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个人的生命轨迹
2025-10-06
以前没事干的时候经常写一些给自己看的文章,后来公众号被封的多了,也就开始变乖了。
近代史是敏感区,你看那么多研究历史的专业和个人,但几乎没有人说近代史,没有办法,随心所欲只能给内心的自己。
记得之前我说过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阿莱最开始的诗歌,专门借了看看,却感觉很难受,因为不符合,但的确符合最初的这个概念。
其实我们熟悉的这些作家,其实真正的巅峰之作就是成名作,因为那是最真实最大胆最自然的时候,没有名气顾虑,信马由缰。
人,一旦有了名气,就没有太大的创作自由了。
你看莫言现在的作品,譬如《晚熟的人》,写鸡汤去了,若是按照今天的审查标准,莫言的这些作品一个都出不来……
按照正常来说,一个人,特别是作家一般都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一部作品比一部作品醇厚,因为他站的越来越高了,思考的越来越深邃了,类似土耳其那个所谓的叛徒作家一样。
我相信我们这里也是,只是名气越大,雷区越多,从而全写成了命题作文,同时也开始朝市场妥协。
其实有很多人可能都在写一些适合只给自己看的文章,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毕竟只要不是面向外界的,只是简单的自己的随笔,都可以说是这个游戏的漏网之鱼。
就像是我之前说的一个观念,中华文化足够久远,不管你是什么观念,总会找到可以支撑你观点的论据,所以辩论的时候就看谁能说服谁。只是很多时候,辩论都变成了起哄,谁能带动观众也是一种方式,我以前在学校见过太多。
![]()
按说辩论是稀罕的,我们其实更喜欢争论,喜欢情绪化,不追求真理,只图痛快,只考虑输赢。
辩论只能在理性的人之间才能进行!
贾樟柯的巅峰之作就是《小武》,后来他没有一部作品能媲美《小武》。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小武》他可能只是想拍摄一部纯粹的电影,没有考虑票房,后面的作品,都要考虑票房。
内容还要通过审核,要足够正能量,他还想把一些小心思包藏祸心在剧情里,那就越来越大,越来越粗,外面熟了,里面还是生的。
我以前发过一个朋友圈,说的是为什么大导演会拍烂片,那个时候是我刚看完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学》,里面也说了这个观念!
《小武》可以算得上大师之作,什么是大师之作?越简单,越深刻。
导演年龄一大,就容易进入一个误区,总想输出什么,想教化什么,想让整部电影有意义,想传递一些复杂的观念,结果电影很难看。
张艺谋跟巩俐早期合作的那些电影,他真是个天才,后面拍的,那都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佛说家常事,职业修行是需要大牺牲的,要牺牲凡人的生活,同时要逆生命过程,例如去克制人与生俱来的贪嗔痴,不是有这个天分或执念的人完全没有必要遁入。普通人可以见到的把修行融入生活,生活即修行,把所有的纷扰、痛苦都理解为修行的课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复盘问题,然后就是三个禅:缠中修禅,缠中悟禅,缠中用禅。
尊重每个人的生命轨迹,每个人修的课题不同,尊重不干涉。
我们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课题……
我们的人生,总是习惯性的插手别人的课题,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课题。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的一段话:人生其实就是一辆开往坟墓的列车,一路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自始至终陪着你走完。有人上车,也有人中途下车。当有人下车的时候,不要问为什么,即使不舍,也应心存感激,然后挥手告别!我感恩遇见你,感谢你带给我的一切。好在我一直把我的一些东西送给你,我的欢喜、我的爱、我的胡搅蛮缠甚至是我的狰狞,虽然我从没问过你想不想要,但我知道这些东西我从不会给别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