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河北的一个村子里,一户蒋姓农家添了个男娃,爹娘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做蒋顺发,后来又改名叫蒋维平。家里条件并不好,蒋维平7岁的时候,就开始干活,十几岁的时候,又外出干活,当过学徒,也当过长工。
![]()
谁也想不到,这个此时饭都吃不饱的孩子,竟然会成为我国的开国将领,还有着“军中华佗”的称号。
![]()
1955年全军授衔,77岁的蒋维平被授予少校军衔,后来又晋升中校,成了新中国最年长的中校军官。授衔那天,他穿着新军装,摸着肩章,眼眶红了:“这肩章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那些没看到胜利的战友们的。”
当时部队有规定,男军官不能留胡子,可蒋维平从抗战时就蓄着的长须,早就成了战士们心里的“念想”,最后还是毛主席特批:“蒋老的胡子,留着!”
之后蒋维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当副院长,后来又调任第251医院,还是改不了老习惯。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病房转,问问病人“昨晚睡得好不好”“今天想吃点啥”,年轻医生都佩服他:“蒋老一点架子没有,比家里长辈还亲。”
他自己掏钱配药,经常工作到深夜,配制的碘化亚铁糖浆治好了不少战士的结核病;有个战士复员后没地方去,他就把人接到家里住,还帮着找了工作、娶了媳妇。
1964年7月12日,86岁的蒋维平在张家口病逝。临终前,他拉着医院领导的手嘱咐:“我攒的那些药材,都捐给医院,别浪费了。”
![]()
说起来,蒋维平的童年,简直就是旧中国农民的缩影。寒冬腊月里搓着冻裂的手缝衣裳,盛夏烈日下扛着锄头在地里忙活,这些苦日子没磨掉他的韧劲儿,反倒让他摸清了老百姓的难处:生病没钱治、遇事没人帮,这份共情,成了他后来行医救人的初心。
他20岁那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烧杀抢掠的消息传到乡下,蒋维平攥着锄头气得发抖。他听说李鸿章在招兵,想着“当兵能救国”,就揣着干粮投了清军。可进了军营才知道,所谓的“新军”早就已经腐坏了:军官克扣军饷,士兵欺压百姓,打洋人没见着真章,欺负老乡倒挺在行。
他在清军待了13年,从勤务员做到教官,看着队伍一天天烂下去,终于心灰意冷,偷偷离开了部队。
清朝倒台后,中国成了军阀混战的舞台。蒋维平又先后投了袁世凯的北洋军、段祺瑞的骑兵团,最高的时候都做到了副团长。可官越大,他心里越堵得慌,今天直系打皖系,明天奉系攻直系,枪杆子对着自己人,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有回,他见团长克扣士兵粮饷,忍不住动手揍了人,结果被开除军籍。
1929年,51岁的蒋维平彻底看透了旧军队的本质,收拾行李回了房山老家,打定主意“再也不跟这些混事儿的队伍打交道”。
![]()
回村后,蒋维平捡起了小时候跟着村里老中医学的那点本事,又买了医学书自学,慢慢成了半农半医的“蒋大夫”。他在村里办了个小药房,乡亲们来看病,有钱的给点药钱,没钱的就赊着,实在穷的干脆免费。
时间一长,周边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石楼村有个心善的蒋大夫。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平静。日军很快占领房山,蒋维平的药房被鬼子砸得稀烂,乡亲们被抓去当劳工,二站教堂里八十多个避难百姓惨遭杀害。看着家园被毁,蒋维平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拍着炕沿骂:“小鬼子敢这么欺负人,我拼了老命也要跟他们干!”
他先是加入了宋哲元的第29军管马处,可这支队伍没撑多久就散了;后来又被地方武装头目胡振海强拉去当“军医”,见那伙人抢老百姓的粮食、欺负妇女,他趁夜带着家人逃到亲戚家躲难。
就在蒋维平以为“报国无门”的时候,1938年2月,八路军120师359旅到了平西。
他听说这支部队不抢老百姓东西,还帮着乡亲们种地、打鬼子,赶紧关了重新开张的药房,把所有药材、听诊器、手术刀打包,带着义子蒋志刚,绕着日伪军的封锁线,走了几天几夜找到八路军驻地。
接待的战士见他头发都白了,劝道:“大爷,您都60了,在家享清福吧。”蒋维平急得拍胸脯:“我会看病!能救伤员!你们不收我,我就跟着部队走,饿了自己找吃的,绝不添麻烦!”
![]()
旅领导见他态度坚决,又确实缺医官,便把他留了下来。这年5月,蒋维平对着党旗宣誓入党,握着拳头说:“这辈子总算找对队伍了!”
那会儿八路军的医疗条件差得难以想象,西药比黄金还稀罕,伤员们伤口化脓、得疟疾,只能硬扛。蒋维平看在眼里,带着卫生队的战士上山采草药,他还教大家认药材、炮制方法,还走村串户收集民间药方,记了好几大本,光治疗止血、消炎的方子就有好几百种。
1941年,部队驻防陕西米脂县,病员扎堆,药品告急。蒋维平盯着当地随处可见的芒硝犯了琢磨,这东西能不能做成西药里的硫酸钠?他带着40多人天天蹲在河边提炼,试验了十几次,终于成功制出药用硫酸钠,解决了打针用药的难题。
他还用猪油加蜂蜜熬药膏治疮疖,用草药配出“疥疮一扫光”“光明眼药膏”,战士们抹了都说管用。
![]()
1943年,陕甘宁边区闹饥荒,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65岁的蒋维平又主动请缨,当了南泥湾九龙泉719团农场场长。
别人劝他:“您年纪大了,指挥指挥就行。”他却扛着锄头下地:“种地哪有光说不练的?”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100多人开荒,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缠块布继续干,年底硬是带领大家开出400多亩地,不仅够农场所有人吃,还上缴了2.88万公斤公粮。
他还在农场办了木工厂、碾米坊,组织大家编筐、烧炭,连制药组都没落下,农场成了359旅的“模范标杆”,他自己也评上了边区劳动英雄。
![]()
谢觉哉来看他的时候,特意赋诗称赞:“兵农礼乐般般会,手脚心神件件优。”王震旅长也说:“燕赵多豪杰,老猴蒋维平,花甲入革命,胜利有老翁。”
蒋维平听了乐呵呵的,用自织的白布染成红色,化装成孙悟空给战士们唱猴戏,荒山野岭的农场里,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抗战胜利后,蒋维平没歇着,又跟着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1946年,他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
清风店战役时,伤员一批批送下来,他在临时救护所里连轴转,一连好几天都没合眼,最后坐在地上就睡着了。战士们想让他多睡会儿,他却惊醒,洗把脸就说:“伤员还等着换药呢!”石家庄战役中,他带着医护人员救了许多伤员,亲自管着400多人的伤员连,把大家的吃喝拉撒安排得妥妥帖帖,那个连还被评为了模范连队。
1948年,组织上见他年纪大了,劝他休息,他却不肯:“我还能干活!”硬是要求去山区工作,后来又组织战士们栽了20万棵树,把荒山坡变成了小树林。
1950年,72岁的蒋维平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见到毛主席的时候,他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一个劲儿地说:“多亏了党,我这老头子才能有今天!”
![]()
蒋维平这一生,从清军到解放军,跨越了几个时代,虽然没打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仗,却用一双治病救人的手,救了无数人的命,他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