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干了快五十年的中医,要说不信命,那实在违心。
人过了花甲,在杏林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见得最多的,除了草木药性,就是生命本身的韧性与无常。
这份阅历,让我对“定数”二字,常存几分敬畏。尤其在面对肌营养不良这样的病症时——看着孩子们小小年纪,本该像春笋般拔节生长的筋骨肌肉,却一天天消下去,力气一点点弱下去,做父母的肝肠寸断,我这心里,也像压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
西医管它叫“肌营养不良”,咱老祖宗的典籍里,它属“痿证”范畴,形容为“大肉陷下”、“痿躄不用”。
它不似急症暴风骤雨,更像是生命根基上悄然出现的裂缝。
起初,可能只是比同龄娃儿跑得慢些、容易摔个跤,渐渐地,爬楼梯费劲了,蹲下起不来了,甚至平地走路也成了奢望。
说这些,不是吓唬人,是想让患儿家长心里先有个底,知道我们医患要共同面对的是什么,也明白这其中的艰难与希望并存。
前言:
诊室里,常常见到家长带着孩子,未语泪先流,红着眼圈问我:“张大夫,这病……是不是没治了?孩子以后是不是就……”话没说完,哽咽难言。
我总是放下脉枕,缓声对他们说:“人过了花甲,经见得多,更明白事无绝对。 肌营养不良,在咱中医看来,是身体这片‘土壤’(脾肾)亏虚了,气血不足,养分送不到‘禾苗’(肌肉)上,禾苗自然长不壮。它不是绝路,是老天爷给我们出的一道需要极大耐心和信心的持久考题。”我常引用《内经》那句核心:“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胃经与脾相表里,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抓住了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把气血养足了,肾气这个先天根基固牢了,经络疏通了,孩子就能慢慢“长力气”,生活的质量就能一点点提上去。别急着绝望,我们一步一步来想办法,孩子身上有生机。
![]()
正文:
这些年,最让我揪心的,就是看着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肌肉一天天萎缩下去,力气越来越小。有个叫小磊的孩子,十岁确诊,来的时候,走路已经明显不稳,上楼梯要抓着扶手,费好大劲才能上一级,蹲下去自己站不起来,得用手撑着膝盖才能借力起来。他妈妈抹着眼泪说:“孩子以前体育可好了,现在连书包都背不动,同学笑他,他也不爱说话了……” 孩子低着头,眼神里那种与年龄不符的黯淡,让人心疼。
肌营养不良,在中医里核心病机就是四个字:脾肾亏虚,气血不荣。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就像身体的“粮仓”和“运输大队”。脾的功能强健(脾气足、脾阳不虚),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转化成滋养全身的气血精微。脾又主肌肉、四肢。脾气虚了,气血生化不足,“粮仓”空虚,“运输”乏力,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怎么能不消瘦、无力?这就好比一块贫瘠的土地,再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壮苗。《素问·痿论》讲得明白:“脾主身之肌肉”,脾虚是痿证的根本之一。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肾精充足,是人体生长发育、筋骨强健的原动力。肾精亏虚,就像树木的根扎得不深,先天禀赋不足,直接影响骨骼的坚固和肌肉的丰满度。肾阳不足,温煦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也会加重肌肉的萎缩无力。很多肌营养不良的孩子,先天体质就偏弱,或者父母高龄生育,这都与肾精的盈亏有关。
气血不荣于筋脉肌肉。脾肾亏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无法濡养周身的筋脉和肌肉。肌肉长期失于濡养,就会逐渐痿废不用。这就像河道里缺水(气血不足),或者河道淤塞(经络不通),下游的田地(肌肉)得不到灌溉,必然干涸枯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