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6年,神都洛阳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
一场大雪,将辉煌的宫殿群笼罩在一片肃杀的白色之中。
上阳宫的观风殿内,灯火通明,温暖如春。
年过七旬的女皇武则天,正襟危坐,目光如炬,审阅着来自帝国四方的奏折。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一名信使浑身披雪,跌跌撞撞地跪倒在地,双手高举着一份用火漆密封的八百里加急文书。
![]()
「陛下,河北急报!」
武则天眼帘微抬,身边的上官婉儿会意,立刻上前接过文书,呈到御前。
没有想象中的雷霆震怒,也没有惊慌失措。
女皇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份写着「清边道总管王孝杰,兵败于东硖石谷,没于阵中」的战报,沉默了许久。
殿内,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那即将到来的、足以让整个帝国为之颤抖的怒火。
然而,武则天缓缓抬起头,望向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用一种近乎平静的语气,问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问题。
「他的儿子,王无择呢?」
01
时间,仿佛倒流回四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秋天。
碎叶城头,大周的龙旗在猎猎西风中,再一次高高飘扬。
须发已经有些斑白的将军王孝杰,按着腰间的横刀,望着眼前这座失而复得的西域重镇,眼眶微微湿润。
在他身后,是欢声雷动的数万大唐将士。
为了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
自咸亨元年(670年)以来,曾经被大唐牢牢控制的安西四镇,在与吐蕃的反复拉锯中,尽数陷落。
这是刻在帝国心头的一道耻辱。
直到四年前,也就是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力排众议,任命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率军三万,誓要收复失地。
没有人看好这次远征,就连朝中最乐观的大臣,也认为这不过是一次徒劳的尝试。
但王孝杰做到了。
他率领大军,翻越了连飞鸟都难以逾越的葱岭,以雷霆万钧之势,连破吐蕃大军,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座重镇,重新纳入帝国的版图。
消息传回神都,举国欢腾。
武则天亲临城门迎接凯旋的王孝杰,封他为左卫大将军,一时风光无两。
那一刻的王孝杰,是大周最耀眼的将星,是百姓口中的常胜将军,是让所有敌人都闻风丧胆的帝国守护神。
他以为,自己的一生,都将与胜利和荣耀为伴。
02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696年的夏天,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契丹,这个曾经臣服于大唐的部族,在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带领下,悍然反叛。
他们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兵锋直指河北,所到之处,州县望风而降。
消息传来,神都震动。
武则天先后派遣多路大军征讨,结果都以惨败告终,数员大将被杀,举国上下,谈契丹色变。
帝国,再一次站到了悬崖边上。
在压抑的朝会上,武则天环视群臣,目光最后落在了王孝杰身上。
这位昔日的常胜将军,此时已年近古稀,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
但现在,只有他,才能担起这副千斤重担。
「王孝杰听封!」
女皇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
「朕命你为清边道总管,统兵十八万,征讨不臣,望卿早日凯旋。」
没有推辞,没有犹豫。
王孝杰叩首领命,声音一如既往地洪亮:「臣,遵旨!」
出征前夜,王府灯火通明。
王孝杰擦拭着自己心爱的宝刀,儿子王无择默默地站在一旁,为父亲整理着盔甲。
「父亲,此去定要多加小心。」
王孝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笑道:「放心,待为父得胜归来,再与你痛饮三百杯!」
他没有告诉儿子,自己心中那隐隐的不安。
对手不再是高原上的吐蕃人,朝中的掣肘也远比四年前要多。
但他,别无选择。
作为军人,马革裹尸,本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03
大军一路向北,很快便与契丹叛军相遇。
与王孝杰搭档的,是右金吾卫大将军苏宏晖。
然而,两位主帅在战略上,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苏宏晖认为契丹军势大,应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而王孝杰,这位习惯了在西域战场上长途奔袭、以快打慢的将军,却认为应当抓住战机,速战速决。
争执不下,王孝杰决定亲率前锋精锐,先行出击,直捣黄龙。
他太渴望一场胜利了。
不仅是为了帝国,也是为了捍卫自己一生的荣耀。
大军进入了东硖石谷,这里两山夹峙,道路狭窄,是天生的伏击之地。
身经百战的王孝杰并非没有察觉到危险,但他更相信自己麾下精锐的战斗力。
然而,当他率军行至谷中最狭窄处时,意外发生了。
漫山遍野的契丹伏兵,如潮水般涌现。
箭矢如蝗,喊杀震天。
唐军瞬间陷入了重围。
王孝杰临危不乱,指挥部队就地结阵,奋力抵抗,同时派人向后方的苏宏晖求援。
他相信,只要苏宏晖的后援大军一到,前后夹击,必能反败为胜。
他等了一个时辰。
![]()
又等了一个时辰。
援军,迟迟未到。
