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酷暑,常德澧县。妹妹发来视频,屋后菜地里长满密密麻麻的马齿苋。
在烈日烘烤下,别的菜蔫头耷脑,唯有马齿苋青翠挺立,生机勃勃,仿佛在炫耀它的“野性”。
![]()
清晨五点半,外甥女弯腰收割——一刀切断根茎,几条扎成一小捆。六点半,摆摊在村口,鲜嫩切口仍闪着露水光。不到半个时辰,十多把马齿苋被一扫而空。
大几十块钱到手,靠的是这不起眼的野菜。如今的马齿苋,不再是“没人要的草”,而是城乡集市上人人抢的“绿色金条”。
![]()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迎接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主厨团队特意从全国精选健康菜谱。
在那份菜单中,平日上不了“正席”的马齿苋赫然在列——它以“清凉拌菜”的身份亮相,成为中外宾客共同的餐桌记忆。
原来,这种原产于印度的植物,早已遍布全球热带与温带地区。在国际上,它有个高雅的名字——“Purslane”。别看长得野,它可是世界公认的“超级食材”。
![]()
现代营养学告诉我们:马齿苋富含Ω-3脂肪酸、钾、维生素C与抗氧化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有益,可谓天然的养生蔬菜。
然而,古人对它却没什么好印象。
唐代诗圣杜甫,在夔州避乱时写下《园官送菜并序》:
“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没在中园。”
他感叹:美好的菜被埋没,而苦苣、马齿苋这样的“野草”却肆意疯长。接着又写道:
“乃知苦苣辈,倾夺蕙草根;又如马齿盛,气拥葵荏昏。”
这哪里只是菜园小事?在老杜眼里,马齿苋代表的,是那个时代“小人当道、贤者失势”的现实。连这野草,都被赋予了诗意的隐喻。
![]()
若老杜知晓,或许会惊讶:这被他嫌弃的野草,居然还是一味“良药”。
早在《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马齿苋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本草纲目》更详述其性平味酸、入肝脾大肠经,并转录李绛《兵部手集方》:“武元衡用马齿苋治愈恶疮。”
它能入药、能食、能护人安康。从“田边小草”到“药食两用”,马齿苋走完了从卑微到尊贵的蜕变。
![]()
多年以前,妹妹寄来晒干的马齿苋。拆开一看,我嫌麻烦,丢在一边,最后混入了垃圾桶。
如今想来,那或许是被我错过的“一株坚韧”。
因为,它真的无处不在。屋前台阶花盆里,花草早已枯萎,而一株无人理睬的马齿苋却越长越盛,枝条蔓延至其他花盆,像是在宣告——生命不必被精心照料,也能精彩至极。
哪怕被嫌弃、被忽略,马齿苋依旧用尽全力生长。就像人——不求艳丽,只求顽强;不争高贵,只求活得自在。
![]()
马齿苋,不仅是一株野草,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
“无论生在何处,都要勇敢地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哪怕被误解、被拔除,也要用一片翠绿告诉世界——生机,从不低头。
![]()
你还吃过马齿苋吗?是凉拌、清炒,还是和童年的某段记忆一起的?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故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