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黄继光精神永不过时?从他被地主欺压到为国捐躯,就懂中国人血性

0
分享至

1952年10月20日凌晨,上甘岭战火纷飞的焦土上,一名21岁的战士拖着被打断的腿,用膝盖在雪地里划出了一条10多米长的血路。



此时,这一位战士的弹药已尽,血流不止。但是,他却没贪生怕死,却扑向阵地,用身体挡住敌方喷吐火舌的机枪射孔。这一位年轻的战士,就是语文教科书提及的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在新上映的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中重现,不是艺术夸张,更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当观众们在电影院,为黄继光牺牲这一幕泪目时候,要知道就是黄继光的牺牲,换来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我们今天讲述黄继光童年被地主欺压,到反抗参军,以及为国捐躯的人生,就中可以读懂中国人的血性。

一 苦难童年,铸就了英雄的脊梁

根据四川省的《中江县志》记载,黄继光,原名黄际广,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世代务农,生活极为困苦。解放前的四川农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极为严重。据四川省档案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资料显示,当时四川中江县约70%的土地集中在不到10%的地主手中,农民都靠租地主土地为生,备受剥削和压迫。



黄继光的童年,就处在抗日战争国家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之时。由于出生在贫穷家庭,黄继光从小家境贫寒、房子无一间、地无一垄。小时候的他,就跟随父母下地劳作,替地主家放牛、打短工,经常食不果腹。

黄继光稍懂事时候,父亲就因交不起地租,被地主逼债,积劳成疾离世,使这个贫穷家庭雪上加霜。

为此,母亲邓芳芝带着五个孩子以乞讨为生。黄继光从小亲眼目睹母亲被地主欺压,却无力反抗。他经常被迫给地主家放牛,寒冬腊月只能蜷缩在牛棚取暖,饥饿时候,只能偷吃地里的红薯,被地主抓到后吊在树上毒打。

幼年的苦难经历,在黄继光心中埋下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种子,也铸就了他不屈的脊梁。他明白,只有用武力推翻压迫,才能让穷人挺直腰杆。革命种子伴随着时代变迁,在他心中逐渐生根发芽,促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9年,四川中江县解放前夕,黄继光主动加入当地的民兵组织,参与当地清理土匪和反恶霸的斗争。出于对地主的仇恨,他反抗斗争异常凶猛,经常与民兵战友们连夜追击土匪。在悬崖边与土匪搏斗时候,第一个冲上去用扁担打倒持枪的匪首。

二 参军报国

1949年底,解放军解放四川,当黄继光看到穿着灰布军装的战士们走进村庄,帮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自己家中有了土地,经历了从被压迫到解放的切身经历过程,对新中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黄继光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上面写道:“是共产党救了我一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命。”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全国征召志愿军。在1951年3月,当征兵队伍来到四川中江县的时候,20岁的黄继光毅然成为第一个报名者。他身高本来不足 1.6 米,身体比较瘦弱,一开始被拒绝,但是“要保家乡好日子” 的执着打动了征兵营长,于是得以破格入伍。



临行之前,看着母亲依依不舍潸然泪下的表情,黄继光将一块绣着“可爱祖国”的手帕留给母亲,之后这么说:

“妈,我要到前线去了。想念儿子的时候,就把这张手帕拿出来看一下,我就在你身边。”

于是,这一条手帕也是黄继光留给母亲的唯一遗物。

三 通信线上的“活地图”

就这样,应召入伍的黄继光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随军入朝鲜作战。据战友李继德(黄继光生前亲密战友,健在并多次接受央视采访)回忆,黄继光平时虽然沉默寡言,但训练刻苦,尤其擅长投弹和夜间行军。



初入朝鲜时,黄继光被分配到第135团2营担任通信员。这个岗位看似普通又平凡,乃是靠两条腿在战场上来回传递领导命令,以及联络战场上部队之间信息交流的通信员,俗称“顺风耳”。但在敌军轰炸战场中的信息联络,乃是危机四伏的工作。

有一次黄继光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遭遇敌机轰炸,通信线被炸断。为了及时传递命令和通信信息,黄继光一路都是匍匐前进,用牙齿咬断缠在铁丝网上的线头,双手被生硬的铁丝刺得鲜血淋漓,却硬是拖着断线一路爬回指挥所。

之后,战友们发现,作为通信兵的挎包里总装着针线包——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随时修补被炸断的通信线,这是他对工作高度责任感之体现。



在朝鲜战场上,一次电影队带来苏联电影《普通一兵》,当黄继光看到电影中男主人公用胸膛堵住机枪口的画面,心灵强烈的震撼。在部队文书的帮助下,给母亲写下了唯一的家书,吐露了自己的心迹: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战斗的最前面,立下不朽战功。

四 爆破组的“敢死队长”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自然战略位置重要。于是,上甘岭战役持续了43天,成为朝鲜战争中最著名的阵地防御战之一,惨烈程度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当时,美军动用6万余人、3000架次飞机、170多辆坦克,向志愿军两个年级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上甘岭一带的山头在枪林弹雨和炮火的轰炸下,被削低两米。

