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不婚潮出现,资本惊现断崖式恐慌!

0
分享至

婚姻登记处门前冷落,单身公寓却遍地开花,这代年轻人的选择正悄然重塑中国经济版图。

“我宁愿在公司加班到半夜,也不想回家面对催婚的电话。”在北京后厂村的一家咖啡馆里,27岁的程序员小张推了推黑框眼镜,语气平静。

他刚刚付完了自己在五环外一套小公寓的首付,却没有像他父母那代人一样,将买房与结婚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在他手机屏幕上,民政部刚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结婚登记353.9万对,虽然同比微增3.2%,却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而在短短几年前,这个数字还曾高达1346.9万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婚恋革命,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个人选择范畴,正深度重塑中国经济结构与社会形态。

表面上看,2025年上半年结婚登记人数出现了小幅回升,但这丝毫无碍于一个铁的事实: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仅为610.6万对,创下自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若与2013年的1346.9万对相比,跌幅高达54.7%,超过“腰斩”的红线。

这一数据在2023年曾因疫情后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而短暂回升至768.2万对,但随即在次年掉头向下,充分说明那种反弹只是昙花一现。

数字背后,是中国社会婚姻结构的根本性变迁。十对结婚夫妇中,四对会以离婚收场——2025年上半年离婚登记达133.1万对,同比增长4.5%。

“离婚冷静期”政策的短期效果正在消退,制度调节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更令人忧心的是,初婚人数急剧萎缩。2013年至2023年间,内地居民初婚登记人数从2386万的高点暴跌至1194万人,整整减少了一半。

这意味着婚姻市场的基础正在被掏空,未来结婚率的持续下滑已成定局。

“我先把自己修炼好,才能遇到更好的他。”29岁的上海金融分析师李雯表示。她刚获得晋升,年薪突破50万元,却依然保持单身。

她的想法代表了越来越多都市女性的心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已从1990年的22.0岁推迟到2020年的28.0岁,男性则从24.1岁升至29.4岁。

25-29岁人群已取代20-24岁群体,成为结婚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高年龄段的结婚占比大幅提升,2005至2024年间,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从3.9%猛增至18.7%。



婚姻已从人生的“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而且越修越晚。

在30-34岁年龄段,男性未婚比例高达26.8%,女性为12.1%,分别较2019年上升了8.6和3.4个百分点。更令人震惊的是性别差异: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是女性的两倍以上。

“不是不想结,是结不起。”在杭州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王志强苦笑道。他和女友恋爱五年,却卡在了婚房的首付上。

数据显示,2010至2025年间,百城样本住宅均价从9314元/平上涨至16711元/平。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更是从20.0激增至26.1。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26年才能在一线城市买得起一套房。

婚礼本身也是一笔巨大开销。2025年5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一场体面婚礼的平均成本已达32.8万元,相当于这些城市年轻人3-4年的收入总和。

除了房子和婚礼,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也让许多男青年直呼“结不起婚”。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让很多农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我们这代人,不再把婚姻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28岁的法学博士刘晓雨说。她刚被聘为某高校副教授,事业风生水起。

高等教育的普及正在重塑婚恋观。2004至2023年间,博士在校学生数从16.6万人激增至61.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65.4万人增至327.0万人。

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尤为显著。1997至2022年,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从37.2%大幅提高至48.1%。

202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达2948.9万人,占在校生的49.9%。

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

“我在村里找不到合适的,城里的姑娘又看不上我。”河北农村的32岁男青年李大军坦言。他常年在外打工,但婚姻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中国婚姻市场正面临严重的性别失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

00后男女性别比约115,男性比女性多超11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约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



这种失衡导致了婚恋市场的两极分化: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并存。

数据表明,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过60%分布在村镇、一般为较低学历;未婚女性有超过60%分布在城市、一般学历较高。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难以缓解,注定有一部分人永远被挡在婚姻门外。

“看着我父母凑合了一辈子,我不想重蹈覆辙。”深圳的平面设计师赵悦说。她来自一个争吵不断的家庭,对婚姻一直持谨慎态度。

2025年某社会学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在25-30岁的未婚群体中,有73.6%的人认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比组建家庭更重要。

