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假期余额不足了,不过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早早回到武汉,这次出行路上没有堵车,回来也是畅通无阻。
刚刷到一个特别奇葩的新闻,本以为国庆节期间发生的,后来才知其实是国庆前一天的事了。
河南郑州中牟县一中学举办“感恩教育”活动遭投诉,“感恩教育”是好的,为啥会遭投诉?
事情是这样的,这项活动中家长们被要求跪成一排,之后学生被蒙着双眼,在众人的搀扶下,从家长们的背上一一踩过。
![]()
活动现场配有抒情背景音乐,视频里传来“走吧!走吧!往前走吧”的喇叭声。
活动寓意,父母艰难托举孩子,孩子当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家长的托举。
有女生摘掉眼罩才发现,跪地的是自己的父母,当场就哭了......
据中牟县教育局的值班工作人员的反映,有学生对这项活动进行了举报,并且已经将此事反馈给了领导。
![]()
由于网友的质疑,10月6日学校发布情况说明,并表示这是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才举行的“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造成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不当形式,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在此表示歉意。
起初我也很诧异,纳闷这样的活动竟然有这么多家长支持和配合。
有网友透露,其实家长们最初并不清楚有这样的活动,学生和家长一开始只知道节前有家长会。
![]()
也有网友称,自己是从该校毕业好几届的学生,他们那届也搞过类似的活动,但是让男同学趴地上,而且没这么大的阵仗。
![]()
此情此景,怎么与我们举国欢庆的氛围是如此格格不入?
学校认为,这场“感恩教育”拓展活动遭到了部分媒体和网友的误解,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真正曲解的是学校自己。
虽说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十分必要,但也没必要以这样的形式来教育学生吧?
用一场看似感人、实则冰冷的仪式,不仅曲解了感恩的意义,也是在把家长/学生当道具,践踏家长/学生的尊严。
![]()
教育是教学生尊重,而不是教他们践踏。如果老师们这一点都搞不清楚,那还当什么老师?
靠一次形式主义,就能教会学生感恩吗?显然不能。
哪怕在“感恩教育”活动上,学生们都热泪盈眶,甚至哭得稀里哗啦,回家该咋样,还得咋样。
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这些都是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但日常中,不少家庭或者学校可能并不太注重这些,而是更加注重分数。
真正感恩父母的孩子,是会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父母,是会体谅他们的辛苦和不易。
当然,我并不反对学校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我只是想说,学校举办活动也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
学校应该举办什么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才算是以人为本呢?
- 从“仪式感”走向“生活感”
感恩教育不需要舞台灯光,也不需要催泪音乐。
它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
感恩日志:让学生每天写下三件值得感恩的小事,哪怕是一句早安、一顿饭、一句提醒;
家庭互访日:让孩子们邀请父母参观校园、看看他们的学习状态,也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努力;
家务体验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父母的辛劳,比如洗衣、做饭、买菜,亲手做一顿饭给家人。
这些方式更能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感恩”的分量。
- 从“情绪共鸣”走向“情感共育”
感恩教育不是让孩子哭,而是让他们懂得“换位思考”。
学校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
我来采访你: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或长辈,了解他们年轻时的奋斗故事。
时光信箱:学生给未来的父母写一封信,说出此刻最想表达的感谢或歉意。
三分钟拥抱:不是舞台表演,而是一个真心时刻,让孩子与父母静静拥抱,不需要话语,不需要观众。
简言之,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制造泪点,而是让孩子学会理解、共情与担当。
当“感恩”被设计成一种舞台表演,当泪水成了考核指标,教育就已经偏离了本该有的温度。
真正的感恩,不需要蒙眼,不需要跪地,更不需要踩在谁的背上。
它藏在一句“爸妈辛苦了”,藏在孩子自己洗的第一碗碗筷,藏在一次真心的拥抱。
当学生学会感恩,也就学会了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您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觉得有道理,就点个赞或者点个关注吧!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菊学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