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中国的国庆假期,往往会与中秋重合,你过去可能仅仅将其视作巧合。但如果了解了中秋节的来龙去脉,你也会不由得感叹,冥冥之中暗合天数。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数百年间无数仁人志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殷切期望,标志着中华民族洗脱百年屈辱,甚至扭转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国运格局,重新以昂扬向上、开放进取的姿态面对全世界,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千年以前的盛世回忆,千百年来渴求团圆的殷切心情,百年之前推翻压迫、寻求民族解放的渴望,都在这一刻汇聚在仰望明月、祈求人月两圆家国同庆的复杂情愫当中。
01
明月沧桑:盛世褪去之后的悲凉
唐玄宗时代,君民同乐共庆千秋节的景象,成为集中展示华夏文明魅力的最佳舞台。从没有哪个岁时节日,有过这般朝野同欢、普天同庆的景象,王公贵族、士人诗人、贩夫走卒、外国客商使节,无不沉浸在这场空前的文化盛宴中。 千秋节的盛况,留在中华民族记忆深处,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观与皓月当空的自然意象,从此深深嵌入文化肌理,成为中国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原乡,与盛世再造的复兴动力。
然而,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大唐盛世也不能例外。
盛世的繁华盛况,掩盖了世人的双眼,让人忽视了朝野内外日渐尖锐的矛盾,以及远在渔阳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勃勃野心。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朝因开放的民族政策走向强盛,也因过于开放而遭到反噬。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战火席卷半壁江山,使唐朝人口锐减,国力大衰。这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拐点,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从此衰落,"唐帝国治下和平"不复存在,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纽带,世界由此进入海权时代,为西升东落埋下伏笔。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力大衰,千秋节庆典也就此作罢。劫后余生的中国人,回望当年举国欢腾、万邦来朝的盛况,无不百感交集。
亲身经历过开元盛世的杜甫,晚年作《千秋节有感》,感慨那个一去不返的美好时代:
"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
杜甫
中唐诗人戎昱在《八月十五》诗中,表达对千秋节的无限怀念:
"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
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西域等大片国土沦丧,吐蕃常来犯边,河北节度使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每年八月,新粮入仓,不再是举国欢庆的繁华盛景,而是又到了为将士准备寒衣、戍卫边关之时,无数悲欢离合在中华大地上演。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白居易在《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一诗中的吐槽,道尽当时人们心中的辛酸与无奈。
秋高马肥,胡人窥塞,关中震动,烽火近在京畿。
朝廷征发关东戍卒轮番驻防京西北,造成大规模人口长期流动,成千上万家庭流离失所。每年中秋,天南海北的男子挥泪告别亲人,走上西去戍边之路,多少人从此一别,天人永隔。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每到八月,家中的女人连夜为儿子、丈夫、兄弟、父亲赶制寒衣。累了,举头望一眼中秋月,只觉寒气侵彻,一声砧杵,一声叹息。千里之外的男人们,不知乡关何处,幸有明月相伴,仿佛故乡就在此地,亲人就在身边。
杜甫《捣衣》写道:"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吟唱:"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夜、戍鼓、寒砧、明月,
具象的事物与抽象的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凝结成中国人心中永恒不变的,关于中秋节的文明记忆。
越到月圆夜,越是思念时。
同望一轮明月,共祈一世平安。
张信哲的《白月光》仍能穿越千年记忆,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悲凉:
"白月光照天涯的两端,越圆满越觉得孤单......"
