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满天唯汉朝刘彻这颗明星最为亮眼。
![]()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把汉帝国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亲手埋下了后来天下疲敝的种子。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有哪几件事影响最深。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即位的第三年,他二十一岁,朝堂上还在吵“用哪家学说治国”。
丞相卫绾上了一道短奏:各地举来的“贤良”里,凡学申不害、商鞅、苏秦、张仪那一套的,一律遣返。刘彻批了“可”。
![]()
表面看只是退回几个考生,实质是把“法家、纵横家排除出官方培养通道”。
三个月后,他正式下诏:中央设五经博士,郡国设学官,弟子员额两千人,学费、食宿由国家包。
从此,官员选拔以“能通一经”为前提,儒生成了帝国唯一合法“预备干部”。
![]()
好处是:全国用同一套价值观判案、用人、写公文,行政语言第一次统一;坏处是:其他学派失去制度性传续,思想市场被关上大门,后世想改代码,只能在这套系统里打补丁。
二、推恩令
登基第六年,主父偃上疏:诸侯死后,嫡长子继承全部国土,余子无地,必然怀恨,不如令诸侯“推恩”给所有儿子,把一国拆成数县。刘彻当即采纳。
命令极简单:诸侯王生前必须上报分家方案,朝廷盖章即可,不额外收税。
![]()
诸侯王觉得“白送儿子地盘,自己没损失”,高高兴兴照办;朝廷不费一兵,十年之内,齐国一分为七,赵国一分为六,最大诸侯只剩三县,中央直接管辖的土地由五千万亩涨到一亿三千万亩。
王国问题,自高祖以来拖了八十多年,一纸文书解决,后世称为“阳谋”:给你便宜占,让你自己拆自己的台。
三、河西走廊与四郡
即位第八年,张骞逃回长安,报告“西域有三十六国,多良马,匈奴靠他们补血”。刘彻决定斩断匈奴右臂。
![]()
公元前121年,十九岁的霍去病两次出陇西,转战千里,把匈奴逐出祁连山。
刘彻马上在走廊上设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徙民六十万,每户给二十亩田、两头牛,免租三年。
四郡像四颗钉子,把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隔开,匈奴失去冬季牧场,战马掉膘;汉军却在此养马三十六万匹,二十年后能一次出动十万骑兵。
![]()
丝绸之路因此有了第一段安全路段,长安的丝绸、蜀地的麻布,第一次成规模地运到中亚。
四、币制改革
连年打仗,国库空了,地方豪强却靠私铸铜钱大发战争财。
元狩四年,刘彻下令:
1. 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铜锡比例法定,重量五铢,误差不得超过三十分之一;
![]()
2. 郡国不得再铸,统一上林三官铸造;
3. 凡私铸,一律死刑,举报者赏铜五万。
新钱一出,旧钱半年内退出市场,国家每年多收铜钱两万万枚,物价回落三成。
这套五铢钱重量标准,一直用到唐初,用了七百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货币。
五、轮台罪己
征和四年,汉军在漠北决战惨胜,十四万匹军马只剩三万;关东又因旱蝗出现人相食。刘彻六十六岁,下了一道《轮台诏》: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
诏书逐条清点:修宫室、求神药、增盐铁税、远戍轮台,全部叫停;又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明摆着告诉百官:今后考核指标只有一条就是户口是否增加。
两年后他去世,全国户数由三千六百万恢复到四千一百万,给后来的“昭宣中兴”留下喘息空间。
这道自我否定的诏书,被后世视为帝王“下罪己诏”的模板,也让他个人的历史形象从“雄猜之主”扳回一城。
最后来看刘彻一生做的事,无非两类:把资源从地方收归中央,再把中央的资源投向外部扩张。
前半段,他成功地把思想、货币、军事、行政全部标准化;后半段,扩张成本超过收益,他及时踩了刹车。
![]()
帝国因此第一次拥有了“内向整合”与“外向扩张”双重能力,也第一次体会到“过度扩张”带来的反噬。
此后两千年,只要讨论“大国该怎么花钱、怎么收税、怎么让地方听话”,都绕不开他留下的先例影响颇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