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团圆,又到一年中秋时。
月饼是中秋节日的象征,但对于糖友们来说,却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难道得了糖尿病,就真的要与月饼彻底无缘了吗?
当然不是!糖尿病患者吃月饼的关键不在于“吃不吃”,而在于“怎么吃”。我们梳理了6条科学建议,让您在中秋佳节既能品尝美味,又能稳住血糖。
01
选择月饼种类
![]()
不同月饼的营养成分差异显著,选择时需重点关注糖分、脂肪含量及升糖指数:
◆ 坚决避开:双黄莲蓉、枣泥、豆沙等传统月饼,不仅馅料含糖量超高,酥皮也包裹了大量油脂,血糖生成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都非常高。
◆ 谨慎选择:坚果种子类(如传统的五仁月饼)和瘦肉馅类(如火腿月饼),这些馅料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可以延缓糖分的吸收速度,GI相对较低。

挑饼小结
脂肪含量:苏式月饼>广式月饼>冰皮月饼。
含糖量:广式月饼>冰皮月饼>苏式月饼。

02
看配料表
![]()
选月饼时,配料表是避雷的关键,一定要仔细看、重点看,避免踩中高糖、高反式脂肪酸的“坑”:
配料表中出现“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等字样,说明月饼含糖量较高,尽量不要选。
配料表中出现“代可可脂、植脂末、起酥油、植物黄油、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意味着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这类月饼建议直接放弃。
![]()
“无糖”不等于无碳水化合物、无热量!“无糖月饼”的饼皮主要由面粉制成,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后会转化为葡萄糖,同样会升高血糖;而且“无糖月饼”中通常含有较多油脂和果仁,热量并不低,过量食用依然会导致血糖、血脂超标。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只有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才能标注为“无糖食品”。有些产品标注“不添加糖”,但可能添加了糊精、糖浆等浓缩糖溶液,或者原料本身就富含糖分(如果汁、淀粉),这类产品并非真的“无糖”,糖尿病患者购买时要格外留意。

03
注意食用量
![]()
一个月饼(通常约80-100克)建议切成4块甚至8块,每次只吃一小块(1/4或1/8)。
吃了月饼,就要相应减少当天主食和油脂的摄入量。比如吃了1/4块月饼,午餐或晚餐就要少吃半碗米饭;炒菜时少放油,或者把爆炒、红烧等重油做法改成凉拌、清炖,多吃青菜,减少荤菜的摄入。
04
选对食用时机
![]()
不建议把月饼放在晚上吃,因为晚上活动量少,身体代谢慢,高热量的月饼容易造成能量堆积,不仅会导致夜间血糖升高,还可能影响消化和睡眠。
最佳食用时间是白天正餐之后,先吃大量蔬菜,再吃一些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最后再品尝一小块月饼。蔬菜和蛋白质可以增加饱腹感,并延缓胃排空,从而平稳餐后血糖。
![]()
05
餐后适量运动
![]()
吃完月饼后半小时左右,进行30分钟左右的温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运动能帮助消耗多余热量,降低血糖升高幅度,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
06
密切监测血糖
![]()
先看血糖再决定是否吃:当血糖控制平稳时才建议少量吃月饼;如果血糖本身就比较高,或者近期血糖波动较大(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最好先不要吃月饼。
增加监测频率:节日期间,由于饮食不规律、可能摄入较多油腻食物、饮酒或生活作息紊乱等因素,血糖很容易出现波动。因此,要加强血糖监测,除了监测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必要时还要加测睡前及夜间血糖,及时掌握血糖变化情况。
根据血糖调整方案:如果监测发现血糖升高,要及时调整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的摄入;如果血糖持续偏高或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引发急性并发症。
中秋的意义在于团圆,月饼只是传递心意的载体。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牢记以上6条建议,科学选择、适量食用、做好监测,也能在享受美味!
祝大家都能过一个健康、快乐、不纠结的中秋节!
文章图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2025-09-25.Available from:https://www.nhc.gov.cn/sps/c100087/202509/470fa4ff5de14dd38619223cce9da4e7.shtml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果您还有健康相关疑问,
随时随地在线问诊,专业医生极速解答
在看点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