中秋节与月亮,就这样和中华民族的情感与记忆紧密相连,成为无法磨灭的文明印记。渴求家人团圆的社会心理,渴望复兴的文明内核,从此深深沉淀下来。
02
月饼传书:民族复兴的号角
蒙元入侵,崖山悲歌,神州陆沉。
临近统治末期,汉人反抗此起彼伏,蒙元政府变得越发残暴:
收禁汉人马匹,禁止汉人执拿兵器,不准农民使用铁禾叉务农,以防汉人造反。
每十户汉人安排一名蒙古士兵监视,称为"家鞑子"。这些家鞑子横行霸道,对百姓穷凶极恶。汉人只得小心伺候,稍不顺心,便非打即骂,甚至诬陷谋反。
因此,老百姓天黑就吹灯,不敢胡乱外出,唯恐祸从天降。
1366年,蒙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中国某小县城中,一个剃光了头顶却在两侧留着辫子的汉族男子,在中秋节这天沉默地嚼着月饼,忽然嚼出一张缠着棉线的小字条。他见左右无人,迅速将字条撕碎吞下,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待到午夜时分,千百个像他一样的汉子蓦然起身,抄起十家共用一把的菜刀,冲进家鞑子的房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结果了那些监视者的性命,然后又提着血淋淋的刀将剩余蒙人赶尽杀绝。
而这一切,只因月饼中的那张小字条上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
从此以后,正统的五仁月饼馅料中,加入了青红丝,相传代表字条上的棉线。青红丝也成为后世吐槽 “五仁月饼是最难吃月饼”的万恶之源。
青红丝五仁月饼
至于谁发起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运动,有人说是张士诚,有人说是许友谅,最后都汇聚到朱元璋身上,据说这条妙计来自军师刘伯温。
就像秦末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或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一样,"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为元末起义蒙上了传奇色彩。
然而,与鱼腹藏书和独眼石人不同的是,这个传奇故事从元明到康乾数百年间未有记载,却盛行于光绪年间,几乎成为尽人皆知、深信不疑的英雄传说。
几乎可以肯定,"八月十五杀鞑子"在元末并未真实发生过,而是光绪年间编造的传奇。
03
中秋节与反清复明
为什么故事的编造者,会特意将"八月十五"与"杀鞑子"这两件事关联起来?
明朝灭亡之后,以各种名义进行民间秘密结社、从事反清复明大业的活动从未停歇。
“明朝”的“明”字包含“月”,而中秋节又是一个在夜间拜月的节日,因此很自然地将中秋节与反清复明的活动联系起来。其中最为有名的事迹是天理教起义。
乾隆中叶以后,地主阶级加紧掠夺土地,官吏大肆贪污,营私舞弊,加剧了阶级矛盾,北方地区尤为突出。反清势力中一支名为天理教,嘉庆年间在京畿和河南一带流传,在宛平、大兴地区尤为活跃。因其所奉宝卷《三佛应劫书》中有"中秋八月,遍地黄花开放"之语,推算嘉庆十八年闰八月正当红阳末劫,白阳应劫,弥勒降生,要改换天盘。故定于嘉庆十八年闰八月十五起兵反清,以应劫数。
也许清廷事先得到了风声,特意修改历书,将闰月调整到嘉庆十九年二月。因此,嘉庆十八年不存在闰八月,也就不存在闰八月十五这一日。
天理教几经踌躇,仍按原计划举事,于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原闰八月十五)起事,攻入紫禁城,箭射隆宗门。故宫隆宗门至今仍可见当年的箭孔。
天理教行动虽告失败,但震动极大,实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以至嘉庆帝下《遇变罪己诏》。
从此,"清朝不利闰八月"、"闰八月不祥"、"闰八月必反"之说在民间广为流布。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时局糜烂,国人对清廷的仇恨与日俱增。闰八月通常相隔十九年才出现一次,有时甚至更久,人一辈子能有几个十九年?因此,民间传说逐渐变为"清朝不利八月"、"八月必反"。
每逢八月,清廷如临大敌,小心防范。
官方的举动,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民间的造反热情,到光绪年间已成星火燎原之势。
明朝因"驱逐鞑虏"而建立,反清事业同样是驱逐鞑虏,因此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带有了特别的象征意义。
数百年前朱元璋在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由此逐渐兴起。