就在上甘岭这一场“绞肉机”般的战役中,黄继光迎来了生命的高光时刻,也是最后时刻。



在1952年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当时,“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继续前进。

当时,快接近黎明拂晓时候,第2营的参谋长看到连接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再没拿下高地就贻误战机。于是,又组织三次爆破后都均未奏效,只能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

在这个关键时刻,黄继光主动请缨,愿意率领两名战士组成三人爆破小组,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在电影的银幕,生动展现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牺牲的壮举。在炮火纷飞的阵地,黄继光虽然目睹阵地上机枪火力的凶猛,却毫不畏惧生死,嘶吼发表了请战誓言:

“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



这一句台词,真实展现了黄继光从 “为个人立功” 到 “为胜利赴死”思想境界之升华,流露了他个人英雄意识的觉醒。

五、10 米血路的真相:用生命诠释 “中国人的血性”

影片中对黄继光牺牲的瞬间,做了震撼人心的真实还原,令屏幕前的观众领略了中国人的“血性”。

在银幕上,黄继光领导三人爆破小组,借助手榴弹爆炸的烟雾,一步步匍匐前进。在前进中,两名战友在炮火中先后倒下,黄继光也身中7枪,左臂被打断。

但当照明弹照亮上甘岭焦土的那一刻,观众清晰看到:虽然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后,却依然拖着血痕爬行。



黄继光在接近敌人火力点的时候,甩出最后一颗手雷,引爆手雷。在爆炸声中,敌人的机枪短暂停射。于是,黄继光抓住时机,又挣扎起身冲锋上前,敌人的机枪又吼叫起来。

当时,黄继光已经子弹用尽、腿血流不止,身后的血印在雪地上延伸出 10 多米……他唯一能做的选择,就是用肉身堵住枪眼,换来战役的胜利!

于是,电影用慢镜头呈现了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历史瞬间:他张开双臂,像一座铁塔般扑向射孔,胸膛被机枪子弹击穿的瞬间,手指却仍死死抠住地堡边缘。如此舍身堵枪口,以血肉之躯换来胜利的英雄壮举,令无数观众为此泪流满面!

之后,在敌军火力猛烈的攻击下,黄继光倒在地上,牺牲了!



战友冲上阵地时发现,死去的黄继光手指,一直深深抠着地堡的麻袋,胸膛紧紧堵着枪口,双眼圆睁望向祖国方向。电影没有渲染悲壮,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中国人的血性,不是鲁莽的牺牲,却是在极致痛苦中,依然保持坚守使命的毅力和决心,是一种“宁愿自己死,不让国家亡”的家国情怀和决心。

就这样,黄继光用21岁的年轻生命,为部队冲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电影是完全还原与历史,《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黄继光的战友万福来,在回忆录中对这一牺牲做了更多细节上描述:

“黄继光牺牲后,我们检查他的遗体,发现他前胸已被打穿,背部血肉模糊,但身体仍然保持着扑向枪眼的姿势。”
六 血性基因的传承

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牺牲,换来了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

志愿军政治部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以及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牺牲后,他的母亲强忍悲痛,又将另外两个儿子送入军营。如她在给志愿军官兵的信中写道:“我失了一个儿子,但你们都是我的儿子。”之后,黄继光的家族一共有 17 人参军,外孙女更追随其足迹加入空降兵部队。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官兵,在建国后的抗洪抢险时喊出“像老班长堵枪眼一样堵缺口”,用血肉身体筑起堤坝。看来,这一份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超越了个人悲欢。

黄继光在上甘岭舍身堵枪口的血性,从屈原投江、岳飞抗金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更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当今社会或许战争不是主旋律,但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又是一种竞争。年轻人或许不用上战场保家卫国,也无需舍身堵枪眼,但黄继光的血性依然是照亮我们生活的灯塔。

当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攻坚克难,为国家科研事业努力,是一种血性;边防战士在严寒中戍守疆土,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是一种血性;普通人在工作困境中坚守责任,亦是一种血性。


AI制作

正如电影热映后 ,一位00 后观众观赏完电影后的留言:

“以前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懂,黄继光的血性就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
  1. 七 当代人血性

黄继光英雄的一生,也是完美揭示了中国人的血型基因。他二十一年生命虽然短暂,却证明了中国人的血性,是在苦难中的觉醒,在被压迫时候的反抗,在守护家国中的坚强不惜,在传承中的不朽!

因此,当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的镜头,定格在黄继光扑向枪眼,为家国情怀牺牲的瞬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壮举,更是中华民族血性的精神图腾。

在和平年代,我们无需走上战场保家卫国,但我们每一位普通人处在的工作岗位,却是另一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当今时代是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每一位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勇于担当。



所以,当今社会虽然崇尚个性、追求自由,但黄继光的血性并未远去。它藏在每一位坚守岗位的普通人身上,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

结语

70 年前,黄继光在朝鲜的上甘岭战役用胸膛堵住枪眼,舍身为我们换来建国后的和平;70 年后,我们也要在当代传承他的血性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守护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盛世,为国家繁荣发展努力,这是当代对黄继光精神最好的致敬,对中国人血性精神最好传承!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七彩论世 incentive-icons
七彩论世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669文章数 11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