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向宗彦传》第十五章 雪原拼杀72『原创』
72
秋声从湘西的峡谷里一路追出来,像一道不肯停息的暗流。
向宗彦勒马回望,似乎还能看到“溪州铜柱”的光辉在薄雾里泛动。和平铜柱的监铸使,曾经把南楚与五溪永不兴兵相犯的盟誓浇铸进精铜里。
打马前行,如今他却要以刀兵去中原、去北地兑现另外的盟约。那就是中原后晋朝廷所赐的官爵身份,带来需要回报的紧急关头。
“冰影”宝剑的鞘口,嵌着一枚小小的赤符,像一滴凝固的血,精光闪烁,引领着身后的亲兵们。
回到潭州,向宗彦觐见了楚王马希范。紫袍金带已掩不住马希范的疲惫之态,鬓角也已添了秋霜。他亲手把黄绫敕书按在向宗彦的掌心:
“大晋皇帝征天下骁骑北上,对战契丹,南楚三千子弟,另有路途及买马用度,今付予卿。此行不为楚,乃为天下。”
向宗彦早已知晓,中原烽火,燃烧愈旺,他向楚王施大礼,道:
“臣不负楚,不负天下。”
湘江深秋,水色如铁。一百艘蒙冲战船自潭州鱼贯而下,船尖钉着赤漆虎头,虎口衔环,系有尺红绡。
向宗彦站在旗舰“伏波”号艏台,披一袭楚地专制的山皮纹甲,甲片边缘是银丝掐出的夔龙纹。他腰间“冰影”剑的流苏长穗被江风扬起,与桅顶的“向”字大旗均冲着后方。
好一幅南国健儿北征图。
船队由湘水入长江,十月朔日,抵达鄂州。
先前鄂州隶属于吴国时,与中原关系并不融洽,但是现在它已是南唐治下,南唐近期与中原朝廷后晋屡有互动,因而,艨艟换马顺利完成。
鄂州已闻河北急报,契丹铁骑踏越滹沱河。
晋廷以吴峦为贝州刺史,坚守数月,粮囤已空,最后三车粟米分给百姓之后,吴峦名人数一数剩余的好箭加残箭,总攻不足五百支。
副将请求打开西门突围,吴峦大喝“住口” ,仗剑怒斥:
“贝州若失,契丹人三日可抵邺都,陛下的大军还在澶州!”
吴峦弯腰时,发现剑穗上缠着根白发。他已三个月没有卸甲了。
黄昏,契丹人的劝降使抬着金漆匣子又来了,在城下大声叫道:
“只要将军出降,这匣子便是将军的。”
吴峦冷笑着,拈弓搭箭设下城去:
“告诉耶律德光,我吴峦的头,比他的匣子要沉百倍。”
三日后的夜里,贝州北城墙传来巨响。吴峦赶到时,看见塌出三丈宽的缺口,契丹的铁军正踩着同伴的尸体往上涌。
惨烈的巷战开始了,杀了两个时辰,吴峦退到州衙时,身边只剩二十七个弟兄。衙门的门洞里堆着浇了火油的木柴。吴峦解下染血的战袍,露出里面绣着“晋” 字的中衣,转身走向柴堆,忽然看见街角跑来个身影,原来是他的一个副将,浑身是血,举着半面残破的晋旗:
“吴将军!援军……援军还在路上……”
契丹人的马蹄声近了,听见耶律德光的笑声在街角回荡。吴峦大喊一声“点火” ,火苗腾地窜起,在热浪中,他仿佛看见二十年前在洛阳太学,自己和同窗们对着《春秋》发誓的模样——“不臣异族,不辱汉节” 。
最后一口气咽下时,吴峦的手还抓着剑柄。
火光照亮了州衙的匾额,“忠烈”字样在浓烟中时隐时现,就像这个乱世里,总有人要让最后的气息,断在烈焰中,断在契丹人的弯刀前。
贝州刺史吴峦壮烈殒命,邺都粮道被断,杜重威大军顿兵漳水北岸,高行周孤军困于满城。
愤怒不已的向宗彦,三千楚兵改骑北地战马,驰离鄂州,马蹄踏碎沼泽边的芦荻,像似提前降临的雪花。
旬日之后,南楚骑兵进入汴州。这日天色昏黄,日头像一枚被血浸透的铜钱。
向宗彦解剑入殿,“冰影”在金砖上拖出细碎的火花。
后晋皇帝石重贵的声音带着彻夜不眠的嘶哑:
“南楚三千人?”
