了武汉乃至湖北地区规模化鳝鱼养殖的标杆,更用 “一亩水面养出多亩效益” 的奇迹,为乡村水产经济注入了全新活力,也让周边村民的 “钱袋子” 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
从 “传统养殖” 到 “生态新模式”,600 亩水面藏着 “科技密码”
提到鳝鱼养殖,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泥泞的池塘、零散的网箱,以及 “靠天吃饭” 的传统模式。但在江夏金水鳝鱼养殖基地,这种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站在基地的观景平台上望去,600 亩的水域被划分成一个个规整的区域,14580 个网箱如同棋盘上的棋子般排列得错落有致,每个网箱约 4 平方米的面积,既保证了黄鳝的活动空间,又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
![]()
“我们一开始就摒弃了传统的土池养殖模式,选择了更环保、更高效的深水无土网箱养殖法。” 基地技术负责人李工程师介绍道。这种养殖模式的核心,在于 “生态共生”—— 在每个网箱内部,工作人员都会种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不仅能为黄鳝提供栖息、隐蔽的场所,减少黄鳝之间的争斗,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实现 “以草净水、以水养鳝” 的良性循环。“以前传统养殖,水质容易恶化,黄鳝发病率高,成活率往往只有 60% 左右。现在用了这种生态模式,水质能长期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黄鳝的成活率能达到 85% 以上,而且肉质更紧实,口感也更好。” 李工程师拿起一个水质检测仪器,屏幕上显示的各项指标都处于优良区间。
![]()
除了生态共生的养殖理念,科技的赋能也让基地的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在基地的监控室内,几块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各个养殖区域的水温、溶氧量、pH 值等关键数据,一旦某个区域的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以前测水温、看水质,都得靠人拿着仪器一个个池塘跑,一天下来累得够呛,还容易有遗漏。现在有了这套智能监控系统,坐在监控室里就能掌握整个基地的情况,效率至少提高了 3 倍。” 监控室工作人员王师傅说。
![]()
不仅如此,基地还建立了完善的 “苗种选育 - 饲料配制 - 疫病防控 - 成品捕捞” 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在苗种选择上,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培育出了适应本地气候、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鳝鱼苗种,从源头保证了养殖效益;在饲料方面,基地摒弃了传统的 “杂鱼投喂” 模式,采用自主研发的高蛋白配合饲料,不仅营养更均衡,还能减少对天然渔业资源的依赖,降低养殖成本;在疫病防控上,基地坚持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原则,定期对网箱进行消毒,对黄鳝进行健康检查,构建了 “无疫病养殖区”,确保每一批黄鳝都能健康生长。
![]()
从 “单打独斗” 到 “产业链共赢”,一个基地带动一片产业
“以前村里有人自己养过鳝鱼,但都是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几个网箱,赚不了几个钱,还容易因为技术不到位亏本。” 武当村党支部书记刘书记回忆道。在基地建设之前,武当村及周边几个村子的水产养殖大多以散户为主,规模小、技术落后、销路不稳定,村民们想靠水产增收,却始终找不到门路。
![]()
江夏金水鳝鱼养殖基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 “单打独斗” 的局面。基地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还通过 “公司 + 基地 + 农户” 的模式,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我们基地常年需要近 30 名固定工人,主要负责网箱维护、饲料投喂、水质监测等工作,这些工人都是周边村子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能达到 10 多万元。除此之外,在黄鳝捕捞、运输的旺季,我们还会临时雇佣 200 多名村民,按天计酬,一天能挣 200 多块。” 基地负责人周总介绍道。
![]()
52 岁的村民李建国就是基地的受益者之一。之前他一直在外地的建筑工地打工,一年到头只能回家一两次,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没人照顾。2021 年,听说村里的鳝鱼基地招人,他果断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应聘成为了基地的捕捞工人。“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比在外面漂泊强多了。而且基地还给我们买了意外险,平时还会组织技术培训,就算以后不在基地干了,自己也能掌握一门养殖技术。” 李建国笑着说。
![]()
除了带动村民就业,基地还拉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保证黄鳝的新鲜度,基地需要大量的冰袋和保温箱,周边的一家塑料制品厂专门为基地定制保温箱,订单量比之前增加了 30%;基地每天需要消耗近 2 吨的配合饲料,本地的一家饲料加工厂与基地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不仅降低了基地的饲料运输成本,还为饲料厂带来了稳定的客源;黄鳝捕捞后,需要及时运往武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水产市场,周边的几家物流公司专门开通了 “鳝鱼运输专线”,确保黄鳝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市场。“一个基地就像一个‘引擎’,带动了养殖、饲料、物流、包装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更多的人能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刘书记感慨道。
![]()
从 “丰收数据” 到 “市场认可”,百万斤黄鳝背后的 “品质坚守”
2024 年秋天,江夏金水鳝鱼养殖基地迎来了大丰收。16000 个网箱内,肥美的黄鳝一条条被捞起,装袋、过秤、装车,整个基地一片忙碌的景象。“今年我们 600 亩水面,总共收获了近百万斤黄鳝,按照市场上每斤 30 元左右的批发价计算,产值能达到 3000 多万元。” 周总看着眼前丰收的场景,难掩喜悦之情。
![]()
