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美国保守派领袖查理·柯克在犹他州的一场公开活动中遭遇枪击,不幸身亡,年仅31岁。这位“美国转折点”组织的创始人,以其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坚定捍卫而闻名全球。他的遇刺,如同惊雷炸响,震撼了MAGA阵营与犹太—基督教社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悼词中称他为“狮心以色列之友”,并指出:“这是一场对犹太—基督教遗产的直接攻击。”
柯克生前曾反复警告,美国内部正潜伏着“三股敌人”——文化白左、意识形态红左,以及穆斯林极端势力。这三者表面上水火不容,却在暗中合流,共同蚕食基督教文明的根基。他的遇刺,不仅是个人悲剧,更被许多信徒视为一场“精神复兴”的导火索——提醒人们,文明战争早已在暗处打响。
柯克的警告并非空谈。在一场演讲中,他曾直言:“左派会利用伊斯兰来摧毁美国。精神战斗正降临西方,敌人是觉醒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的结合体。”他指出,美国生活方式的核心,婚姻、家庭、教育、秩序与信仰正遭受这两股势力的双重夹击。而这一警告,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
![]()
水火不容的诡异联盟:共同敌人的逻辑
按理说,左派与穆斯林极端分子本应是天然的对立面。左派信奉无神论、LGBTQ+平权与女权主义;伊斯兰极端势力则推崇神权统治与性别分隔。然而,他们却在一个关键点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共同的“敌人”:基督教文明。
左派视基督教为“父权压迫”的象征,憎恶其传统道德与资本主义精神;穆斯林极端分子则视其为“异教堡垒”,必须通过圣战或渗透予以征服。于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孕育出了一个政治怪胎:伊斯兰左翼主义。
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安德烈·塔吉夫曾将这一现象形容为“黑色—绿色联盟”。在美国,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黑命贵”运动与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的合作:二者共同推动反以色列叙事,将犹太—基督教传统描绘为“殖民压迫”的根源。
正如柯克所言:“左派攻击川普的狂热程度,远超他们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任何批判。”这种选择性失明,使得联盟如病毒般蔓延。英国Policy Exchange智库在《伊斯兰主义与左派》报告中指出,这种合作已从松散联盟进化为系统协作,左派提供政治庇护,穆斯林在街头与选举中担当“急先锋”。
露骨自白:操控左派的战略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种联盟并非偶然,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政治战略。
一位前伊斯兰极端分子在社交媒体上的自白令人震惊:“我们只支持左派,因为他们愚蠢、没有底线、容易被操控。右派有信仰、有原则,不容易洗脑。我们害怕右派,所以要联合左派对付他们。”他露骨的说:“美国的未来必须属于穆斯林。”
柯克生前曾针对此类言论回应:“伊斯兰是左派用来切开美国喉咙的刀。”他指出,左派对穆斯林社会中对女性的残酷压迫视而不见,却反过来攻击保守派“厌女”,这种双标不仅荒谬,更危险。
历史的教训早已存在。1979年伊朗革命时,左翼与伊斯兰主义者曾短暂合作推翻国王,随后左派迅速被清洗。伊朗首任总统巴尼萨德尔痛斥:“霍梅尼背叛了革命原则。”但是那场浩劫导致数千名伊朗的左翼知识分子被处决,而这正是“魔鬼联盟”最终命运的写照。
![]()
数据的警示:政治投票中的隐秘裂痕
这种诡异的政治合作已在选票中显现。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穆斯林长期倾向民主党。然而,2024年大选成为转折点,加沙战争的愤怒让穆斯林选民大规模倒戈,转向川普或第三方候选人。在密歇根州,穆斯林的“弃投”策略改变了选举格局,川普赢得迪尔伯恩市,成为阿拉伯裔选民转向的历史性标志。
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的选民调查也揭示了更深的问题:左派为争取选票而放松对极端势力的警惕,成为他们的“有用傻瓜”。柯克形容这一合流是“魔鬼与撒旦的握手”,其目的是撕裂社会、摧毁信仰。
欧洲早已上演类似剧本。法国、英国、德国的左翼政党与穆斯林社群联手推行“去基督教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政策,结果却助长了“平行社会”的兴起。
如果美国不吸取教训,等待它的将是同样的悲剧,不仅左派被吞噬,整个文明都将付出代价。
在美国,这种模式已全面展开。2024年大选中,穆斯林选民在密歇根为民主党拉票,交换条件是放松对巴勒斯坦援助的监管。国会中,“左疯四人组”等议员推动反以色列决议,利用伊斯兰叙事强化反犹情绪。
“黑命贵”运动与CAIR的合作更是将“反以色列”塑造成“社会正义”的一部分,2023年10月,两者共同背书反以色列抗议,将以色列描绘成“种族灭绝者”。
大学与好莱坞亦成为战场:哈佛的“伊斯兰研究”课程美化激进叙事,校园抗议中“觉醒”口号与宗教极端语言混为一体,成为文化渗透的温床。
伊朗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左派与伊斯兰主义的合作从未长久,结局往往是左派被清洗、社会陷入恐怖。如今,瑞典和丹麦的右翼政党以亲美、亲以色列姿态崛起,正是对这种“自取灭亡式联盟”的反击。
文化渗透:从子宫到课堂的战争
激进伊斯兰的目标从不止于选票,而是“文明征服”。所谓“本吉哈里议程”正是通过高生育率、移民潮与教育渗透,逐步改变社会结构。
左派的“包容”政策恰恰为此开门揖盗,从校园的“觉醒课程”到媒体对“伊斯兰恐惧症”的指责,一切都在为极端主义铺路。哈德逊研究所报告指出,伊斯兰主义者正在借用“进步语言”与左派合流,以“反歧视”的名义攻击传统信仰。
柯克曾警示:“不让孩子习惯听到穆斯林每日五次的祈祷声,这很重要。”这句话揭示的不是偏见,而是文明生存的本能防御。
![]()
守护信仰的使命:从选票到心灵的复兴
美国,这个建立在基督信仰之上的灯塔,正被内部的“文明癌症”侵蚀。柯克用生命提醒人们:守护信仰不是选择,而是使命。
唯有坚持原则、重建信仰,美国才能抵御黑暗势力的渗透。2025年的美国,需要的不只是政治复兴,更是灵魂的觉醒。
左派或许仍在沉溺于虚假的“包容”,但若再不醒悟,这场“魔鬼的联盟”终将吞噬他们自己,连同整个西方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