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一长假的结束,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个节气的来临,意味着天气从凉爽转向寒冷,各地将正式开启“秋冻”模式。而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植物的叶子开始转变颜色,由绿变黄,纷纷飘落,为过冬而准备。我们人类也要顺应环境,及时调整,从生活到饮食都要讲究些,才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自然,平稳过渡。
寒露节气来临,牢记:1不动,2要防,3多吃,忌2事,为入冬打好基础,下面就来看看具体是哪些内容吧,要重视。
![]()
1不动
不过量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促进代谢,增强体质,尤其是在天气转凉后,身体代谢逐渐变换,届时每天都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可以选择在白天或是下午,到户外走走,跑跑步,打打球等。不过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同时也要控制好运动量。所谓“秋收冬藏”,秋季运动的目的在于“以动为养”,而不能过量运动,造成体力和精力的大量消耗。此外也要注意,在运动时如果出汗,也不能把衣服直接脱掉,如今外界气温比较低,这样冷热交替很容易着凉感冒。
![]()
2要防
防寒,寒露是水蒸气在遇到低温时凝结而成的,所以这个节气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气温的下降。所以民间有“寒露不露脚”的说法,意在提醒人们天气寒冷,要及时增添衣服,从头到脚都不能再露着了。尤其是比较重要的颈部,腰部,腹部,膝盖以及脚等,更容易入侵寒气,届时要做好保暖,以抵御寒凉。
![]()
防湿,进入寒露时节,气候多变,冷空气开始活动,届时早上和晚上之间的温差进一步增加,地面会有露水出现,加上这段时间气象活动频繁,阴雨天气多见,所以在防寒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湿。贴身的衣服,床单被褥等要保持干燥。饮食中也要搭配些帮助排湿的食物,如赤小豆,山药等,同时在晚上也可以用温水泡泡脚,来帮助驱寒排湿。
![]()
3多吃
多吃薯类,秋季丰收的作物中,薯类属于其中的一个大类,其产量高,耐保存,是帮助我们度过秋冬的重要食材。其实薯类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药食同源的植物,有助于润燥解乏,健脾养胃,益气养元等。所以从寒露时节,便要经常吃起来了。
![]()
1、准备山药,红薯各一块,分别把皮削掉,冲一冲,切成小块。
2、另外准备大米和小米各半,洗好后,先在锅里浸泡待用。
3、半小时后,将两种薯类放进去开始煮,水烧开后,继续保持沸腾的状态煮半小时就熟了。
![]()
多吃豆类,这类食物被视为“素肉”,其蕴含着丰富的植物蛋白,以及维C,维E,钾,铁,钙,磷等离子,有助于保持营养的均衡,抗氧化,保护血管,增强免疫力等。
![]()
1、一些红豆提前洗好,在水里浸泡膨胀。倒入高压锅中,煮到开花的程度。接着将其捞出来,放到不粘锅里,加点黄油,红糖一起炒到表面出沙时关火。
2、另外准备一些糯米面,其中加些糖拌匀,继续加牛奶揉成团,稍微软一点,更好包。
3、将其揪成小剂子,在手里按扁,放上红豆包起来,再压扁即可。
4、不粘锅刷油烧热,将小饼放进去烙,直到看起来微透明,且表面出现焦黄色,即可盛出。
![]()
多吃青菜,寒露时节,不仅冷了,空气中依然比较燥,所以届时也要多吃青菜,来帮助我们清热排毒,去燥降火等。
![]()
1、准备一捆油麦菜,每一棵都摘洗干净,切成长段。另外多拍几瓣蒜。
2、两个鸡蛋先在碗里搅散,之后把锅烧热,放油继续热透后,蛋液倒里边炒熟盛出。
3、蒜瓣放进底油,调入生抽,蚝油,把香味烹出来。油麦菜放进去,快速地炒到塌生。鸡蛋倒回去,补些盐,味道调匀后出锅。
![]()
忌2事
忌早起开窗,无论哪个季节,我们都要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不过进入寒露后,气温下降,天气转凉,尤其是在早上,不仅温度低,外界的露气也比较重,那么这时候打开窗户会使寒气和湿气进入室内。所以这个季节开窗,尽量选择在白天,太阳升起以后更合适。
![]()
忌吃大补的食物,深秋时节,民间讲究“秋补”,要吃营养的食物来为身体补充营养,为迎接寒冬做准备。不过不能盲目食用大补的食物,如阿胶,人参等,这些热量高,也比较燥。而眼下我们的脾胃比较虚弱,吃这些食物不容易消化,还容易引起上火,反而会削弱抵抗力。
![]()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如果您喜欢我的分享,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和转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