1898年,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从北京卢沟桥至汉口)修至涿州时,突然掘出一块石碑,刻着谶语:"这苦不算苦,二四加一五:满街红灯照,那时才算苦......二四八中一群猴,大街小巷任他游:西北出了真男子,只见男子不见猴。"
这段话今人看来莫名其妙,但对晚清时的人们而言,却是不折不扣鼓动造反的宣言。
碑文中的"猴"(猢狲),影射的正是窃据中国的满清胡人。"只见男人不见猴",就是说当这个男人出现后,满清胡虏将被赶尽杀绝。
"二四加一五"则表示造反的时间——二四得八,一五即十五,也就是八月十五。
1900年是庚子年,恰逢闰八月。
1899年5月初,北京城中四处传言"在温泉山煤洞中,掘出前明刘青田(刘伯温)所书石碑一方"。碑文称"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至于五百年前的刘伯温如何算出,晚清与列强签订合约之事,无人深究。
这道碑文被北京各家刻字铺刊刻刷印,流布大街小巷。
坊市传言:"此谣一传,遂有天兵天将八月齐降,重阳灭尽洋人,神仙归洞。"
中国北方几乎所有汉人都已心领神会:这一年闰八月十五,必有大事发生——八月十五杀鞑子!《满清野史·景善日记》光绪二十六年元旦记载:"今年有闰八月,人人皆谓不祥之兆。"
1899年闰八月,山东平原县知县蒋楷镇压义和团,当地义和拳首领李长水请求荏平、高唐等地的义和拳首领朱红灯支援,朱红灯在杠子李庄整肃队伍,正式竖起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旗帜,中外闻名的义和团运动由此爆发。
04
中秋革命:从武昌起义到新中国
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一共识已深入人心,成为对满清朝廷追魂索命的咒语。
朝堂之上所有当权者,无不心惊胆寒。
据说,慈禧太后在宫里扶乩请仙,神灵降下的乩语中也有:
"甲子必来到,壬子不算苦,二四加一五,遍地红灯照。"
同盟会等革命党人,也将"八月十五杀鞑子"作为发动革命的有力武器。
1911年7月,清政府突然宣布将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准备抵押给外国银行。这相当于强拆房屋又不给补偿,投资铁路股票遭受损失的众人纷纷化身"钉子户"。绅、商、学界各团体发出传单,号召上街游行,遂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保路运动"。
9月,一向温和闲适的成都保路最为激烈,由此引发的"成都血案"激起骚乱。清政府紧急调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导致湖北兵力空虚。由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趁势起事。
武汉的革命党人制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决定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趁着全城放假的机会,在湖北和湖南同时发难,举兵反清。然而人多嘴杂,计划被泄露出去。
湖广总督瑞徽宣布今年中秋不放假,全城戒严,月饼只能在家里吃,所有新军官兵都得在营地待命,禁止联谊会餐。戒严期间,除值勤士兵可携带少量子弹外,其余弹药一律收缴集中保管。
人不能聚在一起,起义就很难进行。湖南方面的起义组织者又表示还没准备好,10月6日来不及,必须延期。指挥者决定起义推迟10天,到10月16日。
既然推迟了10天,那就利用这段时间准备起义事宜,争取万无一失。然而,正是因为期限延长,不仅没有造成万无一失,反而导致夜长梦多。10月9日,革命党人在配制火药时违规操作引发爆炸。执勤警察原本以为只是普通安全事故,结果在现场搜到大量火药、起义名单、旗帜、通告、弹药和印信。
择日不如撞日,同志们只好提前起事。于是,武昌起义就这样在当日深夜仓促爆发,时间被定格为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新成立的国民政府于是将10月10日定为国庆,即“双十节”。
原本,这应该是一场中秋革命。
中秋和月饼作为家国情怀与革命斗争的象征符号,贯穿了整个革命战争年代。
许多左翼文人和新诗创作者创作了大量以月亮、中秋为意象的诗歌和文章,但主题不再是传统的愁思,而是“打破旧世界的黑暗,迎接新社会的光明”。明月被比喻为革命的希望之光,照亮斗争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月光曲”、“故乡月”等成为常见的文艺主题。歌曲和戏剧中,常出现战士在中秋月夜思念故乡亲人,但随即化思念为力量,誓死保卫国家的桥段。月饼在这里成了家国一体、为国舍家的象征物。
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则会化用“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利用中秋节能合法互赠月饼的习俗作为掩护。将写有情报或指示的小纸条,用油纸包好,藏入月饼馅中(尤其是五仁月饼因其馅料复杂,更易隐藏),以走亲访友的名义进行传递。月饼本身也被用来隐喻革命。将革命思想比作“月饼的馅”,表面是传统的节日食品,内里却包裹着改变社会的“新思想”,寓意着在传统形式下进行革命内容的传播。