这样的丰收并非偶然,而是基地多年来坚守 “品质为王” 的结果。早在 2023 年,基地就已经实现了规模化丰收,当时每箱黄鳝的产量大约在 80 斤左右,每个网箱的产值能达到 2500 元到 3000 元之间。2024 年,通过优化苗种、改进饲料配方、加强水质管理等措施,基地的黄鳝产量又有了进一步提升,平均每箱产量提高到了 85 斤,部分优质网箱的产量甚至能达到 100 斤。
![]()
“我们的黄鳝之所以能受到市场的认可,关键在于品质。” 周总介绍道。为了保证黄鳝的品质,基地制定了严格的养殖标准,从苗种选育到成品捕捞,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养殖过程中,基地严禁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违禁药品,坚持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让黄鳝自然生长。“我们的黄鳝生长周期一般在 8 个月左右,比市面上一些速成黄鳝的生长周期长 2-3 个月,但这样养出来的黄鳝肉质更细嫩,营养更丰富,而且没有药物残留,吃起来更放心。”
![]()
正是因为对品质的坚守,基地的黄鳝不仅在武汉本地的水产市场供不应求,还远销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甚至吸引了一些海外客户的关注。“去年有一个上海的客户,专门来我们基地考察,品尝了我们的黄鳝后,当场就签订了 50 万斤的采购合同。今年还有一个香港的客户,想把我们的黄鳝出口到东南亚市场,目前正在洽谈合作细节。” 周总介绍道。
![]()
除了直接销售鲜活黄鳝,基地还在积极探索黄鳝的深加工业务。“目前我们已经与几家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了鳝鱼丝、鳝鱼罐头等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延长了黄鳝的保质期,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比如一斤鲜活黄鳝的批发价大约在 30 元左右,加工成鳝鱼丝后,每斤能卖到 60 元左右,附加值翻了一倍。” 周总表示,未来基地还计划打造自己的黄鳝品牌,开发更多的深加工产品,让江夏的鳝鱼不仅能 “游” 进全国的水产市场,还能 “走” 进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
从 “产业标杆” 到 “乡村振兴样本”,水产经济激活乡村新活力
江夏金水鳝鱼养殖基地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实现了自身的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更在于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样本”。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是很多乡村面临的共同课题。而江夏金水鳝鱼养殖基地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 立足本地的水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通过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让 “水” 资源变成 “金” 资源,让乡村水产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
![]()
“以前我们村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土地也有一部分闲置了。自从基地建起来后,不仅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乡就业,还让闲置的水面得到了充分利用。” 刘书记介绍道。目前,武当村已有 15 名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在基地从事技术、管理、捕捞等工作,其中不乏一些 30 岁左右的年轻人。“年轻人有文化、学习能力强,他们不仅能快速掌握养殖技术,还能给基地带来新的理念和思路,比如有的年轻人建议我们开通线上直播,宣传基地的鳝鱼,现在我们的抖音账号已经有了几万粉丝,很多客户都是通过抖音联系到我们的。” 周总说。
![]()
除了带动就业和产业发展,基地还积极参与乡村的公益事业。每年春节前夕,基地都会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在村里的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基地也主动出资出力;此外,基地还与村里的小学合作,开设了 “生态养殖小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特色产业,培养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基地的发展离不开村里的支持,我们也应该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乡村变得更美好,基地才能发展得更长远。” 周总表示。
![]()
如今,江夏金水鳝鱼养殖基地的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周边的几个村子已经开始借鉴基地的养殖模式,发展小规模的鳝鱼养殖;江夏区政府也将基地列为 “乡村振兴重点示范项目”,计划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基地的生态养殖技术;甚至还有来自湖南、江西等省份的养殖企业,专门来基地考察学习,希望能将这种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家乡。
![]()
夕阳西下,江夏金水鳝鱼养殖基地的水面被染成了金色,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陆续下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从 2019 年的一片空白,到如今的 600 亩规模化基地;从传统的养殖模式,到现代化的生态养殖;从带动几十人就业,到拉动一条产业链的发展,江夏金水鳝鱼养殖基地用六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乡村水产经济的 “逆袭故事”。
![]()
这段故事的背后,是企业对品质的坚守,是科技对农业的赋能,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完美对接。未来,随着基地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更多特色水产养殖项目的落地,武汉江夏的乡村必将焕发出更强的活力,更多的村民也将在家门口实现自己的 “致富梦”,而江夏金水鳝鱼养殖基地,也将继续作为乡村振兴的 “先行者”,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让 “水美乡村、水产富民” 的愿景,在更多地方成为现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