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会因会议发言失误懊恼、对他人赞美心存怀疑、面对选择畏缩不前,这些日常片段都与自尊紧密相关。自尊不是简单的自我肯定或否定,而是对自我价值的综合评判,深刻影响情绪、行为决策与人际关系。
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与精神病医生弗朗索瓦・勒洛尔合著的《恰如其分的自尊》,是聚焦自尊的通俗心理学读物。作者依托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以“自尊的自测”“理解自尊”“如何维护和修补自尊”为框架,层层递进引导读者理解自尊,实现其动态平衡与自我成长,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心理自助指南。
![]()
自尊是人格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欢自己。自尊由三大核心要素构成,也被称为“三大支柱”:一是自爱,即无条件地爱自己,不依赖社会评价;二是自我观,指对自身优缺点的评估,虽主观性强,但受外界影响;三是自信,有自信,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它是自爱与积极自我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爱自己且自我评价较高,自然会展现自信。
基于三大支柱的不同组合,自尊有高自尊与低自尊两种典型形态,且各有利弊。低自尊者的三大支柱常失衡,自爱脆弱、自我观有裂痕、自信微弱。认知上,自我定位模糊易变;情绪上,对批评和失败敏感,常将中性反馈解读为否定,即便成功也会因担忧无法复制陷入“幸福焦虑”;行为上,因恐惧犯错过度谨慎,行动低效、创新力受压制,甚至在亲密关系中形成“讨好型人格”。不过,低自尊者具备细腻的共情能力,善于察觉他人情绪,在需要耐心与细致的工作中往往表现出色,更易接纳批评。
![]()
高自尊者的三大支柱构成较坚固体系,却可能因过硬产生负面影响。认知上,自我认知清晰稳定,倾向用积极视角解读事件;情绪上,对负面评价耐受性强,有时会刻意忽略质疑;行为上,行动高效有主见,敢挑战高难度目标,竞争中更显魄力。高自尊者抗挫折能力强,适合创业、竞技体育等需冒险创新的领域,且自我认同稳定,不易受他人影响偏离目标,但可能因过度自信低估风险,团队合作中易因坚持己见引发冲突,甚至能力不足时仍高估自己导致决策失误。
所以,高自尊和低自尊各有利弊,自尊的“恰如其分”并非绝对值,而是与生活场景的适配度。
拆解了自尊的三大支柱,接下来,我们看看影响自尊水平的主要因素。
首先,家庭是自尊的原生实验室。充满情感滋养的家庭,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让孩子感受自身存在即值得被爱,这样的孩子自爱扎实,成年后面对质疑仍能坚守自我价值;若家庭中充斥持续性批评或情感忽视,孩子会将自我价值与父母的期待进行捆绑,即便成了行业精英,也可能陷入“永远不够好”的焦虑,形成扭曲自我观。
![]()
学校是自尊的二次锻造场。孩子入学后,学业成绩、师生互动、同学关系共同影响自尊。比如成绩优异且受老师青睐的孩子,往往会在“你很聪明”的反复强化中建立自信。再比如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的孩子,会通过“我能帮助朋友”“我被需要”来强化自我价值。
社会文化是隐形的“自尊评分表”,潜移默化影响自尊。当下社会对成功定义单一,高薪、名校、外貌优势被过度放大,个体的现实自我与“完美模板”有差距时,容易因不符合标准贬低自我价值。
维护提升自尊需针对性策略。家庭中,父母要倾听先于建议,用共情回应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是有价值的”;二是提前还原学校的真实面貌,帮助孩子建立合理期待,避免将校园摩擦误解为“不被喜欢”;三是重构教育观,从“成绩至上”转向“全面滋养”,评价焦点从结果转过程,帮助孩子建立“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的自尊基础;四是平衡爱与教育的边界,以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确信“我值得被爱”,以有边界的要求帮其建立“我能做好事”的自信,避免溺爱或一味否定。
自尊对成年人的影响集中在亲密关系与职场。亲密关系中,高自尊者能保持自我,敢表达需求,被拒绝也不自我苛责,坚信自我价值不取决于伴侣的认同;低自尊者易讨好,为维持关系妥协、隐藏想法,最终导致关系失衡。
![]()
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能滋养双方的自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步是要划定合理的责任范围,让彼此的付出都被看见;第二是争执时聚焦具体问题,不否定人格,以表达感受替代攻击;第三是从伴侣的成功中获得价值感,实现双方自尊的共同提升。
职场是自尊的“实战演练场”,高自尊者敢挑战高难度任务、争取机会,积极应对困难;低自尊者容易自我设限,回避困难。职场需警惕两种损害自尊的情况:一是成为“工作狂”,将过度加班、包揽任务当作提升自尊唯一途径,实则用过度消耗掩盖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一旦这种模式难以维持,则易心理失衡;二是管理者的不当行为,如反复无常、批评针对个人、揽功诿过等,会严重破坏下属自尊,优秀管理者应通过促进团队合作、鼓励成长、及时肯定、包容错误、对事不对人等方式培养下属自尊。
自尊如此重要,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守护和重塑自尊。
认知上,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拆除思维设限。把别人的批评当作了解自己的镜子;学会自我披露,勇敢表达真实的想法感受,借现实反馈修正“拒绝=得罪人”等错误认知;主动尝试新事物,从小冒险积累成功经验,在潜意识中强化“我能做到”的信念。
![]()
行动层面,调整行动模式,把日常行动当作提升自尊的机会,从完成一项小任务中获得成就感;不再自我攻击,内心出现批评声音时,追问想法是否客观、是否有益、当下如何行动、下次怎样改进,让自尊建立在客观评估而非情绪宣泄上;主动制造小失败,在安全范围尝试犯错,认识到失败不会毁灭自己的价值,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克服做事束手束脚的障碍。
人际关系层面,优化社交模式,搭建自尊的外部支撑体系,具体做法是:学会自我肯定,真诚表达需求想法,拒绝他人时不愧疚;善于换位思考,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在积极互动中获得理解与认可;拓展社交圈,参与兴趣小组等活动,从集体的温暖和他人的支持中提升自尊。
自我期待层面,科学定义成功,合理设定自我要求。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威廉・詹姆斯提出,自尊等于成功和自我要求的比值,自我要求过高易致低自尊,需依实际制定踮踮脚能够到的目标,让自我期待贴合现实,而非脱离实际设空泛目标。同时,欣赏生活中的小确幸,从平凡日常中感受幸福,提升自尊。
若自尊偏差严重影响生活,如长期抑郁悲伤、重复情感或职场失败、有酒精依赖等,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与治疗。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自尊并非越高越好,也非越低越糟,关键在于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以包容理性的态度接纳真实的自我,在与自己的和解中培养恰如其分的自尊,从容面对生活风雨,收获成长与幸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