这一比例在2015年仅为42%。

某婚恋平台2025年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90后认为“宁缺毋滥”是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而70后这一比例仅为38%。

对婚姻品质要求的提高,使得年轻人不愿轻易步入婚姻。

未婚同居率也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出生队列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7.99%,女性为33.13%。

婚前生育占比也在缓慢上升。

面对结婚率持续走低,政府已出台多项措施。2025年5月10日起,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推出“结婚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的政策组合拳。

这意味着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一张身份证就可以登记结婚,打破了地域和户籍限制。

各地也纷纷推出激励措施。浙江绍兴市上虞区提供1000元消费券、体检套餐及文旅优惠,衢州市常山县则提供1000元现金奖励。

广州白云区龙归街南岭村甚至提出高达2万元到4万元的奖励。

然而,这些政策效果有限。全国三孩出生占比才3.2%,主要是育龄女性基数比2020年减少了20%。

加上托育设施不足、职场性别歧视这些老问题没解决,很多人还是“想生不敢生”。

“这届年轻人,不再为家奋斗,而是为自己消费。”一位资深市场分析师指出。单身人口已达2.4亿,催生出庞大的“单身经济”。

最直接的冲击是婚庆产业规模在2023年缩水了二到三成,无数相关企业黯然倒闭。

与之相伴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新建住宅的成交量连续多年下滑,部分城市的跌幅甚至超过了六成。

当年轻人拒绝为“家庭必需品”买单时,消费市场的逻辑彻底改变。一人食、小型家电、单人旅行产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2025年上半年,单身相关商品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7%。

劳动力市场也在发生变化。超过77%的求职者表示,一旦找到更满意的工作,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职。



无家庭后顾之忧的年轻人,正在重塑职场生态。

结婚率的持续走低,直接拖累生育水平。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1的极低水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2.1的人口更替警戒线。

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

人口因素影响重大深远。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眼看要突破30%,养老金和医疗系统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现在的养老体系是“现收现付”,年轻人交的钱养着现在的老人。

等未来年轻人变少,社保基金很可能入不敷出。延迟退休恐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然“老无所养”的风险会越来越高。

劳动力市场也已出现拐点。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未来可能面临一边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的结构性矛盾。

各国都在尝试破解低生育率困局,但效果参差不齐。日本计划向单身和无子女的人额外收钱,但政策一出就超过60%的民众反对。

年轻人怒斥“加班没时间恋爱,还要替别人养孩子”。

中国走的是“补贴+服务”的路子。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

地方上,天门给新婚夫妇发6万元房票,三孩家庭发12万元。

但这些政策能否扭转趋势,仍是个未知数。低生育率从来不是“人口少”的问题,而是“生活难”的问题。

光靠发钱征税没用,得从根上优化生活环境。

真正的出路,或许在于构建一个不以牺牲个体幸福为代价,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当职场能兼顾家庭,当养娃不用倾家荡产,当单身和婚育都能被尊重,或许不用政策催,很多人自然会愿意组建家庭、迎接新生命。

在河北某县的相亲角,五十多岁的王阿姨为35岁的儿子举着征婚牌已经三年了。“有房有车,人品老实”,她向每一个驻足的人重复着这句话。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拿着手机直播这一场景,评论区里刷过一片“看到这个更不想结婚了”。

不婚潮的背后,是个体选择与社会结构之间日益拉大的鸿沟。当1.23亿单身家庭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当“一人食”餐厅遍布城市角落,这场始于婚恋观念转变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刷着中国经济的河床。

没有人知道这条河最终将流向何方,但所有人都已身处其中。

声明:内容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62329人挤爆决赛,“苏超”大结局,多少人意难平?

62329人挤爆决赛,“苏超”大结局,多少人意难平?

每日人物
2025-11-02 12:10:09
荷兰ASML首席技术官直言:中国在用一种我们无法阻止的方式前进!

荷兰ASML首席技术官直言:中国在用一种我们无法阻止的方式前进!

元爸体育
2025-11-02 07:57:58
维塔尔进球后收起脱衣的动作暗藏上港的底蕴

维塔尔进球后收起脱衣的动作暗藏上港的底蕴

雲在青天兮水在瓶
2025-11-02 12:17:13
"要么全做,要么全黄掉"!沪一小区居民傻眼...

