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中,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最具争议且复杂的帝王之一。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他铁腕的治国之下,竟也有过让人意想不到的宽容与仁爱之举。
一次,一位直言敢谏的官员,因在朝堂上批评朱元璋的统治,被判处死刑。
而在朱元璋复核死刑名单的过程中,问死囚他姓什么?
得到回报后,死囚竟得到了赦免,甚至还被再赐免死5次。
那么,这个死囚是谁?为何又因为一个姓被赦免?
![]()
铁血皇帝
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濠州(今安徽凤阳)。
他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在年幼时便尝尽了人世间的苦涩,更是曾进入江南的寺庙,做过乞讨的和尚。
到了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民生疾苦,百姓疾苦、社会动荡,而这种动乱的局势让朱元璋看到了机会。
当时,起义四起,朱元璋选择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
在军中,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智谋,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起义军的领导者之一。
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南征北战,朱元璋不仅逐步削弱了各方对手的力量,更凭借高超的战略眼光和胆略,将一个又一个敌人打败,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他首先击败了起义军中的竞争对手,逐渐掌握了红巾军的指挥权。
随着战争的推进,他的名声逐渐远扬,获得了大量的支持者,还收获了足够的资源来推动自己的战略。
![]()
此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削弱了内部的对手,最终在1368年,正式建立了明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并没有像许多君主那样安于现状,他知道自己的政权建立得并不稳固,外有强敌,内有众多权臣。
于是,他依靠极端严厉的手段,强化了中央集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政治举措,以确保自己绝对的统治地位。
最为著名的,便是他废除了丞相制度,集中权力于自己一人之上。
![]()
虽然这种做法引起了不少朝臣的不满,但朱元璋丝毫不为所动。
尤其是他对待功臣的态度,更是显得极为严苛。
许多曾经为他建立明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和大臣,在他登基后都未能幸免,纷纷被牵涉到冤案中,最终丧命。
在巩固权力的过程中,朱元璋也推行了极为严苛的法治政策。
他设立了锦衣卫,锦衣卫不仅有权调查一切涉嫌不忠不孝的人,还可以直接将这些人投入监狱,甚至处以极刑。
![]()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推出了极为严酷的法律,规定一切轻微的罪行都可能遭到极为严厉的处罚。
这种以恐吓和威胁为主的治国方式,让朱元璋在初期被称为“铁血皇帝”。
当然,朱元璋这样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对贪污腐败严厉打击,且在那个外有强敌,内有叛乱的时期,只有通过手段才能确保稳定的政权。
同时,朱元璋的“铁腕”也让许多官员选择小心翼翼,恪守规矩,但凡是总有例外,范从文就是其中一个。
![]()
范从文的直言
在一次朝会中,范从文再次提出了对朝政的批评,他认为朱元璋对待功臣和百姓的态度过于严苛,应该适当宽松,才能聚集更多的忠臣良将。
当时,朱元璋正处于对内清除异己的关键时期,对于任何敢于质疑他政策的人,他都毫不手软。
因此,范从文的批评让他愤怒不已,认为这是对自己统治的极大威胁。
就这样,朱元璋的愤怒转化为行动,他立即下令将范从文逮捕,并以“欺君之罪”将其判处死刑。
![]()
范从文出生在一个寒微的家庭,童年并不富裕,家境贫寒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进士,进入了朝廷。
他知道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便一直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无论在朝堂上如何险恶,他都始终不变。
而作为一名监察御史,他的职责是负责监察朝廷,纠正不法之事,捍卫朝廷的法纪。
范从文在这一职务上,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直率与勇气,他敢于在朝堂上公开提出批评,毫不畏惧权力的压迫。
![]()
对于朱元璋的铁腕统治,他从未掩饰自己内心的看法,即便这种直言不讳,常常让他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
他认为,朱元璋过于依赖严苛的法律和军事力量来巩固政权,这样的统治方式如果不加以纠正,长期下去,必然会引发更大的民怨和政治动荡。
于是,范从文曾几次在朝会中,毫不退缩地建议朱元璋改革过度严苛的法治,呼吁皇帝在用人方面要更加宽容和明智。
![]()
他指出,过度的杀戮和压制不仅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反而会让百姓心生恐惧和怨恨,进而引发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
范从文的这些话语,虽然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但这种直言不讳的风格最终触动了朱元璋的底线。
但就在这一切似乎已经注定的情况下,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
朱元璋的意外宽容
不久后,朱元璋翻阅奏折,审阅那些待他复核的死刑案件。
当他翻到范从文的名字时,这个姓氏,让他有了一个念头。
随着这个念头升起,他决定亲自审问范从文,以便弄清楚这其中的缘由。
那一刻,范从文的心情异常沉重,虽然他早已预感到自己很可能难逃一死,但作为一个一直以忠诚与正直为本的人,他依旧没有后悔过自己曾经的言辞。
走进皇宫的那一刹那,范从文保持着沉稳的姿态,仿佛已经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
![]()
不料,朱元璋却问他:“你姓啥?”
