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登记处门前冷落,单身公寓却遍地开花,这代年轻人的选择正悄然重塑中国经济版图。
“我宁愿在公司加班到半夜,也不想回家面对催婚的电话。”在北京后厂村的一家咖啡馆里,27岁的程序员小张推了推黑框眼镜,语气平静。
他刚刚付完了自己在五环外一套小公寓的首付,却没有像他父母那代人一样,将买房与结婚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在他手机屏幕上,民政部刚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结婚登记353.9万对,虽然同比微增3.2%,却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而在短短几年前,这个数字还曾高达1346.9万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婚恋革命,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个人选择范畴,正深度重塑中国经济结构与社会形态。
表面上看,2025年上半年结婚登记人数出现了小幅回升,但这丝毫无碍于一个铁的事实: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仅为610.6万对,创下自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若与2013年的1346.9万对相比,跌幅高达54.7%,超过“腰斩”的红线。
这一数据在2023年曾因疫情后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而短暂回升至768.2万对,但随即在次年掉头向下,充分说明那种反弹只是昙花一现。
数字背后,是中国社会婚姻结构的根本性变迁。十对结婚夫妇中,四对会以离婚收场——2025年上半年离婚登记达133.1万对,同比增长4.5%。
“离婚冷静期”政策的短期效果正在消退,制度调节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更令人忧心的是,初婚人数急剧萎缩。2013年至2023年间,内地居民初婚登记人数从2386万的高点暴跌至1194万人,整整减少了一半。
这意味着婚姻市场的基础正在被掏空,未来结婚率的持续下滑已成定局。
“我先把自己修炼好,才能遇到更好的他。”29岁的上海金融分析师李雯表示。她刚获得晋升,年薪突破50万元,却依然保持单身。
她的想法代表了越来越多都市女性的心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已从1990年的22.0岁推迟到2020年的28.0岁,男性则从24.1岁升至29.4岁。
25-29岁人群已取代20-24岁群体,成为结婚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高年龄段的结婚占比大幅提升,2005至2024年间,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从3.9%猛增至18.7%。
![]()
婚姻已从人生的“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而且越修越晚。
在30-34岁年龄段,男性未婚比例高达26.8%,女性为12.1%,分别较2019年上升了8.6和3.4个百分点。更令人震惊的是性别差异: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是女性的两倍以上。
“不是不想结,是结不起。”在杭州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王志强苦笑道。他和女友恋爱五年,却卡在了婚房的首付上。
数据显示,2010至2025年间,百城样本住宅均价从9314元/平上涨至16711元/平。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更是从20.0激增至26.1。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26年才能在一线城市买得起一套房。
婚礼本身也是一笔巨大开销。2025年5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一场体面婚礼的平均成本已达32.8万元,相当于这些城市年轻人3-4年的收入总和。
除了房子和婚礼,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也让许多男青年直呼“结不起婚”。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让很多农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我们这代人,不再把婚姻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28岁的法学博士刘晓雨说。她刚被聘为某高校副教授,事业风生水起。
高等教育的普及正在重塑婚恋观。2004至2023年间,博士在校学生数从16.6万人激增至61.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65.4万人增至327.0万人。
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尤为显著。1997至2022年,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从37.2%大幅提高至48.1%。
202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达2948.9万人,占在校生的49.9%。
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
“我在村里找不到合适的,城里的姑娘又看不上我。”河北农村的32岁男青年李大军坦言。他常年在外打工,但婚姻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中国婚姻市场正面临严重的性别失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
00后男女性别比约115,男性比女性多超11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约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
![]()
这种失衡导致了婚恋市场的两极分化: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并存。
数据表明,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过60%分布在村镇、一般为较低学历;未婚女性有超过60%分布在城市、一般学历较高。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难以缓解,注定有一部分人永远被挡在婚姻门外。
“看着我父母凑合了一辈子,我不想重蹈覆辙。”深圳的平面设计师赵悦说。她来自一个争吵不断的家庭,对婚姻一直持谨慎态度。
2025年某社会学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在25-30岁的未婚群体中,有73.6%的人认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比组建家庭更重要。
这一比例在2015年仅为42%。
某婚恋平台2025年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90后认为“宁缺毋滥”是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而70后这一比例仅为38%。
对婚姻品质要求的提高,使得年轻人不愿轻易步入婚姻。
未婚同居率也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出生队列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7.99%,女性为33.13%。
婚前生育占比也在缓慢上升。
面对结婚率持续走低,政府已出台多项措施。2025年5月10日起,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推出“结婚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的政策组合拳。
这意味着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一张身份证就可以登记结婚,打破了地域和户籍限制。
各地也纷纷推出激励措施。浙江绍兴市上虞区提供1000元消费券、体检套餐及文旅优惠,衢州市常山县则提供1000元现金奖励。
广州白云区龙归街南岭村甚至提出高达2万元到4万元的奖励。
然而,这些政策效果有限。全国三孩出生占比才3.2%,主要是育龄女性基数比2020年减少了20%。
加上托育设施不足、职场性别歧视这些老问题没解决,很多人还是“想生不敢生”。
“这届年轻人,不再为家奋斗,而是为自己消费。”一位资深市场分析师指出。单身人口已达2.4亿,催生出庞大的“单身经济”。
最直接的冲击是婚庆产业规模在2023年缩水了二到三成,无数相关企业黯然倒闭。
与之相伴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新建住宅的成交量连续多年下滑,部分城市的跌幅甚至超过了六成。
当年轻人拒绝为“家庭必需品”买单时,消费市场的逻辑彻底改变。一人食、小型家电、单人旅行产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2025年上半年,单身相关商品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7%。
劳动力市场也在发生变化。超过77%的求职者表示,一旦找到更满意的工作,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职。
![]()
无家庭后顾之忧的年轻人,正在重塑职场生态。
结婚率的持续走低,直接拖累生育水平。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1的极低水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2.1的人口更替警戒线。
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
人口因素影响重大深远。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眼看要突破30%,养老金和医疗系统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现在的养老体系是“现收现付”,年轻人交的钱养着现在的老人。
等未来年轻人变少,社保基金很可能入不敷出。延迟退休恐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然“老无所养”的风险会越来越高。
劳动力市场也已出现拐点。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未来可能面临一边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的结构性矛盾。
各国都在尝试破解低生育率困局,但效果参差不齐。日本计划向单身和无子女的人额外收钱,但政策一出就超过60%的民众反对。
年轻人怒斥“加班没时间恋爱,还要替别人养孩子”。
中国走的是“补贴+服务”的路子。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
地方上,天门给新婚夫妇发6万元房票,三孩家庭发12万元。
但这些政策能否扭转趋势,仍是个未知数。低生育率从来不是“人口少”的问题,而是“生活难”的问题。
光靠发钱征税没用,得从根上优化生活环境。
真正的出路,或许在于构建一个不以牺牲个体幸福为代价,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当职场能兼顾家庭,当养娃不用倾家荡产,当单身和婚育都能被尊重,或许不用政策催,很多人自然会愿意组建家庭、迎接新生命。
在河北某县的相亲角,五十多岁的王阿姨为35岁的儿子举着征婚牌已经三年了。“有房有车,人品老实”,她向每一个驻足的人重复着这句话。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拿着手机直播这一场景,评论区里刷过一片“看到这个更不想结婚了”。
不婚潮的背后,是个体选择与社会结构之间日益拉大的鸿沟。当1.23亿单身家庭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当“一人食”餐厅遍布城市角落,这场始于婚恋观念转变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刷着中国经济的河床。
没有人知道这条河最终将流向何方,但所有人都已身处其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