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洞头融媒
爆料加微信 :kkwz0577 、WZSK1112
用渔歌唤醒村落记忆
以灯塔点亮共富之路
她是海岛的“文化谱曲人”
让沉寂渔村,奏响文化与经济的和鸣
今天走进《百姓茶坊》的是洞头区文化特派员、洞头区大门新城实验学校音乐教师董凯。派驻大门镇乌仙头村一年多以来,她发挥文艺特长,通过创作“村歌”、组建“渔歌表演队”、开发“村民剧场”等形式,积极打造“灯塔渔歌”文化品牌,以文艺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模式。让我们一起听她讲述如何用文化为乡村“谱曲”。
![]()
对文化特派员的身份,董凯有自己的理解:文化特派员是政策与基层的桥梁,要做资源配送员、文化激活者、艺术挖掘者、发展献策者。
![]()
2024年7月,作为文化特派员派驻到大门镇乌仙头村,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跟着村支书走遍村落,在码头与村民唠家常,听灯塔背后渔民平安归航的故事。她认为“灯塔是地标更是希望,渔歌是密码承载根脉,这两样必须挖深”。
有村民觉得“搞文化不如捕鱼实在”,董凯用渔歌表演队成员收入增加,摄影基地带火了周边民宿等实际成果来打破“文化无用论”的思维定式。“让大家看到文化能‘变现’,参与热情自然就起来了”,她牵头收集渔歌曲目,创作村歌《大美乌仙 我家乡》无偿送给村里,深入渔民生活的坚守,点燃了村民参与文化改造的心。
![]()
![]()
![]()
![]()
在文化融合上,董凯有过有趣的尝试。引进非洲鼓培训时,村民觉得有距离感,她就将鼓点与渔歌旋律结合,借鉴本地“黄鱼鼓”设计新式鼓器,这种“外来理念本土化”的创新,让老文化焕发新生。她还把学校教学与乡村项目紧密绑定:课堂上教渔家歌曲,组织学生参与村歌MV拍摄、温州村晚表演,开设“灯塔渔歌”主题培训,让音乐教室延伸到田间地头。
为避免品牌同质化,董凯提出打造“温州首个灯塔主题音乐岛”IP,精准定位“灯塔渔歌,文化共富”主题,突出灯塔精神与海霞文化。
开设“渔歌传习所”“村民剧场”培育文化人才;联动高校开设“流动灯塔学院”,邀请国际友人共演;围绕灯塔,建设咖啡屋、唱吧等设施。她认为“文化不是单打独斗,是大家一起从泥土里长出果实”。
![]()
![]()
![]()
谈及未来,董凯想深耕文化人才培育与IP建设,希望“灯塔渔歌”能从温州火到全国。“用专业搭桥,先做村民再做特派员,用看得见的成果凝聚人心。”这是她作为文化特派员的初心。
如今,乌仙头村的灯塔下,渔歌伴着咖啡香飘远,而董凯老师,就像“调灯人”,不是自己点亮灯塔,而是帮村民找到点亮灯塔的方法,再一起把渔歌唱响。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去乌仙头村,会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在创业基地做文创,老人们在唱吧哼着渔歌,游客们举着相机拍灯塔落日——这样的画面,就是文化特派员和村民一起谱写的“共富进行曲”吧。
有爆料扫码加小编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