“陛下,我姓范”,范从文虽然对这个问题很是疑惑,但依旧认真作答。
“你与范仲淹有关系?”朱元璋紧接着问道,这个问题一问出口,范从文愣了一下。
“回禀陛下,微臣乃范仲淹的第十二代世孙。”这下,范从文算是知道了陛下为何那么问他。
听到这个回答,朱元璋露出了难得的惊讶与崇敬,朱元璋一直对这个名字充满敬仰。
![]()
同时,范从文的家族背景,瞬间改变了朱元璋的心态,他突然明白了,这个敢于直言的官员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为国家未来着想的忠臣。
朱元璋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范仲淹精神的认同与钦佩。
“既然如此,你可留命,今天,我赦免你的死罪。”
朱元璋不仅放过了他,还做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决定:将他特赦五次免死的特权赠与范从文,象征着对范仲淹家族精神的认可与尊重。
![]()
事实上,范仲淹的生平事迹,那位曾经因忠诚和智慧而得到无数赞誉的政治家,他的坚持、他的胸怀、他的为民情怀,都深深影响了朱元璋。
范仲淹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忠臣应该如何为国家、为百姓尽责,这让朱元璋对忠诚与贤能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赦免与特赦背后
范从文获得的五次免死特权,成为了广大士人和官员议论的话题。
对于这些士子而言,朱元璋赦免范从文的举动无疑是一次强有力的信号。
![]()
在这个充满杀戮与压迫的朝代,依然有机会让正直之人活下去,并且得以施展才华。
这让许多在朝廷上沉寂的、有志之士看到了希望,也使得他们对朱元璋的统治产生了新的认识。
与之前的恐惧不同,朱元璋也通过这次宽容,不仅在一时之间稳固了自己的政权,也通过宽容打破了过去压迫与恐惧的氛围,为自己的治国理政增添了更多的精神支撑。
这一事件的传播,逐渐让朱元璋在士人中赢得了更大的声望。
![]()
虽然他依然是那个以铁腕治理国家的皇帝,但在这件事情上,他展现出的远见与智慧,让更多的士人愿意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之中。
因此,长远来看,朱元璋通过这一举动展现了自己的政治胸怀和治国理念。
他通过赦免与特赦的方式,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基础,使得朝廷中的官员不再单纯地因为惧怕权力而畏缩不前,而是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发挥个人的智慧与才能。
尤其是对于士人群体而言,朱元璋的这次举动,激励了他们敢于发声、敢于直言,也让他们相信,在这个国家中,忠诚与正直依然有价值。
![]()
这一改变,也标志着朱元璋作为一位帝王的复杂与深沉。
虽然他以铁血手段统治国家,但面对范仲淹的后代,他展现出的是另一种宽容与智慧。
他认识到,忠诚与正直的精神,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范从文,作为这份精神的传承者,最终获得了朱元璋的宽容与信任。
这一事件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中一段值得铭记的传奇。
![]()
总之,可以说,这一事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范从文个人的命运转折。
朱元璋通过这一宽容的举动,不仅稳固了自己的政权,还为自己赢得了士人群体的支持,为自己的政治智慧与统治理念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而范从文从死囚到拥有五次免死特权的转变,也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最为耐人寻味的故事之一,传颂千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