"要么全做,要么全黄掉"!沪一小区居民傻眼...

看看新闻Knews
2025-11-01 22:15:05
扫地出门!曼联正式决定出售“头号废柴”!主帅钦点1.1亿强援

扫地出门!曼联正式决定出售“头号废柴”!主帅钦点1.1亿强援

头狼追球
2025-11-02 10:54:32
苑举正怒怼马先生:哭什么哭,没出息!

苑举正怒怼马先生:哭什么哭,没出息!

前沿天地
2025-11-02 12:34:05
陈思诚参加活动,坐佟丽娅座位与酒窝聊天,笑得腮帮子都咧开了

陈思诚参加活动,坐佟丽娅座位与酒窝聊天,笑得腮帮子都咧开了

好叫好伐
2025-11-02 14:11:56
《澎湖海战》争议的不是历史

《澎湖海战》争议的不是历史

求实处
2025-11-01 21:15:02
浙江1米75男生只有110斤,反复腹痛一年被误会“装病”,医生凭一个细节揪出罕见病!

浙江1米75男生只有110斤,反复腹痛一年被误会“装病”,医生凭一个细节揪出罕见病!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11-02 06:05:42
一场2-2让中超2队成功保级!李霄鹏渔翁得利,再拿1分送亚泰降级

一场2-2让中超2队成功保级!李霄鹏渔翁得利,再拿1分送亚泰降级

何老师呀
2025-11-02 07:13:13
若两岸统一,谁最有可能成为台湾省长?其中有四人众望所归

若两岸统一,谁最有可能成为台湾省长?其中有四人众望所归

博览历史
2025-10-16 21:37:41
陈乔恩直言“我不生孩子,我现在过得很爽”,再次婉拒催生

陈乔恩直言“我不生孩子,我现在过得很爽”,再次婉拒催生

韩小娱
2025-11-02 10:12:45
孔蒂质问小法:你们赛前就是这样准备的吗?你教队员假摔了吗

孔蒂质问小法:你们赛前就是这样准备的吗?你教队员假摔了吗

雷速体育
2025-11-02 12:47:23
4500亿果链龙头狂赚115亿,潮汕富豪父女身家超800亿

4500亿果链龙头狂赚115亿,潮汕富豪父女身家超800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2 12:15:25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点燃火炬,交给薛其坤,颜宁、刘虹等担任火炬手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点燃火炬,交给薛其坤,颜宁、刘虹等担任火炬手

政知新媒体
2025-11-02 10:27:33
打破西方孤立,执政15年实现翻盘,事实证明,我们都低估了金正恩

打破西方孤立,执政15年实现翻盘,事实证明,我们都低估了金正恩

钦点历史
2025-10-27 15:57:06
他出身京剧世家,再婚娶单身妈妈,没亲生娃也幸福,今71岁不显老

他出身京剧世家,再婚娶单身妈妈,没亲生娃也幸福,今71岁不显老

素衣读史
2025-10-31 18:00:44
北青:邵佳一已成国足新帅主要候选人之一

北青:邵佳一已成国足新帅主要候选人之一

懂球帝
2025-11-02 13:40:10
放生还是害命? 浙江山上有人放生"五步蛇", 村民上山采茶被咬

放生还是害命? 浙江山上有人放生"五步蛇", 村民上山采茶被咬

万象硬核本尊
2025-11-01 19:20:52
四大银行 大额存单最新利率:2025年11月,本金20万比买国债强吗?

四大银行 大额存单最新利率:2025年11月,本金20万比买国债强吗?

双色球的方向舵
2025-11-02 09:05:48
2025-11-02 15:00:49
正经污君
正经污君
正经污君分享娱乐视频欢迎关注
1538文章数 79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媒体:安世中国第3次硬核回击荷兰 已获国家强势撑腰

头条要闻

媒体:安世中国第3次硬核回击荷兰 已获国家强势撑腰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离世的他曾是刘德华张学友御用班底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亲子
游戏
手机
公开课
军事航空

亲子要闻

孕期饮食推荐指南:科学搭配营养,守护母婴健康

《我的世界》销量突破35亿份 Java版取消代码混淆

手机要闻

售价6000元以上卖的最好的10款手机,小米上榜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俄在日本海演习击沉假想敌潜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