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江南按语】又到中秋时,老朽10年前曾在《太原晚报》连续刊登过一批有关饮食文化的文章(压缩版),其中包括《朱元璋与“月饼”》(见图1)。月饼是个啥东西?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了月饼的始祖 ‘太师饼’。汉代时,芝麻、胡桃等从西域传入,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 ‘胡饼’。唐代,民间已有饼师制作月饼的雏形,当时称为圆饼。‘月饼’ 一词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不过当时的月饼是日常食品,并非中秋专属。元代中秋节流行吃月饼,并出现馈赠月饼的现象。明代以后,始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大量记载,月饼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民间互赠月饼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清代中秋月饼的帮式基本形成,品种、质量都有新的发展,月饼上还绘有 ‘嫦娥奔月’ 等图案,地方特色月饼也开始形成。月饼与 ‘月’ 的关联,深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习俗与象征寓意,从起源、形态到文化内涵,二者几乎密不可分。月饼的诞生,本质是为 ‘祭月’仪式服务,而 ‘月’是祭月的核心对象。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秋夕祭月’ 的习俗(“秋夕” 即农历八月十五,此时月亮最圆、月色最皎洁,被视为 “月神” 的象征)。最初的祭月贡品多为圆形的谷物、瓜果,以契合月亮的圆形意象,表达对月神的敬畏与祈福(如祈求丰收、家人平安)。随着时间演变,贡品逐渐升级为更精致的 饼食, 魏晋时期有 ‘中秋食饼’ 的记载,唐代饼食与赏月活动结合,到宋代,这种 ‘中秋饼’ 已定型为‘月饼’,并成为祭月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供品。简言之,没有‘月’(月神崇拜、祭月需求),就没有月饼最初的存在意义。”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