向宗彦双手呈上马希范的国书,帛书展开,末尾一行朱砂小楷跃入石重贵的眼帘:
“臣之甲士,能于炎天饮瘴,亦能于冰天啮雪。”
石重贵盯着那行字,忽然大笑,笑声震得殿梁积灰簌簌落下:
“好!朕赐尔‘忠锐军’号,即刻赴泰州。”
泰州系目今抗辽前沿,后世之河北保定。在冬月的寒风中,泰州城摇摇欲坠。城墙垛口插满箭矢,像长满了铁荆棘。
向宗彦率“忠锐军”赶到的夜晚,几个契丹游骑正在绕城发射火箭,火箭扎在城墙上,照亮城下护城河,河里浮着半截马腿,马镫上还挂着变硬的兵士的皮肉。
天平军节度使高行周在箭楼上等到了向宗彦。
老将军高行周的铠甲裂了三处,左臂用布条吊在颈侧,布条渗出的血凝成了黑色。他第一句话是:
“楚军?来得正好。契丹的马快,你们的刀快不快?”
向宗彦解下“冰影”宝剑,连鞘递过去。高行周拔剑三寸,剑身映出他灰白的须发,也映出城头上的篝火。老将忽然咧嘴:
“好剑!然而须知,耶律德光的贼心,比这柄剑更冷。”
三日后,泰州和附近的满城降下大雪。
契丹军队以“铁鹞”重甲骑为前锋,掩杀而来。
向宗彦率忠锐军伏于雪沟之中,士卒以白巾覆甲,呼吸间喷出的白气在胡须上结成白霜。
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契丹前锋已至沟前三十步。
向宗彦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响如擂鼓——咚、咚、咚。他掀去白巾,“冰影” 出鞘的刹那,剑锋带起一道弧光,犹如割裂天幕的闪电。
楚兵听令暴起,以三叠阵突进。前排斩马腿,中排刺骑士,后排掷短矛。
契丹人从未见过如此凶蛮的打法,他们手中的弯刀尚未来得及扬起,楚军长刀已顶着马腹划开皮甲,血洒在雪上,像一丛丛怒放的朱砂梅。
高行周率晋军从侧翼杀出,老将的旗枪挑倒一员契丹千户手中的狼头纛。
混战中,向宗彦的“冰影”宝剑与契丹将的镔铁骨朵相撞,火星四溅,震裂虎口。向宗彦却借力旋身,剑尖顺着骨朵杆滑过,“嗖”地一声,削断对方三根手指。
契丹将坠马。铁盔滚落在雪路上,发出空瓮般的回响。
战至午正,契丹退兵。雪地上留下两千多具尸首,忠锐军折损四百员兵将。
高行周拄枪立于被献血染红的雪地,忽然拱手谢向宗彦道:
“热血楚军,晋人记下了。”
当夜,泰州城头篝火熊熊。向宗彦坐在垛口,以雪擦拭“冰影”长剑。剑身映出他眼底的血丝,也映出北方雪原——幽州方向,辽军的大帐,灯火不灭,耶律德光像一头蹲伏的狼,绿色的双眼冒出凶光。
雪花落在剑脊,瞬间被蒸成雾气。向宗彦伸手接住一篇雪,看它在自己掌心化成水滴,忽然想起御龙寨的和平铜柱,晶亮闪光,字迹清晰。
“溪州铜柱能镇五溪,”他低声道,“可这北地雪野,要拿什么来镇?”
