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姨退休后,喜欢在公园里跳舞、遛狗,时常与邻居们闲谈。有一天,她发现在左脚的脚底多了个小黑痣。起初她并未在意,以为不过是皮肤的小变化,偶尔痒一痒还用指甲挠挠。不料半年后,黑痣突然变大了,颜色也变深,还时不时有点刺痛感,甚至曾蹭破流血。家人听说后劝她赶紧去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面色凝重,怀疑为恶性黑色素瘤,需要抓紧手术切除。陈阿姨很难接受,毕竟一个小痣竟然和“癌症”扯上了关系?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黑痣毫无警惕,殊不知,有些部位的痣癌变风险极高。尤其是黑色素瘤,这种皮肤癌在我国发病率虽然不高,却因恶性进展迅速、致死率极高而备受关注。你以为身上的痣只是个外观标志,却可能暗藏杀机。哪些痣、长在什么位置更容易出问题?如何自查?一文告诉你答案,别等健康亮红灯才后悔!
![]()
“三大危险部位”你身上有吗?风险信号要牢牢记住!下面这些细节,80%的人都忽略了,尤其是第3点!
事实上,黑痣本身并不可怕,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因为痣而得癌症。但如果黑痣长在下面3个位置,癌变风险却会明显增加:
长在头部、颈部、面部等日晒部位的痣,由于常年暴露在紫外线下,细胞容易损伤,发生基因突变。国家《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强调,日晒是导致黑色素瘤最主要的可控因素。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每十万人中就有0.9例黑色素瘤患者,比1990年上升了110.3%,与生活方式变迁和户外暴晒关系密切。
![]()
如手掌、足底、肛门、外阴、口腔黏膜、皮带区域等。这些区域因为日常活动反复摩擦或创伤,容易引发局部组织修复异常,诱发黑素细胞无序生长。国内多家大医院肿瘤科资料显示,相当比例的黑色素瘤确诊者,病灶恰好是在上述部位。另外,巨型先天性色痣等特殊类型也要小心。
如果黑痣原本没什么异常,在撞伤、割伤、点痣、搔抓后反复出血、结痂,之后短时间内快速增大或颜色加深,也应警惕。研究发现,创伤和反复刺激会导致色素细胞受损,从而提高癌变可能性。
![]()
有不少人担忧,如何区分普通痣和危险痣?《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了简单易记的“ABCDE”自查法则,哪怕非专业人士也能用:
A(Asymmetry):看痣的两半是否对称。癌变痣往往形状不对称。
B(Border):观察边缘是否规则。高危痣边缘锯齿、模糊、断裂。
C(Colour):颜色是否均匀。异常痣颜色分布不均或多色斑杂。
D(Diameter):直径是否异常。大于6毫米或短期迅速变大要担心。
E(Evolving):有无变化。近期隆起、变高、出血、瘙痒、刺痛、溃疡等都是红旗信号。
广东省皮肤病防治所王建琴主任指出,99%的普通痣无需特别处理,但若符合以上任何一条,或出现在“三大危险部位”,务必尽早到医院就诊,可通过皮肤镜和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
![]()
许多人担心,皮肤上的痣是不是必须都切除?其实,大部分痣安安静静,只需密切观察变化即可。但若想从根源降低黑色素瘤发病风险,还请做到以下几点:
避免反复点痣、搔抓痣和用激光自行处理。专家特别提醒,多次非正规处理未祛净的痣,恶变风险显著升高,建议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手术去除。
做好日常防晒。紫外线是黑色素细胞癌变的“头号帮凶”。户外活动要戴帽子、遮阳伞,使用SPF≥30防晒霜,尤其是头脸及裸露部位,更要注意。
痣不可拔毛、搔抓或长时间摩擦。痣上长毛时,有人会用镊子拔掉,殊不知这样会刺激毛囊,增加感染和细胞变性的风险。
![]()
如果有家族黑色素瘤史或者巨型先天性色痣等高危个体,应做到定期随访、医生动态管理。
身上的痣,大多数时候只是身体的标志。但当痣出现在易晒、易摩擦、易受伤的三大危险部位时,千万别疏忽。尤其一旦发现其有快速变大、异色、边缘不规则等特征,要争分夺秒前往正规医院排查。“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恰恰是对抗黑色素瘤的最有效武器。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