他不知道的是,在后方数十里外,苏宏晖听闻前锋遇伏,竟被吓破了胆,非但没有发兵救援,反而选择了后撤。
这个懦弱的决定,彻底断送了王孝杰和数万前锋将士的生路。
04
夕阳,将整个山谷染成了一片血色。
王孝杰身上的铠甲,早已被鲜血浸透,分不清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
身边的亲兵,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他手中的横刀,已经卷了刃。
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这位纵横沙场一生的老将,迎来了他最后的战斗。
他嘶吼着,冲向了敌阵,生命中最后的力气,在这一刻迸发。
最终,力竭的他被敌军逼至悬崖边。
他回头,望向神都洛阳的方向,那里有他的君主,他的家人,还有他一生的牵挂。
他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碎叶城头那面迎风飘扬的大周龙旗。
一声长叹,王孝杰掷出断刀,纵身跃下了万丈悬崖。
将星,就此陨落。
主帅阵亡,数万精锐全军覆没的消息,像瘟疫一样在唐军大营中传开。
十八万大军,一朝崩溃。
消息传回神都,朝野震动,百官噤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女皇那张看不出喜怒的脸上,等待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雷霆之怒,然而,武则天只是平静地翻看着战报,许久之后,她抬起头,问的却是:「王孝杰的儿子,王无择呢?」
05
女皇的这句问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神都的朝堂之上,激起了千层巨浪。
第二天的大朝会,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一名御史率先出班,声色俱厉地弹劾王孝杰轻敌冒进,致使王师惨败,丧师辱国,罪不容诛。
他请求陛下追削王孝杰生前所有官爵封号,并将其家人贬为庶民,以儆效尤。
立刻,便有数名官员站出来附和。
墙倒众人推,这是官场上千古不变的定律。
王孝杰一死,那些昔日嫉妒他功高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想上来踩上一脚。
王无择就跪在殿外,听着那些刺耳的言语,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而有力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有本奏。」
是宰相狄仁杰。
这位深受武则天信任的老臣,缓缓走出班列,躬身道:「王孝杰虽有轻敌之过,但其忠勇之心,天地可鉴。他为国尽忠,血染沙场,最终马革裹尸,乃是国之壮士。如今尸骨未寒,岂能再让其家人流泪?若如此,则寒了天下将士之心。」
狄仁杰的话,掷地有声。
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了下来。
武则天默默地听着,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
所有人都明白,决定王家命运的,不是御史的弹劾,也不是宰相的力保,而是御座之上,那位女皇的心意。
她那句“王无择呢”,究竟是杀机,还是转机?
终于,武则天开口了。
「宣王无择,进殿。」
06
当王无择走进这座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宫殿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悲痛,却没有丝毫畏惧。
他跪倒在女皇面前,重重地叩首。
「罪臣之子王无择,叩见陛下。」
武则天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虽然面带悲戚,但脊梁挺得笔直,眉宇间,有几分他父亲当年的英气。
「抬起头来。」
武则天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你父兵败,丧我精锐十数万,你可知罪?」
王无择抬起头,直视着天颜,朗声道:「家父轻敌,确有其过。但临阵决断,胜败乃兵家常事。家父没有败给契丹人,而是败给了拥兵不救的同袍!他力战而死,以身殉国,无愧于陛下,无愧于大周!」
「罪臣之子不敢为父请功,只求陛下降恩,准许孩儿前往东硖石谷,为父收敛骸骨,让他魂归故里。」
说罢,王无择再次叩首,泪如雨下。
大殿之上,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为王无择捏了一把汗。
在盛怒的君主面前如此抗辩,无异于自寻死路。
许久,御座之上传来一声悠长的叹息。
「好一个将门之后。」
武则天缓缓站起身,走下御座,亲手将王无择扶了起来。
「狄卿说得对,为国尽忠者,虽败犹荣。朕不但不降罪于你家,还要重赏!」
她转身,对所有大臣宣布。
「传朕旨意:追赠王孝杰为豹韬卫大将军,赐谥号『壮』!其子王无择,忠孝可嘉,特授游击将军!」
圣恩浩荡,举朝皆惊。
女皇用她的决断,告诉了所有人,一个伟大的帝国,绝不会让自己的英雄,流血又流泪。
07
几年后的一个清明,洛阳北邙山。
已在朝中崭露头角的王无择,一身素服,来到了父亲王孝杰的墓前。
墓碑上,武则天亲赐的那个「壮」字,在春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摆上祭品,斟满酒杯,将父亲生前最爱喝的烈酒,缓缓洒在地上。
远处,神都洛阳的轮廓清晰可见,市井间的喧嚣,隐隐传来,一片盛世景象。
![]()
一阵风吹过,松涛阵阵,仿佛是英雄不朽的魂灵,在低声吟唱。
王无择知道,父亲的悲剧,最终在那个女皇的一念之间,得到了最温暖的结局。
那一天的雪夜,上阳宫里那句看似随意的问话,问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儿子的下落。
那问出的,是一个君王的胸怀,一个帝国的温度,和一段青史不灭的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