风掠过城垛,带来远处的更鼓声。
向宗彦从中衣的衣袋深处掏出平安香囊和两枚铜铃,这是妻子和儿女的陪伴,让他忘却寒冷和忧虑。
深情地捧着香囊和两枚铜铃,莲花池的馥郁香气,安稳北地征人的心绪。
三更了。向宗彦收起香囊和铜铃,收剑入鞘。
“冰影”鞘口的赤符,在火光中闪烁。他离开潭州,奔行于此,这滴赤红,一直是引领军伍的不会熄灭的灯。
向宗彦传
李玉娟 任见 著
本书简介
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传奇人物向宗彦的生命波澜壮阔。本书情节跌宕起伏,既有金戈铁马的战争追溯,也有细腻生动的情感刻画,再现五代十国的动荡与变迁和向宗彦热烈精彩的非凡活剧,描述了艰险重重的湘西民族融合即“溪州铜柱”的产生过程和辰州莲花池古山寨“历史村落”的发展变迁。全书结构奇崛,文笔优美,以“题材惟一”“故事惟一”“文创惟一”成就佳作,值得阅读和收藏。
上下册合计380千字,2006冬月初成,2010秋月修订,2012春月改定。
历史之声
第一章 头角辉光
宗祠西厢房的檀木架上,十九幅描金诰命卷轴层层叠放。
从武周御史中丞的直言,到开元江南巡抚的水利功绩,每卷都刻着铿锵谏言。
东厢房樟木书橱中,十二部诗文集静卧,政论如剑,诗篇似画,墨迹历久弥坚。
《谏争图》中曾祖父怒目持笏,风过画动,似有谏言破空,惊起梁间燕雀。
垂髫之龄的向宗彦,踩银杏叶,行蹒跚步。檐角风铃伴奏,墨香与檀香交织成文化呼吸。
第二章 奔赴战火
鄱阳湖晨雾如纱,向氏船队破浪前行。向宗彦立船头,玄色战袍猎猎,腰间长剑与晨风相和。船舱内,裹伤白绫堆成山,金创药气既振奋又忧伤。
老船工望着血色云霞:“公子这是往虎口里送!”
向宗彦扬鞭指残月:“叔父死守七日,英雄壮志岂惧虎口!”
三日后抵虔州,江风裹寒意,玄甲映晨光。他忆起叔父影响,习演兵法骑射,今番驰援,既是检验,亦是淬炼。
第三章 高门试玉
暮春张府后园,张艾妹持《诗经》而来,白棠别发间。
小侍女逗趣:“雎鸠比锦鲤懂风情?”
她红耳尖,却侃侃而论:“雎鸠雌雄相随,本是自然真情,何须礼教捆缚?”
向宗彦肃然道:“妹妹所言,令我受教。古人取雌雄相和之意,确胜牵强附会。”
她展颜笑说:“《诗》本心声,‘关雎’妙在朦胧 —— 君子隔苇望淑女,千年后我们说‘关雎’,皆是朦胧之美。”
第四章 险途茶使
船队入长江,狂风骤起,主船偏舵卡死。周匡正抓撬杠跃江,凭水师经验摸索,终将舵叶撬开。误入南唐竹签阵,郑弘毅急令放帆减速,众水手奋力划桨,转出危途。
傍晚七船搁浅浅滩,他集十余船工撑篙,号子声中挪船出滩。夜静,惟闻喘息。次日冰雹如拳,砸船板砰砰作响。
向宗彦令靠岸,周匡正急呼:“江岸陡峭,抛锚更险!”
