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一纸禁令斩断美元计价铁矿石的采购通道,全保留人民币结算的现货交易,这一决定迅速引发全球市场震荡。
必和必拓股价6%的暴跌与澳总理的公开焦虑,印证着中国正以需求为杠杆,撬动美元霸权下的旧秩序。
![]()
而这场看似企业间的商业调整,实则是一场深刻的战略博弈,这不仅是关于铁矿石的博弈,更是一场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宣言,标志着中国正以年均超12亿吨的铁矿石进口体量,推动全球资源贸易规则进入重构时代。
供应端的变革
中国铁矿石进口格局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长期以来,国际铁矿石市场由三大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主导,依托资源垄断与美元结算体系,形成“卖方主导”的定价机制。
![]()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长期处于“价格接受者”地位,但是随着中矿集团整合全国超40%的铁矿石采购需求,形成“超级买家”格局,中国首次具备了与国际巨头平等对话的能力,此次停购,正是这种能力的集中体现。
过去十年间,澳大利亚与巴西凭借资源禀赋占据中国进口市场80%以上的份额,其中必和必拓年供应量达1.6亿至2.5亿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5%-20%,但这种高度依赖的供应链在2025年出现根本性裂痕。
![]()
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成为关键变量,这座储量超50亿吨、品位达67%的“全球铁王”项目,由中国铝业联合力拓、新加坡韦立国际共同开发。
2025年底投产首期产能6000万吨,2026年全面达产后将年产1.2亿吨高品位矿,与此同时,俄罗斯通过跨境铁路向中国输送的铁矿石量同比增长22.9%,其中近半数采用人民币结算。
秘鲁邦沟项目与喀麦隆洛比矿区新增供应量突破1000万吨,这些布局使澳巴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占比从85%降至68%,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压缩至60%以下。
![]()
技术升级与成本竞争加剧了市场分化,必和必拓皮尔巴拉矿区的单位成本虽低至21.75-23.5美元/吨,但中国主导的几内亚项目通过模块化开采与智能选矿技术,将65%品位矿石的生产成本控制在28美元/吨以内。
更关键的是,中国钢企正在大规模应用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2025年废钢替代铁矿石比例已达18%,直接削弱了传统长流程炼钢对进口矿的依赖。
![]()
定价权争夺
长期以来,铁矿石定价权被三大矿商与普氏能源资讯构建的“现货溢价+指数定价”模式垄断,该体系通过每日30-40家企业的电话询价形成指数,样本量不足全球贸易量的0.3%,却决定着年交易额超万亿美元的市场价格。
2024年,力拓利用该机制将62%品位铁矿石对华售价推高至215美元/吨,而其生产成本仅23.5美元/吨,十倍利润差暴露出定价体系的严重失衡。
![]()
而在今年,必和必拓更是坚持将2025年长协价格上调至109.5美元/吨,涨幅达15%,远高于青岛港同期62%品位铁矿石约80美元/吨的现货价格。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钢厂整体利润不足500亿元人民币,而BHP上半年净利润却高达102亿美元,利润分配严重失衡。
而面对必和必拓的如此行径,中国进行了体系化特征的系统反击,中矿集团提出采用季度定价机制,与现货市场联动,推动定价更加市场化、透明化,打破“期货溢价、现货贴水”的不合理格局。
![]()
2025年9月28日,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推出的“北铁指数”正式运行,该指数聚焦青岛港与曹妃甸港的61%品位铁矿石现货交易,数据源覆盖全国78个主要港口,每日成交量超200万吨。
与之联动的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2025年成交量达新加坡交易所的23倍,价格与现货相关性突破0.92,形成“期货定价+现货验证”的双轨机制。
矿企的妥协印证着定价权的转移,必和必拓在暂停美元订单后,被迫将现货交易全面转向人民币结算,其65%的对华出口业务改用“北铁指数+季度合约”模式。
![]()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巴西淡水河谷已将28%的对华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并接受以大连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基差贸易合同,这种“中国指数+海外矿企”的组合,正在瓦解延续二十年的普氏定价体系。
货币体系重构
此次行动的核心,不仅是价格之争,更是货币博弈,而人民币结算的突破更是具有战略级意义。
![]()
2025年,中国铁矿石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占比从2023年的5%跃升至25%,预计2026年将突破40%,这一进程背后是完整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撑。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参与国家增至37个,2025年前三季度处理量同比增长50%,中国与巴西签署的1900亿元本币互换协议,允许淡水河谷直接使用人民币采购中国光伏设备与电动车。
![]()
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应用,使中石油与俄气公司的天然气交易省去SWIFT系统中间费用。
矿企的货币选择呈现明显分化,除必和必拓外,澳大利亚第四大矿商FMG集团于2025年8月获得中国银行20亿美元人民币银团贷款,用于扩建西澳皮尔巴拉矿区。
南非矿业公司通过央行人民币清算行,将对华贸易结算周期从7天缩短至2天,这种“资源换人民币”的模式,正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形成示范效应。
![]()
现在这场变革的经济效应已超越铁矿石行业本身,澳大利亚国库部预测,2025财年铁矿石出口收益将从1160亿澳元降至1050亿澳元,其经济对华依赖度从38.2%降至32%。
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国对澳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45%,锂辉石进口量激增32%,两国贸易结构正从“资源单向输出”转向“产业双向联动”。
![]()
发展中国家看到新的可能性,印度钢铁部正在研究采用“北铁指数”定价其国内铁矿交易,越南钢企尝试以人民币结算从俄罗斯进口的铁精粉。
这种“中国方案”的扩散,正在动摇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结算垄断,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若人民币结算占比在2030年达到40%,全球贸易体系将形成“美元45%+人民币35%+欧元20%”的新格局。
![]()
结语
从暂停美元矿到力推人民币结算,中国用12亿吨铁矿需求划出了贸易规则变革的起跑线,而随着人民币在原油、铜、锂等关键资源领域的结算试点推进,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与结算体系将更加多元。
但短期阵痛无法掩盖长期收益,钢企利润的回归、结算风险的降低,以及几内亚新矿源的加速布局,共同编织着去美元化的战略网络。
而澳大利亚的困境则是在警示着世界,资源依赖型经济必须适应买方市场的新现实,特别是当中国开始立规矩之际,那么全球贸易的旧范式便注定走向终结。
![]()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