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龄化加剧不可避免,资料显示,63年开始的婴儿潮一代已经演变成退休潮,以后10年,每年超2000万人退休避不可避。
叠加有的年轻人却出现了断缴情况,加剧了
大家对养老金缺口的担忧,根据保险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研究报告,这一缺口在未来十年将达到惊人的8万亿-10万亿。
![]()
面对这种情况,各路专家纷纷给出建议,其中,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有个建议火了,他说2030年后退休的人,先别急着领养老金,等上15年再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清华教授建议退休15年再领退休金
老人数量大幅增加,养老基金和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城镇退休职工超过1.4亿人,而且因为60后“婴儿潮”正在变成“退休潮”,未来十年,每年还将有超过2000万人退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领钱的人不断增多,而交钱的年轻人却变少——养老钱从哪里来,成了一个大问题。
对此,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建议,2030年后退休的人,先别急着领养老金,等上15年再说。
那么问题来了,这中间十五年做什么?
杨教授认为,退休后15年的人多数还有劳动能力,继续干点活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拿点收入,还能缓解养老金发放压力。多好。
这话一出,网友们不淡定了,有人直接回怼:“她自己1953年的,怎么不先退下来去洗衣服,更有人讽刺,等15年多麻烦,还不如直接终身不发养老金,缺口不就彻底解决了吗。”
![]()
.02
如果建议成行,会怎么样?
如果这个建议真的采纳,那就意味着男性得到75岁才能开始领养老金。60岁到75岁这十五年,他们只能靠自己的积蓄、子女帮忙,或者继续打工赚钱。
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60到75岁时思维还清晰,就算不能做原来的工作,也能从事一些相对轻松的任务。尤其是一些中层管理者,只要身体允许,甚至可以工作到80岁——毕竟收入高,体力消耗不大。
![]()
但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60岁已经是身体机能的极限了,如果60岁以后还要继续坚守工作,显然不现实,即使有,工作收入可能极低,也很难保障晚年的生活。
尤其那些身体早已透支的体力劳动者,可能根本撑不到领钱那天。一位68岁老建筑工人表示,我还能再搬五年砖吗,开什么玩笑!而教授们领着优渥待遇,自然难体会普通人的焦虑,这种割裂感,才是建议引发群嘲的深层原因。
![]()
另外,如果养老钱要推迟15年,这期间没有收入来源的老人如果不能靠自己,就只能靠子女的支持,可当前,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
说白了,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照顾好,又怎么去照顾年迈的父母呢?
更何况,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养孩子、还房贷已经不容易,如果再要承担父母养老,压力更是雪上加霜。
再者,养老金的窟窿,也不是普通老百姓造成的,更多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制度设计上的不足。最后如果要缴费人群埋单,政策若真按杨教授提议那样一刀切,不仅违背契约精神,还会把公信力拖下水,当初说好退休领钱,临了突然改规则,谁还愿意信任这套体系?
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生娃的原因就是因为养不起,如果再给他们肩上加15年的压力,估计生娃意愿就更低,这就和现在的鼓励生娃背道而驰。
![]()
值得庆幸的是,实际政策比教授的建议合理得多。预计2025年推出的延迟退休政策,强调的就是:“弹性实施,自愿选择”。
①渐进调整:男性每4个月延迟退休一个月,女性职工每2个月延迟一个月,慢慢过渡到男63岁、女55岁退休;
②自主选择:临近退休的人,可申请提前1-3年退,或延后1-3年退
③特殊照顾:体力劳动者等群体仍允许提前退休。
另外,今年还新推出了“病残津贴”制度。如果还没到退休年龄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要缴费满5年或10年,就可以申请补贴,金额接近养老金水平——这相当于为那些不幸患病、受伤的人提供了一层保障,比让人带病硬撑十五年更有人情味。
![]()
说到底,制度的调整,既得算经济账,更要算“人心账”。教授的建议:让建筑工人带病坚持、美其名曰“发挥余热”,其实一点也不实际。
政策有没有温度,不在于口号,而在于是不是真的看到不同群体的艰辛。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今天为别人争取的尊严和保障,明天也许就是我们自己的退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