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歌
读顾建明的散文,有一种在历史中穿行的感觉,虽然并非登攀名山大川,却是漫步田野小径,令人满目意趣。
![]()
散文一般或以人胜,或以事胜,或以理胜,如以历史胜,则别具一格。近年不少作家寻求历史散文的写作,推动了历史大散文的繁荣。历史散文的传统源远流长,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以历史大散文。历史大散文的特点是以帝王将相及社会精英的史实为内容,以宏大叙事为方法,以历史风云为背景。不过,顾建明的散文虽然以历史胜,却非历史大散文,而是一种历史小散文,仿佛历史进程中的田野小径,作者一边行走,一边采集野花、小草,目光所及,笔锋所及,汇集成他的作品集。历史小散文的特点与大散文有别,关注点虽然都在历史,但叙述对象是普通民众甚至偏中下层,很少宏大叙事,偏重日常生活以及细节,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顾建明是无锡东乡一位农民,年轻时就是文学爱好者,同伴之中颇有几位本地著名作家,如为他写序的李鸿声,曾任无锡市作协副主席,我读大学二年级时暑期实习,在无锡县报社帮忙编稿子,当时的副刊部主任易乾给我一大堆稿子,我挑选出几篇妙文,其中就有李鸿声的一篇《罱河泥》,易主任告诉我:李鸿声是一位生产队长。后来我与李鸿声成了朋友。顾建明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中学没上完就回生产队劳动,先当农民,种田,后来通过自身努力当了生产队干部,又进公社负责通讯报道,改革开放后下海做生意,五十岁之后重拾笔墨,先为家族编撰家谱,同时重温年轻时的文学梦,写出了一系列颇具历史意味的散文作品。
我与顾建明认识较晚。2025年的五六月间,在南方泉热心文化的企业家顾琪龙“成蹊楼”的一次活动中相遇,顾建明送我一本《二十五个半小乡绅家族》,他不太善长言辞,并未与我交谈几句,但他这本书写得真不错,行文简洁,叙事平实,尤其是把无锡东乡二十五个半小乡绅家族的历程作为记录对象,避免了历史写作惯用的重大题材和宏大叙事,开拓了社会中下层特别是乡村家族史的历史写作路径。
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段,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变化尤其史无前例,顾建明的这本书从这些小乡绅家族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土地制度的变革:从土地改革中财产的重新分配,到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生活,再到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的个体经营,家族经济模式的多次转型,反映了乡村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变化调整;也记录了乡村阶层流动和重构:传统乡绅的精英地位如何不可避免地在时代浪潮中消解,家族成员如何被动或主动地流动和变化人生方向,沉寂,转型,或者崛起。我以为,这是一本很好的历史读本,它让我们看到近百年来乡村生活和家族历程的真实情况,作者的叙事并未受到太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中特别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在有了一段较长时间编写家族宗谱实践之后,再来写作这本书,基本遵循了历史真实的原则,避免了虚构的“文学真实”。
![]()
国庆前夕,顾建明告知,市区两级作家协会要为他开一个作品研讨会,但重点不是《二十五个半小乡绅家族》,而是另一本《店前桥纪事》。我手头并无此书,于是问他要了一部电子书稿,用最快速度泛读了一遍。相比于《二十五个半小乡绅家族》的历史写作,这本《店前桥纪事》更偏重于文学性,由100篇短小散文组成文集,讲述本人所亲历以及观察到的时代生活历程,我称之为历史小散文。
《店前桥纪事》几乎所有文字都呈现白描的写作方式,很少有华丽的形容、比喻和出神入化的象征,可能有些读者会不习惯,觉得太过平实了,我却另有看法。中国散文一度以华美精致、浓墨重彩为追求方向,比如杨朔和刘白羽等人的散文创作,深刻影响过50后、60后、70后等几代人的散文写作,这实际上是偏重了古代文学传统的一极,但忘却了另一极。
中国文学两大源头,一为《诗经》,二为《楚辞》。《楚辞》肯定是华美一派的祖师,择字选词遣句行文无不追求华章彩文,而且揉入大量作者的主观心灵感受、想象和情绪,为作品锦上添花。比它更早的《诗经》,则是平实无华一脉的开启者,《关雎》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明白如话。接下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全然大白话,完全没有华丽文字。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延续在中国文学中,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锡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无不广泛流传,都是这一脉文学的经典。
在散文中,《诗经》一派文风亦是精品不断,如清代苏州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叙事主线,记录了这对普通夫妻平凡而情趣满满的家居生活,以及游历各处的所见所闻,全书文字清新真率,不着雕琢藻饰,内容始终紧扣社会普通夫妻的简朴生活,其中抒写到爱情、亲情和友情,投射出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这本书历来被文坛推崇,并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阅读顾建明的《店前桥纪事》时,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浮生六记》。顾建明的作品在文学成就当然难与沈复的名作相匹,但在行文风格和表现历史方面,有相近之处。
沈复写作《浮生六记》时,芸娘已经去世,全书均是追忆成文,原有六卷,现仅存四卷,后两卷已经佚失。虽然是回忆之作,但作者严格遵循“记其实情实事”的原则,记事写人绝不夸张、也无虚饰,其中主要人物自然是作者与芸娘夫妇,还有他们的家长、子女、朋友等,构成了那个时代特定阶层的人际关系。且全书并未如流水账般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采用板块结构,各卷按内容分类,都有明确的主题。各卷叙事均以时间为序,各卷的安排也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时间成为全书的主线,人物经历串线而被记录,时代的意味则成为历史背景。
顾建明《店前桥纪事》亦是追忆性写作。他写作此书大约是在2010年前后,至2014年成书并出版。全书10章,100篇散文,以时间为线索,人物故事为主干,各章安排以时间先后为序,而各章内部各篇亦大略以时间为序。顾建明从他的曾祖父起笔,时间跨度大约有150年上下,他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从曾祖父到子女一代以及自己姻亲中的长辈、平辈和小辈,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家族及其亲戚旁支的城乡人物关系网,以及100多年的演变状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家族从城市到农村、从发达到中落以及再次兴起的历史过程,当这个家族历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展开,又形成了历史环境中普通家族的沉浮史。在这个角度上,《店前桥纪事》的历史意义的宽度是超过《浮生六记》的。顾建明对人际关系的剖析是深刻的,他不仅写了爱情、亲情、友情,也写了人性的变异、退化和凉薄,甚至无情。历史中的人性演化,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学写作方向。不加雕琢和掩饰,遵循真实性原则,则是顾建明写作此书的一大长处。
当然《店前桥纪事》也有些许不足,因为篇幅所限就不详细剖析了。农民作家的经历给了顾建明诸多写作特色,而那些不足大略也是与此有关的。人无完人,文无完文。坚持个性,保持特色,继续提升,写作追求并不需要太过完美。这是我的想法。
无锡当代出过两位史学大师,钱穆和许倬云,他们都擅长宏大叙事。钱穆尤其擅长于讲述帝王将相和精英,以及从政治文化视角切入。许倬云后期自觉提倡历史学要面向普通大众,并从《万古江河》开始身体力行。我想,在如此的历史写作背景下,无锡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很有可能成为历史文化写作高地的。
作者简介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研究员,江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策划,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正在努力成为一名有文化有情怀的吃货和文史写手。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