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欢乐谷,玛雅主题区的木质围栏与小木屋间,一群身披兽皮、面绘图腾的"野人"正被游客层层包围。这些看似原始的部落成员中,不少其实是大学生兼职者——他们或许未曾料到,这份日薪200元的工作会让自己成为景区最炙手可热的"投喂对象"。
上午十点刚过,表演系大三学生小林已经收到第七根香蕉。他蹲在茅草屋前,模仿猿猴捶胸的动作引得孩子们哄笑,随即又被塞满手的薯片和巧克力。"招聘时说主要工作是配合演出,没想到要应付这么多零食。"小林苦笑着展示鼓胀的背包,里面装着游客硬塞的未开封食品,"园区规定不能当面拒绝,现在我的'战利品'够宿舍吃一周了"。这种互动背后是欢乐谷设计的奖励机制:游客每完成三次"投喂"可获得兑换券,集满十张能体验特殊游乐项目。数据显示,10月1日当天,"野人互动区"的游客停留时长同比增加47%。
在特技导演的调度系统中,这些兼职"野人"被编为三个梯队:草屋接待组负责萌趣互动,巡游表演组承担即兴舞蹈,而核心演出组则要参与《玛雅天灾》的大型特效场景。演出中200多组设备协同运作时,大学生们需要精准记住15个安全点位。"他们比专业演员更放得开,"指着正在模拟火山喷发场景的群演说,"有个学生即兴加了段求雨舞蹈,现在成了固定桥段"。园区运营总监透露,今年新增的"湿透区""水花区"等观演分区,灵感正来自兼职学生的提案。
人力资源部的招聘海报在校园论坛引发热议,"带薪发疯"的标语吸引超300份简历。心理学专业的小张在无实物表演环节演绎"发现手机穿越"的震惊,当场被录用。"比起家教时讲题,这里更需要'信念感'。"她展示着被颜料染绿的指甲——这是"野人"的专属美甲服务。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指出,这种短期兼职折射出年轻人对工作"游戏化"的追求:71%的受访学生认为"有趣"比"高薪"更重要,而角色扮演类工作恰好满足社交需求与自我表达。
傍晚的"部落晚宴"环节,佤族演员正教导大学生们传统敬酒礼仪。民族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这种混搭表演无形中消解了文化展示的严肃性——当游客举着自拍杆与"野人"跳抖音热舞时,原始文明符号被解构为娱乐元素。也有家长在留言簿写道:"孩子问为什么野人吃薯片,这反而引发了我们对文明演进的讨论。"欢乐谷计划将此类反馈纳入研学课程开发,让娱乐互动承载更多教育功能。
当闭园音乐响起,"野人"们褪下兽皮戏服,变回赶地铁回校的普通学生。他们背包里叮当作响的零食,既是当代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也记录着Z世代用幽默解构传统的独特方式。正如那位边卸妆边背英语单词的"野人"所说:"今天既完成了人类学观察,又赚了饭钱,这波不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