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29岁当师长,建国后担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1977年被撤职

0
分享至

他在29岁的年龄就当上了师长,建国之后更是担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的主任,却又在1977年的时候被撤职,他就是开国少将胡炜。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看看这位胡炜将军的传奇人生吧。



1920年10月5日,胡炜出生在河南新蔡县余店乡胡营村一个殷实农家。这个富农家庭,给了他同龄人难以企及的读书机会。

他6岁入私塾,12岁考入县立中学,15岁远赴开封求学,少年胡炜的书包里总装着鲁迅的《呐喊》、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这些进步书籍像火种般点燃了他的救国热情。

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波及开封,15岁的胡炜跟着同学们冲上街头,在刺骨寒风中呼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当游行队伍遭到军警水枪镇压时,他抹了把脸上的冰水,悄悄加入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

在开封高中的教室后巷,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办起油印小报《启茅》,用从杂货铺赊来的纸张,油墨熏得眼睛流泪也要把抗日救亡的文章印出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17岁的胡炜瞒着家人,带着简单行李投奔豫南桐柏山区的抗日游击队。在泌阳县焦竹园,他见到了新四军四支队八团的指战员,被编入宣传队。几个月后,经中共开封地下党组织介绍,胡炜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宣誓时,他的布鞋已经磨得露出了脚趾。



1938年,胡炜随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东进抗日,在皖中皖东敌后展开游击战。他从连指导员干起,在来安反“扫荡”战斗中,带领战士们用土制手榴弹击退日伪军三次进攻。

1942年4月,淮阴日伪军300余人沿运河西犯,时任十四团政委的胡炜率部在高庄设伏,激战整日击毙日军指挥官西本义夫,缴获步枪80余支。战后,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专门编排歌剧《高庄战斗》,胡炜抱着缴获的三八大盖枪在后台看得热泪盈眶。

1943年,胡炜调任甘泉县委书记兼县支队政委,面对日伪顽三重压力,他带着一个步兵连和侦察队深入虎穴。在大仪集反偷袭战斗中,他亲自端起机枪压制敌人火力,腿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最终歼敌60余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甘泉县从“伪模范区”变成拥有40多个乡政权的抗日堡垒,县支队兵力从不足百人发展到1500多人。

解放战争时期,胡炜在华东野战军从团政委升任师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了孟良崮、淮海等重大战役。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期间,他所在的二纵四师奉命在青驼寺阻击国民党83师增援

在石磊山阵地,胡炜带领部队连续打退敌人十几次冲锋,阵地上弹坑密布,他和战士们用刺刀、铁锹与敌人肉搏,最终将敌军阻于距孟良崮仅5华里处。战后统计,四师伤亡近千人,但成功保障了华野主力全歼整编74师。

1949年2月,29岁的胡炜被任命为三野21军61师师长,成为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师长之一。

渡江战役中,他率部作为突击师突破长江防线,随后冒雨疾行几十里解放杭州。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桃花岛战斗中,他果断抓住战机,采用“中央突破、分割包围”战术,仅用几个小时全歼守敌,被第七兵团通电嘉奖为“速决典范”。

1953年3月,胡炜以21军参谋长身份赴朝参战。在金城战役中,他负责制定炮兵火力配置方案,将迫击炮阵地前推至距敌前沿几百米处。为解决夜间射击精度问题,他发明“灯光定位法”,用手电筒照射目标为炮手提供参照。

在持续10天的炮战中,21军炮兵群摧毁敌军地堡237个,有力支援了步兵冲锋。

朝鲜战场的寒冬异常残酷,战士们的脚经常被冻得和胶鞋粘在一起。胡炜在指挥所里总是把炭火盆让给伤病员,自己裹着毛毯批改作战计划。

1967年,时任21军军长的胡炜临危受命赴陕西稳定局势。面对西安交通大学造反派冲击武器库的危急情况,他亲自带领一个营的兵力连夜布防,在弹药库周围设置五道警戒线,机枪手隐蔽在沙袋工事里。

当数百名造反派手持棍棒逼近时,胡炜站在装甲车前大声喊话:“我是21军军长胡炜,谁要敢越过警戒线,我就下令开枪!”在这样的强大威慑下,闹事人群最终散去。



为彻底平息武斗,他创造性地开展“军宣队进工厂”活动,抽调1200名干部进驻56个重点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在陕西汽车制造厂,他连续三天蹲守车间,调解派系矛盾,最终促成两派代表握手言和。

到1969年调离时,陕西的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工农业产值甚至还增长了不少。1973年,胡炜调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成为叶剑英元帅的得力助手。

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给同事留下深刻印象: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办公室,批阅文件用红蓝铅笔标注得密密麻麻,重要事项亲自打电话督办。在筹备四届人大期间,他连续好几天都吃住在办公室,协调解决代表名额分配、会议安保等许多个难题。

1977年,胡炜还是受到了影响,随后被隔离审查。在长达一年半的审查期间,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每天坚持晨练,用毛笔抄写《毛泽东选集》。当专案组要求他“揭发问题”时,他义正辞严地说:“我参加革命40年,问心无愧,历史会还我清白。”



最终审查结论认定他是清白的,还恢复了他的正兵团级待遇。



1984年离休后,胡炜回到北京安度晚年。

他住在万寿路干休所一套普通单元房里,客厅墙上挂着与老战友的合影,书房里摆满军事书籍和书法作品。他坚持每天散步、打太极拳,还学会了用电脑写回忆录。

有人问他:“您经历那么多风浪,怎么保持心态平和?”他笑着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活到98岁,已经很知足了。”



2018年6月20日,胡炜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镌刻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军事指挥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普览
普览
探寻历史文化, 不仅是了解过去, 更是启迪未来
2741文章数 2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