在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中秋节笼罩着屈辱的氛围。日伪当局有时会利用中秋节进行“中日亲善”的虚假宣传,强制举办庆祝活动。而民众则在私下里,通过默默祭月、食用自制月饼等方式,坚守民族文化的底线,寄托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望。
在陕甘宁边区等根据地,边区政府会组织中秋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保留了赏月、吃月饼等传统形式,但注入了全新的革命内容。例如,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减租减息政策;组织文艺演出,表演《白毛女》等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剧目;军民间互赠月饼,体现军民鱼水情。此时的月饼,不仅是食品,更是团结、平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象征。
在一些刚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贫苦农民在中秋节分到了土地后的第一个团圆节,意义非凡。他们吃下的月饼,蕴含着“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传统节日被赋予了强烈的阶级斗争和新政权建设的色彩。
在血与火的斗争岁月中,月饼从传统的节令食品,演变为革命斗争的秘密工具和鼓舞士气的精神慰藉;明月从寄托个人乡愁的客体,升华为照亮革命道路、象征民族新生的希望之光;中秋和月饼承载了战乱时代普通人家悲欢离合的个体记忆,也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追求独立与解放的集体意志。
1949年10月1日举办开国大典,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上,许广平委员代马叙伦委员提出建议,将10月1日作为国庆日以取代原中华民国的“双十节”(10月10日),于是10月1日国庆节被正式确定下来。
现在的国庆假期,往往会与中秋重合,你可以将其看做是巧合。但如果了解了中秋节的来龙去脉,你也会不由得感叹,冥冥之中暗合天数。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数百年间无数仁人志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殷切期望,标志着中华民族洗脱百年屈辱,甚至扭转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国运格局,重新以昂扬向上、开放进取的姿态面对全世界,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千年以前的盛世回忆,千百年来渴求团圆的殷切心情,百年之前推翻压迫、寻求民族解放的渴望,都在这一刻汇聚在仰望明月、祈求人月两圆家国同庆的复杂情愫当中。
05
结语:明月永恒,文明传承
千年的岁月流转,时代风云变幻,国家历经屈辱,人民饱受苦难,文明蒙受尘埃。
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华儿女共同承受着命运的起伏,共同经历着荣耀与屈辱。终于,在八月十五那浸透了月色与血色的牺牲与殉道中,我们走向了注定的复兴之路。
月亮在缺损之后终将圆满,
草木在枯萎之后终将复苏,
天地在循环之中终将重生。
中秋的宏大叙事,如同这宇宙的律动,完成了它的循环;
在这个中秋,让我们在月光下,共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诗意与大气磅礴。
从古老的月亮祭祀到今天的家国团圆,从五仁月饼到各式新味,从盛唐的千秋节到近代的革命符号,中秋节和月饼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记忆与情感。
这轮明月,照耀过大唐盛世,见证过安史之乱,陪伴过戍边将士,掩护过革命志士......
如今,它依然皎洁如初,照耀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当我们举头望月,品尝月饼之时,也是在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明月永恒,文明传承,这就是中秋节和月饼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