话音落处,狂风掀动副船,十九岁船工抓桅缆自救,众人惊出冷汗。
第五章 洛城厚待
洛阳天街,隋帝规划暗合星象,唐时更成繁华纽带。上元节张灯结彩,商贾云集,丝绸茶叶与域外香料交汇。
冯道指向天津桥南:“武周时,李昭德、阎知微皆殒命于此。”
向宗彦震撼:“权力场竟如此酷烈。”
冯道叹:“天街既是盛世舞台,亦是权力祭坛。”
走上天津桥,二人共鸣:它承载隋风唐韵,见证繁华与血腥,终是文明融汇的见证者。
第六章 焕然潭州
马殷凝视潭州民居,决意扩建都城。青铜编钟鸣,工匠云集。湘江商船载木,号子与江声交织;城外窑火昼夜不息,工匠摔泥制瓦,汗珠凝霜。
金秋十月,十六里新城墙崛起,青砖包夯土,高逾三丈。朝阳下城门开启,贩夫走卒、文人墨客赞叹不绝。河道如带,画舫穿梭;街道齐整,官署商区分明。
马殷宴群臣,高郁展开黄绫:“设长沙府,辖二十九州,立六部,仿中原建制。”
向宗彦立于班列,新赐玉带泛光,深知潭州正焕新生。
第七章 五溪英豪
五溪山民,源溯远古巫咸,秦汉时拒汉廷,魏晋融流民。唐设羁縻州,彭瑊父子经营溪州,至彭士愁已辖二十余州。
马希范改怀柔为苛税,山民不堪,彭士愁借后蜀支持反楚,天福四年八月,率万兵攻辰、澧二州,焚镇掠民。
拓跋恒谏马希范:“先平后抚。” 刘勍、廖匡齐、向宗彦率军迎战。
向宗彦请战:“我为武安军衙前使,或可劝降,免生灵涂炭。”
第八章 沅水逆旅
沅江回流石段,明滩暗礁密布,风势诡谲。向宗彦望老艄公掌舵,叹:“兵书未载此等险。”
忽闻惊呼,三艘漕船撞礁倾覆,军械粮草沉江。廖匡齐跃水救卒,呛水仍挥手:“靠岸!”
申牌时分,船队泊天然港汊,结筏成营。当地百姓送热粥:“马大王通商路,才有今日温饱。” 向宗彦接过,知民心是最稳船锚。
夜宿船阵,渔人老周赠朱砂:“洒船头,避水鬼。”
向宗彦望着江面,明白沅水险,不及人心叵测。
第九章 辰澧攻守
辰州城头,田好汉督战,礌石箭雨倾泻。南楚军蚁附攻城,廖匡齐持长枪登云梯,枪尖破敌喉,血溅甲胄。城头滚油泼下,士兵惨叫坠落,廖将军臂受创仍冲锋。
向宗彦观战局,对刘勍道:“夜袭东南角,彼处火区有隙。”
三更,三百死士泅水登岸,燃火箭射城。火借风势蔓延,田好汉救火忙,东门防务松动。廖匡齐、向宗彦分兵杀入,巷战惨烈,血染红石板。
田好汉率残部遁往码头,辰州终破。刘勍望城头楚旗,忽觉箭囊沉重。
第十章 乌龙僵持
九龙墩山道如九龙蜿蜒,每段皆有陷阱。南楚军攻至第三哨寨,滚木礌石如银河倒泻,士兵坠崖,血溅嫩叶。
刘勍掷头盔,灌酒叹:“楚王催‘克期平乱’,可这山……”
向宗彦捡带血箭镞,其上图腾狰狞:“硬拼无谓。彭士愁恃险,却缺粮草。不如围而不攻,待其自溃。”
雨雾中,双方僵持。南楚军营瘟疫蔓延,药石难阻减员。
刘勍终下令:“退往天门县,整兵再图。”
大军撤时,向宗彦回望九龙墩,知此退非怯,乃为久战之计。
第十一章 春雨鏖兵
雨雾锁乌龙,彭士愁骑兵突袭楚营。五溪山兵如鬼魅,毒箭啸叫,楚兵惨叫不绝。
向宗彦令缩营固守,亲率精锐夜袭敌巢。三更,三百死士分三路:一路纵火,一路冲杀,一路接应。火光冲天,山兵溃乱。
向宗彦挥剑斩将,却见尸横遍野,忽生悲悯。黎明,楚营暂安,他对刘勍道:“战损惨重,不如议和。”
刘勍沉默,终点头。春雨洗战场,血水入泥,向宗彦悟曰:胜利若以白骨堆砌,纵胜亦悲。
第十二章 和平会商
湘仲驿站,向宗彦展《复溪州铜柱记》,彭师暠指尖摩挲纸角:“‘渐为边患’句,刺耳。”
