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桌上的疑惑:小洞到底有啥用?
![]()
“服务员,这勺子柄上的洞是漏汤用的吗?” 上周在面馆吃饭时,邻桌大叔的提问逗笑了众人,却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困惑 —— 陶瓷勺上的小圆洞,既不能挂起来省空间,又不像筷子套那样有明确用途,为啥厂家非要多此一举?
其实这背后藏着陶瓷烧制的 “生死考验”。拿我们最熟悉的陶瓷碗举例,翻过碗底就能发现一圈粗糙的无釉区域,这正是破解勺子孔洞之谜的钥匙。
![]()
二、带洞勺子:吊出来的光滑釉面
问题的核心出在 “上釉” 这个关键工序上。陶瓷勺要直接接触口腔,必须通体光滑无瑕疵,而釉料在高温烧制时会变成粘稠液体,一旦接触其他物体就会牢牢粘连,冷却后根本无法分离。
瓷碗之所以能 “摆着烧”,是因为碗底不需要接触口腔,干脆不上釉料,直接放进耐高温的 “匣钵”(带盖陶瓷盒)里,靠着碗底边缘接触匣钵支撑。但勺子不行 —— 整个勺身都要光滑,总不能让任何部位粘在匣钵上吧?
劳动人民想出了绝妙办法:在勺柄顶端打个小孔,用碳化硅杆或刚玉杆穿过孔洞,把勺子一个个吊起来进窑炉。
这样烧制时,勺子全身悬空,釉料均匀流淌,既不会粘连,又能保证接触口腔的部分毫无瑕疵。孔洞内侧虽然没上釉,但藏在深处,完全不影响使用手感。
![]()
三、无洞勺子:藏在末端的工艺痕迹
那没有孔洞的勺子是怎么做到不粘连的?答案藏在勺柄末端。这类勺子采用 “移孔工艺”,把吊烧用的孔洞挪到了勺柄最顶端,还特意做了个临时圆环。
烧制时,勺子通过圆环挂在杆上,和带洞勺子一样实现悬空烧制。等烧好冷却后,工人会把末端的圆环切掉,再用砂纸打磨圆润。
如果你仔细摸一下无洞勺子的顶端,总能摸到一圈细微的打磨痕迹,那里就是圆环被切除的地方,和碗底一样是无釉区域。
这种工艺比直接打洞更费功夫,但能满足追求 “一体化美感” 的需求,很多日式餐厅会偏爱这类勺子。
![]()
四、大汤勺的特权:能 “站着” 烧的特例
家里舀汤的大陶瓷勺往往既无洞又无打磨痕迹,难道是用了黑科技?其实是因为它有 “特殊豁免权”—— 大汤勺只用勺头盛汤,勺柄不会放进嘴里,没必要追求全釉光滑。
厂家会直接采用 “摆烧工艺”,在勺头底部做两个小小的支撑脚,勺柄顶端再留一小块无釉区域,形成 “三足鼎立” 的稳定结构。
这样既能让勺子稳稳立在匣钵里,又能保证关键部位的釉面完好,还能节省吊烧的人工成本,堪称性价比之选。
![]()
五、进阶知识点:比孔洞更讲究的 “芝麻支钉”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高档瓷器,会发现有些碗碟底部有 3-5 个小白点,这就是比吊烧更精妙的 “支钉烧” 工艺。
古代工匠为了让碗底也布满釉料,用细小的瓷钉把瓷器架在空中,烧好后敲掉瓷钉,只留下芝麻大小的痕迹。
宋代汝窑就常用这种工艺,传世的汝窑碗底 “芝麻支钉” 甚至能做到 “寥若晨星”,成为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而现在有些高端餐厅的勺子会采用类似逻辑,用极细的支钉支撑烧制,成品几乎看不出痕迹。
![]()
六、看勺子辨餐厅:细节里的用心程度
最后教大家一个实用技巧:通过勺子能看出餐厅的选品态度。
- 普通带洞勺:采用基础吊烧工艺,性价比高,常见于快餐和家常菜馆;
- 无洞打磨勺:工艺更复杂,注重外观整洁,多在连锁餐厅出现;
- 全釉无痕迹勺:这类勺子是 “隐藏王者”—— 工人会在切除圆环后补涂低温釉,再进炉重烧,让釉面浑然一体。这种工艺要多花 20% 的成本,只有注重细节的高端餐厅才会选用。
![]()
下次下馆子时,不妨拿起勺子仔细看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孔洞、痕迹,既是古人的智慧传承,也是现代工艺的真实注脚。就像一位陶艺师傅说的:“好的瓷器从不用华丽装饰说话,细节里全是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