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永乐二年冬,太庙里添了一尊牌位。
不是武将,不是宗室,而是个出身佛门的文臣。
没人想到,一个穿过袈裟、走进庙堂的和尚,竟能配享历代功臣之列。
可105年后,这块牌位被人悄悄移走了。
![]()
事情发生在嘉靖元年。
那年正月,宫里下了一道旨意,说“和尚之身不宜列于太庙”,于是姚广孝的神主被撤了下来,送回僧庙。
没风没雨,也没多少人议论。
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不是随便的事儿。
![]()
姚广孝是谁?靖难之役里,最重要的那颗棋子。
一位和尚,怎么成了决定皇位归属的谋士?这事儿,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那会儿,朱元璋刚去世,皇位传给了孙子建文帝。
![]()
新皇年轻,心气儿高,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说白了,就是不想让叔叔们手里再握兵权。
可问题是——这些叔叔可都不是省油的灯,尤其是燕王朱棣。
手握重兵,镇守北平,跟建文帝隔着半个北方。
![]()
皇上要削他,他怎么可能乖乖就范?
这时候,姚广孝出现了。
他当年是怎么进朱棣圈子的,说起来挺巧。
朱元璋为马皇后祈福,召集全国高僧。
![]()
姚广孝就在其中。
那会儿朱棣还没起兵,两人聊得投机,姚广孝干脆就跟着他去了北平。
谁也没想到,这一去,是大明朝政权风向的转折点。
姚广孝不是普通和尚。
![]()
他熟读儒道佛典,脑子极快,眼界也高。
朱棣对他信任得很。
传说朱棣有天出个上联:“金鳞岂是池中物”,姚广孝脱口就来:“王不出头谁是主。”
这话不是随口说的,是把朱棣心里的犹豫直接扯了个明白。
![]()
再往后,朱棣每次谋划大事,几乎都要找姚广孝商量。
靖难之役三年,朱棣四次进京、三次兵败,姚广孝始终稳坐北平后方,辅佐朱高炽守城。
那时候北平局势一点不轻松,朝廷随时可能派兵攻打。
可姚广孝一点不慌。
![]()
他说:“此为天命。”
古人对“天命”这俩字,说实话,那是信得很的。
一句话下来,军心就稳了。
朱棣打进南京那年,是1402年。
![]()
建文帝下落不明,史书上写得含糊,有说烧死的,有说逃走的,也有说出家为僧的。
无论真假,皇位归了朱棣,这是定局。
朱棣即位后,改年号永乐。
他没忘姚广孝,封他为“弘文馆大学士”,还让他主持修建北京城、筹划南北交通。
![]()
永乐年间很多大工程,姚广孝都参与过。
可他从不贪权。
朱棣多次想加官进爵,他都推辞。
说自己是佛门弟子,不宜过多参与朝政。
![]()
他不是敷衍。
在朝堂上,姚广孝常常为人请命。
朱棣性子像他父亲朱元璋,脾气暴,杀伐果断。
姚广孝劝他:“治国可严,不可酷。”朱棣一开始不听,后来慢慢也就受他的影响,收了点锋芒。
![]()
他不是那种一朝得势就拉帮结派的人。
恰恰相反,他常为前朝旧臣说话。
有几次,朱棣想清理建文朝留下的人,他出面劝住了。
他知道,剿尽异己不是长久之策。
![]()
永乐七年,姚广孝病重。
临终前,他只说:“愿还僧衣,归净土。”朱棣亲自送葬,辍朝两日,赐谥“文康”。
后来,明仁宗即位,追封他为“太子太保”,并让他配享太庙。
一个和尚,生前不恋权,身后进太庙。
![]()
这在明朝,是头一份。
可这份荣耀没维持多久。105年后,嘉靖登基。
他是朱元璋的九世孙,一心想恢复“正统血脉”的尊严。
靖难之役,虽然没人明说,但在他眼里,就是叔侄篡位的一场乱局。
![]()
姚广孝是谁?策划者之一。
而且是和尚。
嘉靖崇道,极不喜欢佛教。
于是,他借着“和尚不宜配享太庙”的由头,撤了姚广孝的神主。
![]()
没有公开谴责,也没有大张旗鼓。
就这么悄悄地,把这个名字从功臣列中抹去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在太庙里提起姚广孝。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1年。
李贽,《藏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至卷二百,中华书局,1962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