向宗彦释曰:“实录方显诚意。”
谈及铸柱,彭师暠蹙眉:“工银八千两,五溪难承。”
向宗彦笑:“各担其半。柱成,五溪工匠名刻柱基,此非施舍,乃万世功业。”
暮色中,彭师暠割发系纸,向宗彦解玉佩压之。“五溪契约见血发,楚人物信见玉心。”
江风穿窗,似传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十三章 精铜成柱
御龙寨冶场,二十六座土炉如铜狮蹲伏。彭士愁掌坩桶,向宗彦执木杖,铜汁赤白如火龙入范。开范时,柱声如磬,余韵绕谷。
七月望日,基座、顶盖铸就,楚王赐万枚 “乾封泉宝” 藏柱中。
巫师祭三牲,老錾匠落第一凿,铜声清越。
向宗彦记:“天福五年秋,铜柱始镌,吾心惴惴如悬丝。”
他知此柱非镇物,实乃桥跨楚溪,纽连今古,让刀兵化玉帛。
第十四章 辰州莲花
莲花池山寨,依形就势,山如莲开,寨墙半卷半舒。主街青石铺就,两侧沟渠通山涧。
互市滩上,苗妇售茶蜜,汉商列绢布,盐堆似雪。
向宗彦立寨门,望苗汉兵共守:前排藤甲持镰,后排铁甲执戟。内宅 “怀柔” 匾下,地图标酉水苗寨,朱砂圈示兵力所及。
张文卿问:“苗汉如何相安?”
向宗彦答:“互教技艺,通婚赠镜,不分族属,只论心诚。”
山风拂铜铃,似唱和谐歌。
第十五章 雪原拼杀
辰州莲花池夏夜,风带潮湿腥味。向宗彦在油灯下展阅急报,指节泛着冷白。
石重贵拒向辽称臣,耶律德光挥师南侵,战火迫近。潭州兵部征召令至,向宗彦取 “寒锋” 刀与 “冰影” 剑,月光照刃如银线。
黎明,他写下 “辰州稻熟,宗彦当归”,披甲上马。妻儿递来平安香囊与铜铃,岳父母伫立目送。
北地烽火中,他知此去,需以刀剑护中原,如雪原寒梅,于血与霜中绽放风骨。
第十六章 英烈永在
辰州莲花池晨雾如纱,十六亲兵扛赤漆棺椁归来,玄色斗篷沾泪似血。
寨民跪迎,老妇挥艾草成挽幛。
灵堂内,张艾妹扣棺恸哭,向拾撞棺呼父,向琼泪落如溪。
彭士愁率酋长以刀划面,血与泪滴衣袍。
夜阑,张艾妹将香囊与铜铃沉莲池,水波载其漂向沅江。
群山静默,松涛呜咽,似在传唱:忠魂虽逝,如铜柱永立,光照千秋。
第十七章 我的湘西
湘西之魂,不在奇峰异水,而在人文荟萃。五溪流域,峒歌与汉曲和鸣,苗织共湘绣比艳。
向公宗彦以通婚联姻化畛域,以贸易通商结同好,让武陵山下美丽与和谐共舞,酉水河畔文明与野性交衔。
溪州铜柱,非仅镇疆之器,更是民族和解的见证;辰州莲花寨,不只是军事要塞,实为多元共生的家园。
这片土地,因先辈的包容与坚守,终成文明交融的沃土。
第十八章 湘西的我
我与湘西,是魂与土的相拥。
踏过沅水滩涂,触摸铜柱斑驳,方知和平从来不是偶然 —— 是向公们以剑为笔,在雪峰酉水间写下的史诗。
看苗家姑娘织锦,汉家匠人打铜,才懂 “共生” 二字的重量:不是同化,而是各美其美。
当晨雾漫过莲花寨,芦笙与书声交织,便明白:我是湘西的儿女,湘西亦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图腾,血脉里流淌着它的坚韧与温柔。
书后的话
作者简介
![]()
![]()
台北张教授手持任见《曹操传》台湾版
![]()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大唐上阳》(15卷),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