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水绕村流,绿意盈岸。走进锡山区厚桥街道的谢埭荡村,千亩鱼塘与水中长廊相映成趣,村舍掩映在绿荫之间,一幅江南水乡的现代画卷徐徐铺展。记者随采风团来到这里,在谢埭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华东明的介绍中,读懂了一个渔村的嬗变——从传统养殖到渔旅融合,从“靠水吃水”到“以水生金”,谢埭荡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重塑乡村活力的振兴之路。
![]()
从“养鱼为生”到“以渔兴村”
谢埭荡村位于锡山东北角,三面环水,村域面积3.57平方公里,下辖15个自然村。过去这里以传统渔业为主,近年来,村里启动集体资源再整合——将800亩鱼塘经营权收归集体,统一规划、再发包经营。
“我们统一产业结构、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品牌推广、统一思想凝聚,让每一块地、每一片水都有明确方向”,华书记介绍。村里以“渔”为核心统筹布局,既保留原有的水产基因,又注入文旅和科技的新血液,“渔”“农”都在发生转变,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形成集旅游、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乐园。在谢埭荡,水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是一种被精心经营的“生态资产”,华书记介绍,村里对水实行循环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在养殖和生态修复之间找到了平衡,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正因这种绿色理念贯穿发展始终,谢埭荡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最美乡村”等荣誉。
从“靠水吃水”到“村中引客”
现在的谢埭荡,不仅出产鱼米,还输出生活方式。围绕“渔”这一主题,主打乡土生态,发挥“村在水中、水中有村”的独特价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区、生态农业区、水产养殖区三大产业片区,初步建成集高品质现代农业、渔业、休闲旅游业为一体的生态型新农村。
村里种植有数百亩芡实,并开发采摘等互动体验,让游客真正从“旁观者”变成“体验者”;打造“水上田园”项目,布局研学基地、休闲垂钓中心与民宿集群,让渔业生产、旅游消费、文化体验形成完整链条,产业升级不仅带来了生态改善,更激活了文化和旅游的新活力。过去“靠水吃水”,如今则是“靠文化生金”,产业不再只是生产内容,更成为吸引游客、讲述乡村故事的重要载体,把自然之美、产业之兴与文化之意串联起来,让乡村的日常变成了城市游客的“诗与远方”。
![]()
从“产业振兴”到“幸福共生”
产业的兴旺,最终要落到人的幸福上。谢埭荡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对标城市标准,不断提升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据记者了解,村里坚持“本地优先”,不少工作人员都来自周边乡镇,他们熟悉土地,也更愿意投入心力。
走进谢埭荡村党建村史馆,讲解员介绍历史变迁与产业布局——涵盖渔业发展、文旅融合、生态修复和公共空间建设等多个方面。从渔业到文旅,从生态修复到精神共富,未来这里还将打造更具文化感与参与感的市集空间,让“水上田园”焕发持久生机。
![]()
从“渔网之乡”到“希望之地”
谢埭荡,曾以编织渔网为生,如今正编织着另一种生活的蓝图。这里的变化,是锡山乡村焕新的一个生动切片。背靠“华夏第一县”的深厚底蕴,锡山的乡村建设并非从零起步,而是在高度工业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回望乡村”——让城市的力量反哺乡村,让传统的根脉重焕生机。乡村的未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传统在现代生活里重生。在这片被水环抱的土地上,谢埭荡正用自己的方式,续写属于当代江南的希望故事。
傍晚时分,夕阳映照千亩鱼塘,波光粼粼。有人悠然垂钓,有人漫步栈桥,有人举起相机记录宁静与生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